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夏县民间传说故事,1926年中国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夏县发现了什么意思?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在夏县西阴村发掘的半颗人工切割的碳化蚕茧。

夏县相传是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之地,发现的碳化蚕茧意味着早在仰韶早期东庄类型的先民们很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为“嫘祖养蚕”的传说增添了佐证,同时也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姚暹,隋代人,隋大业中任水督监.在任期间,安邑城北永丰渠年久失修,岸裂堤决,泥泞塞道,每逢夏秋,洪水横溢,淹农田,坏盐池,使古老盐池花不开,为害不浅,民不聊生.

姚暹上任后,体察民情,兴修水利,复疏永丰渠.他夜以继日,亲自率民筑堤,终于导诸顺渠归道,遂消侵池坏盐之患,并收灌田之利.他所修复之渠,始夏县白沙河,经安邑、运城,至解州西入五姓湖,归流黄河,全长60公里.古时可"行舟运盐,不费劳力,唐末至五代,水甚浅固,舟楫不行."明隆庆四年(1570)改道至运城城北,旱固涝流,今系防洪干渠.百姓得其利,念其恩,故改"永丰渠"为"姚暹渠".

山西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和遗迹分别是西侯度遗址,西侯度村。

西侯度遗址

1962年发现于芮城县的西侯度村。经初步测定,距今约 180万年,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这里出土丰富,除数十件打制的旧石器外,还有人工砍削痕迹的鹿角和被火烧过的兽骨,说明西侯度人除用简单的旧石器狩猎外,还懂得了用火,为研究旧石器的早期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文化遗物主要是石制品和带有切痕的鹿角。石制品种类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以为屏蔽,南有黄河可作天堑,西、北有长城环绕拱卫。因外有河流而内有山脉,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谓。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早在250万年以前,山西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

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至少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朔县的峙峪、沁水的下川、大同的白毛口遗址也说明,在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得到确立。

特别是还有多达50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被陆续发现。

比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砂河镇出土的鱼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阳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遗址等。

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是传说中部落领袖在山西建过都的地方。时至今天,临汾和沁水还保存有尧庙、尧陵、舜王坪等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著作《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龙门又叫禹门口,在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

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的建立者。

夏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

“”夏传子,家天下。

”禹死后,部落联盟的民主选举制度也被废除,由禹的儿子启做了夏朝的的第二个“夏后”(夏王〉。

这就预示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开始。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前后共400多年。桀,是夏朝最后的王。他暴虐无道,人民十分痛恨,后被夏朝一个属国的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建立了商朝。商,也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社会的朝代。商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时期。公元前1100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为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叔虞,就给他修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太原有名的旅游胜地一一晋祠的来历。

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后被放逐到彘。“彘”,就在山西霍县境内。后来的幽王即位后更加昏庸无道,被犬戒进犯的军队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我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时期。

这时,山西境内主要的诸候封国为“晋”。

“晋”起初是一个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

晋文公在北方称霸后,山西对中国的局势影响很大。

侯马,是晋国后期都城的所在地。

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城廓、铜器作坊、居住遗址和墓葬;1965年,又在这里发现了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又叫“玉石书”)。

这一文物的发现,也为研究春秋未期晋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的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

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民获得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

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

“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等6大卿族。

后来,范氏和中行氏相继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4家。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

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所以后人又把山西统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一一秦朝。

自原始社会起至奴隶社会止,是历史学家公认的远古社会时期。山西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全面发展,是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一历史性评价的最好诠释。

闫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闫(yán)姓,中华姓氏之一。闫,“阎”的简化字。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492万多,占全国人口的0.24%。如今,闫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为多。

在历史上,经历了“阎”-“阎”-“闫”-“闫”的演化过程。其中“阎”为最繁体,“阎”为“门”简写为“门”而成,闫为阎的异体字,闫则为当今简化字写法,已经被阎姓家族广泛使用。

1、源自姬姓

1、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河北易水一带),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

2、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3、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邑(山西夏县一带),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2、源于芈姓

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闫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闫敖。

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阎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闫氏。

3、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今回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闫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103193414e2e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