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夏县名人故事,介子推火烧绵山的故事?

是晋文公而不是介子推火烧绵山。

晋文公重耳避祸去其他国家辗转时,介子推跟随并割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回晋当上国君后,想感谢介子推时,介子推却背上老母上了绵山不出,晋文公认为火烧绵山,介子推会出来见他,于是下令火烧绵山,介子推与母被烧死,晋文公推行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人名叫介子推,老家在今山西夏县裴介村。介子推为人正直,狷介无比,是有名的忠臣孝子。

在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赶出国,在外避难时,介子推忠心耿耿追随重耳十九年。

一次,晋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

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但是,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国内继承王位,当上晋文公,大加赏赐流亡时跟随他的群臣时,竟忘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劝他找晋文公说说自己的功劳,介子推坚决不肯,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

”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之中,弃官为民,草衣木食,隐居起来。

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察觉,立即亲往绵山访求。介子推死活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决定举火焚林,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他认为这样一来,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而出。没想到介子推很有骨气,宁死不肯出山,结果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大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晋文公火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佳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

       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大禹治水这个历史故事,流传从古到今。

大禹是山西运城夏县人。

在古代运城是大海,平陆中条山到河南南山是一个大湖。

湖水到处泛滥,淹没庄稼冲垮房屋。

是大禹带领人民开始治水,开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

最后开通三门,把洪水引到东边大海。

张恩忠1939年出生于夏县大晁村。其父张天心是革命烈士。

1953年他考进了夏县中学,在结识新老师、新同学的同时,也一脚踏入了文学艺术的殿堂。

一时间,他对《家》《雷雨》《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书籍痴迷留恋、爱不释手。

3年后,他考入运城师范,又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

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他开始给学校墙报写稿子。

先是模仿别人,后来就搞点小“创作”,写首小诗、编个小故事。

1958年,张恩忠被分配到垣曲县实习一年。那个年代,大跃进的浪潮正席卷着全国。为此,县教育局要求人人都要有一个“敢想敢干”的计划。当时他刚满18岁,“初生牛犊不怕虎”,填写了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计划。

张恩忠开始酝酿、构思起了一部反映抗战时期中条山游击队与日寇浴血奋战的长篇小说《龙岗战火》。

创作是艰难的。

为了写好这部长篇小说,夏天,他把自己关在又闷又热的小房间里看书、记笔记;冬天,他又多次冒着中条山的酷寒走访老游击队员。

那些年,他很少在夜里12点以前休息。

有时,为了一个情节,一段对话,他都要反复斟酌推敲。

两年工夫,长达40余万字的《龙岗战火》初稿完成。

在当年闻喜县召开的晋南文化现场会上,这部长篇小说被推荐到会上展览,并得到了著名作家西戎的充分肯定。

1975年,他应邀赶赴上海文艺出版社,四易其稿,《龙岗战火》终于于1979年3月正式出版,第一次就印刷了14万册,在全国发行后很快销售一空。《上海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山西农民报》都先后进行了评论和介绍。

1980年,张恩忠被调入运城地区文化局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全面丰收。先后在省内外发表和出版了长篇小说《司马光传》、中篇小说《玫瑰园魔影》、长篇传记文学《侯忠义传奇》以及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等100余篇,发表数量达500余万字。

除此之外、他还创刊和主编了集文学艺术、民俗民情等各种内容于一体、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刊物《河东文化》。

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文学人才,还主编了近百万字的《河东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受到了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嘉奖。

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张恩忠无论是在师范求学,还是在山村小学任教;无论是在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还是在市群艺馆任副馆长,自始至终,初衷未改,不赶潮流,淡泊名利,凭着对文学事业的执著和坚韧,硬是拉长了他的创作“无霜期”。

2021年1月27日,入选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用大白话来说:

司马光,

祖籍: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今天的夏县境内,

还有司马光的祖墓。

他的父亲叫司马池。

司马光是官二代,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经担任过

天章阁待制,

大白话就是:

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相当于正处级待遇。

答: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

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出生于安邑,也就是现如今的山西夏县,是魏桓子的孙子,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他的一生的可谓是平顺如意的,又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

他在位期间,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4010116300917e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