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唐中宗与韦皇后,唐中宗和韦皇后之第三章·早日艰难护大家

建造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大唐皇帝供养图》,是唐中宗唯一留给世人的形象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唐纪十九·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弘道元年癸未》的记载,李显在做了五年的皇太子之后,唐高宗就驾崩了。

驾崩前夕的唐高宗改了年号,并大赦天下。

按照程序,他要在则天门楼上宣读大赦诏书,然而,他已经衰弱得不能骑马、登楼了,便只能破例将一部分平民百姓召入了贞观殿内,再向他们宣读大赦诏书。

当天晚上,他感觉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便宣召了裴炎入宫,并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留下了一份让裴炎和武则天共同辅助李显治理国家的遗诏:“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

上欲御则天门楼宣赦,气逆不能乘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

是夜,召裴炎入,受遗诏辅政,上崩于贞观殿。

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这样看来,唐高宗并不看好李显的政治能力。

要知道,当时的李显已经快三十岁了,无论如何他都不是一个娃娃皇帝,按照常理来说,他并不需要大臣辅佐,更不需要皇太后干政。

问题在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并不是按照培养一国之君的标准来的,相对于从小就接受政治锻炼的李弘,他的执政水平很难满足唐高宗的期待。

在这之前,李贤虽然也是突然转变身份成为皇太子,但那个时候的唐高宗勉强还有精力去培养他,因此问题不大。

而李显做了皇太子之后,唐高宗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培养起来就力不从心,在行将就木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彻底没有机会继续培养李显了,便只能做出了让辅政大臣和摄政皇太后共同辅佐李显的决定,确保李显能够继续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可以说,唐高宗在驾崩之前,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为李显铺好了路。

可是,即便如此,他在驾崩的时候,内心深处还是对李显放心不下的,只是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就在他驾崩之后的第八天,李显才正式继位,成为李唐王朝的第四个皇帝,但是,处理朝政的权力依然被武则天控制着:“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

”但是,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自己的权力受到掣肘,李显也不例外。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愿意继续当个武则天眼中的乖宝宝了。

于是,在内廷有母后,外朝有权臣的情况下,他非常需要找到可以在政治上达成合作的对象,借此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

根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十二·裴炎传》的记载,这个时候的李显选择了妻子的娘家人和乳母的家人作为初步的合作对象,企图让岳父,也就是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以及乳兄弟,也就是乳母的儿子入朝为官。

可是,谁都知道这样的人事安排意味着什么,为了维护自己和宰相集团的利益,裴炎便对此表现出了极力反对的态度:“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

相关史料没有记载裴炎具体是怎么“固执不从”的,但是,他的态度很显然激怒了李显,并且说出来的话很可能也不太中听,因此,李显在勃然大怒之下,口不择言地说出了那句改变命运的话:“我就算把天下让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更何况是区区的侍中?”这句话怼得裴炎无言以对,却也让他十分开心。

一下朝,他便迫不及待地把他自己和李显在朝堂上的冲突,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武则天。

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和她一起商量着废掉不怎么听话的李显:“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

”而武则天得知李显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乖宝宝之后,便干脆利落地做出了废黜皇帝的决定。

在李显再次上朝的时候,武则天就去了朝会现场,与此同时,裴炎和中书侍郎刘祎之按照她的命令,率领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进入朝会现场,当场宣读废黜皇帝为庐陵王的诏书,然后押着李显走下龙椅。

一看到这个阵势,李显也很懵逼,马上质问道:“我有什么罪过?”武则天的一句反问就把他噎得无话可说:“你打算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算是没有罪过呢?”接着,李显就被武则天下令关押了起来,第二天,武则天就改立豫王,也就是李旦为新的皇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

就这样,李显第一次当皇帝就以被废为庐陵王而告终,他的皇后韦氏也就被废为了庐陵王妃。

那么,这对帝王夫妻这一次在位的时间是多久呢?根据《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本纪》的记载,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的日期是在嗣圣元年二月戊午日,也就是公元684年2月29日:“嗣圣元年……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

”如前所述,李显是在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日,也就是公元684年1月6日继位的,头尾算起来,他第一次在位的时间只有55天。

而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唐纪十九·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光宅元年甲申》的记载,韦氏第一次被册立为皇后的时间是在嗣圣元年正月甲申日,也就是公元684年1月26日:“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赦天下。

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经过计算,这一次韦氏在位的时间也就35天而已。

可以说,这对帝王夫妻第一次在位的时间如此短暂,固然是武则天旺盛的权力欲望导致的,却也和他们急于求成的心态离不开干系。

很显然,提拔韦玄贞为侍中,不仅仅是李显的意思,也是韦氏的意思。

他们这种过于冒进的做法让武则天和裴炎产生了警惕,最终招来了被废黜的结果。

假如他们能懂得先隐忍不发,再徐徐图之,或许就会是另外一种人生。

但是,李显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很难做出韬光养晦的选择。

那么,李显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创作当中,不论是小说故事,还是影视剧本,通常会将李显的形象塑造为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敬晖传》记载了这么一句话:“主上畴昔为英王时,素称勇烈。

”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带头发动神龙政变,促使武则天将帝位禅让给李显的大臣张柬之,他所提到的主上就是李显。

如前所述,李显出生于公元656年,在公元657年被册立为周王,在公元677年被册立为英王,在公元680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这样算起来,他从22岁到25岁,头尾做了四年的英王,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

这个时间段的李显性情勇猛暴烈,绝非文学创作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懦夫形象。

比如,在裴炎反对提拔韦玄贞的时候,李显就在暴怒之下,口不择言地说出了“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这句话,尽管显得没有脑子,却也说明他不是一个没有脾气的皇帝。

而且,他执意提拔岳父和乳兄弟的举动,就能体现出他是个有主见并且能够坚持己见的人。

而懦弱的人通常没有脾气,甚至不敢有脾气,更不会有主见也不会坚持己见,试问,这样的人做了皇帝,又怎么敢顶着大臣的压力作出这样的安排?然而,正是因为年轻气盛而导致的口不择言,第一次继位的李显才会失去尚未坐稳的皇位,并且和妻妾子女被软禁在宫禁之中,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

更为糟糕的是,这还只是个开始。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唐纪十九·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光宅元年甲申》的记载,就在李旦取代李显成为皇帝之后,还没来得及改元,就有十来个飞骑营的士兵在战友聚会的场合当中,对武则天发起了牢骚。

原来,在武则天废黜李显的时候,他们就是作为压阵的士兵给武则天助阵的。

而现在的他们已经开始后悔这么做了,因为他们觉得武则天给自己的赏赐并不多,还不如当初就拥护李显继续当皇帝呢:“二月……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有飞骑十馀人饮于坊曲,一人言:‘向知别无勋赏,不若奉庐陵。

”不过,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告密者,其中一个飞骑营士兵就偷偷出了门前往北门告密。

紧接着,羽林军就赶到聚会现场,将这些还没有来得及散席的飞骑营士兵抓进了监牢,最后的处理结果就是,声称当初还不如拥护李显的人被斩首,告密的人被授予五品官,其余的人被处以绞刑:“一人起,出诣北门告之。

座未散,皆捕得,系羽林狱,言者斩,馀以知反不告皆绞,告者除五品官。

”这件事情也促使武则天创建了臭名昭著的告密制度,从而在全国刮起了长达十几年的告密之风:“告密之端自此兴矣。

”在此后的岁月当中,武则天就利用这样的告密制度很好地维持了自己的统治。

此外,飞骑营士兵的抱怨也让武则天意识到,李显已经成为反对派用来反对自己的象征,因此,李显已经不适合继续呆在京城,必须在地理上隔绝李显和住在京城的反对派,才能防止将来有可能会出现的统治危机。

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她就把李显全家流放到了房州,没过几天又把他们全部流放到了均州。

与此同时,她还把韦氏所生的儿子李重照废为庶人,又把她的父亲韦玄贞流放到了钦州,算是报复她曾经给李显吹枕边风的行为:“二月……壬子……赦天下,改元文明。

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夏,四月……癸酉,迁庐陵王于房州;丁丑,又迁于均州故濮王宅。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李显被流放到均州之后,还不到半年,就有几个仕途失意的官员打着拥护他的旗号起兵造反了:“九月……己巳……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栝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

求仁,正伦之侄也。

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

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

”不过,他们对李显的拥戴显然并非真心实意,因为李敬业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长相酷似李贤的人,声称已经被朝廷宣布自杀身亡的李贤其实并没有死,而是流亡在扬州,又声称李贤命令他反抗武则天的统治:“敬业求得人貌类故太子贤者,绐众云:‘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

’因奉以号令。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谁在王朝的鼎盛时期起兵造反,谁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的结局,李敬业、李敬猷兄弟也不例外,不管他们拥戴的是李显还是李贤,终究打不过以武则天为首的正规军,这场叛乱持续了两个月就被平息了:“十一月……乙丑……扬、润、楚三州平。

值得一提的是,打着拥戴李显的旗号起兵造反的人,并不止李敬业、李敬猷。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四·唐纪二十·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的记载,就在这一年的九月,杨初成就自称自己已经被朝廷任命为郎将,并伪造制书,打着前往房州迎立李显的旗号在州城招兵买马。

而他这样的举动必然会搞出很大的动静,最终惊动朝廷,结果就是,他不仅没能成功地迎立李显,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九月,己卯,虢州人杨初成诈称郎将,矫制于都市募人迎庐陵王于房州;事觉,伏诛。

此外,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唐纪二十一·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万岁通天元年丙申》的记载,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就起兵造反了:“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冬,十月,辛卯,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

”而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六·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酉》的记载,这场叛乱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六月……甲午,孙万荣为奴所杀。

”那么,这场叛乱和李显有什么关系呢?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六·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圣历元年戊戌》的记载,孙万荣在围攻幽州的时候,就专门向武则天发了一道檄文,指责她不把李显还给天下:“孙万荣之围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

这样看下来,这三场叛乱不仅仅是武则天的统治危机,更是李显的政治危机。

不论李敬业、李敬猷、杨初成、李尽忠、孙万荣等人对李显的拥戴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在客观上把李显架在了帝国权力斗争的火堆上示众,将会导致他遭到武则天更为严厉的打击。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唐纪十九·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垂拱元年乙酉》的记载,就在平定扬州叛乱之后的第二年,武则天就命令李显全家从均州迁到了房州:“三月……丙辰,迁庐陵王于房州。

”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显全家就在房州过上了长期的流放生活。

在流放期间,韦氏一直陪伴李显左右。

古往今来的文学创作通常会把他们的流放岁月描绘得像个布衣百姓一样凄惨。

然而,作为身份特殊的庐陵王、庐陵王妃,李显夫妇和他们的家人在物质生活上会比一般的流人强上许多,起码不必亲自参与生产劳作,倒不至于像文学创作当中所渲染的那样,全家沦落得像个贫民百姓似的。

根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良吏下·张知謇传》的记载,李显夫妇带着全家人在房州生活的时候,房州的三任刺史张知謇、董玄质、崔敬嗣都在任期内对他们加以保护,并对他们给予了丰厚的物质供养,李显因此对他们感激不尽:“张知謇,蒲州河东人也……初,知謇为房州时,中宗以庐陵王安置房州,制约甚急。

知謇与董玄质、崔敬嗣相次为刺史,皆保护,供拟丰赡,中宗德之。

不过,这三任刺史并不能改变李显被“制约甚急”的处境,也就是说,李显在房州生活的时候,人身自由依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对他“制约甚急”的人,就是武则天,作为母亲和君主,全天下也只有她才有这个权力和胆量如此对待李显。

她这么做,并不是认为很好玩,而是因为在她统治期间,李显已经成了天下人反对她的象征,母子既然成了政敌,亲情便荡然无存。

在她的统治下,李显的日子可以说是过得如履薄冰。

毕竟对武则天来说,李显、李旦都是非常严重影响自己掌控皇权的,只不过,李旦跟着自己呆在洛阳,李显则远在房州,相对来说,李显的动态比李旦更难掌控,也就要更加严厉地监视他。

结合这些因素,武则天就会对李显“制约甚急”。

那么,武则天对李显的“制约甚急”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在《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中记载了韦氏与李显在房州期间的轶事:“中宗韦庶人,京兆万年人也……中宗见废,后随从房州。

时中宗惧不自安,每闻制使至,惶恐欲自杀……”在武则天对自己“制约甚急”的背景下,李显恐惧得不能安心过日子,每次听说有使者奉武则天之命前来,他便吓得要自杀。

因为他以为武则天是派人来杀他的,与其受到了使者的威逼再自杀,还不如自己先结果自己,免受侮辱。

而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根据《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诸子·章怀太子传》的记载,武则天把李旦扶上皇帝的宝座之后,便派遣丘神勣前往巴州监视李贤,防止李贤搞小动作。

但是,或许是丘神勣误解了她的意思,又或许是她确实暗示过丘神勣什么,总而言之,丘神勣在到达巴州之后,便将李贤关在了一处小房间里面,然后逼着李贤当场自杀了:“章怀太子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

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

”而根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酷吏·丘神勣传》的记载,尽管武则天在事后降罪于丘神勣了,却又很快将他召回了长安,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加以重用:“丘神勣,左卫大将军行恭子也……弘道元年,高宗崩,则天使于巴州害章怀太子,既而归罪于神勣,左迁叠州刺史。

寻复入为左金吾卫将军,深见亲委。

”这样看来,武则天对于李贤自杀的结果是乐见其成的。

可想而知,在得知李贤自杀的消息之后,再加上李弘被武则天毒死的往事,李显便会深深地明白,武则天已经在皇权的诱惑下丧失了母性。

如果每当有人打着“匡扶庐陵王”的借口造反,武则天便会派遣使者来到房州,那么,多半是因为怀疑李显和那些造反的人有所勾连,或者憎恶李显成了反武势力的筹码,制使的到来或许就会让他走上和李贤一样的绝路——毕竟武则天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杀掉一个留下一个也不会影响她继续掌控皇权。

面对这种难料生死的局面,李显的精神状态已经濒临崩溃。

他不是生来就是懦弱的样子,他是被李贤的死吓破了胆,是武则天笼罩在他头上的死亡阴影,让这个昔日“素称勇烈”的年轻人渐渐变成了胆小如鼠的中年男子。

与此同时,韦氏所承受的痛苦并不比李显少。

当初,她试图协助李显摆脱母后、权臣的双重控制,却落了个和李显双双被废黜流放的结果,还让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根据《新唐书·卷二百零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外戚·韦温传》的记载,她的父亲被流放钦州之后就去世了,母亲和四个弟弟被容州土匪杀害,只有两个妹妹侥幸逃回京师:“帝幽庐陵,玄贞流死钦州,妻崔为蛮首宁承基所杀,四子洵、浩、泂、泚同死容州,后二女弟逃还京师。

”当她收到这样的消息,其内心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毅刚强的韦氏依然成了这个家庭事实上的主心骨。

根据《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的记载,每当李显听说武则天的使者即将到来而吓得要自杀时,韦氏就会出面阻止他:“后劝王曰:‘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累年同艰危,情义甚笃。

”韦氏认为,福祸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人迟早都是要死的,那又何必急着在这个时候去死。

这样的措辞可以说是相当严厉了。

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时候,如果有个性格强势的人可以陪着他渡过难关,那么,他就不会轻易地走上绝路,也就可以熬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可以说,没有韦氏的“早日艰难护大家”,李显就无法度过漫长的流放岁月。

而他们在这十几年如一日的同艰苦、共患难的岁月当中,培养出了更为深厚的夫妻之情,也就为韦氏后来的干预朝政埋下了伏笔。

建造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大唐皇后供养图》,是韦皇后唯一留给世人的形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30324015025efd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