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唐中宗与韦后,唐中宗和韦皇后之第二十九章·识时务者为俊杰

建造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大唐皇帝供养图》,是唐中宗唯一留给世人的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魏元忠之所以能够得到李显的拼命保护,也离不开他在政治上识时务的表现。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唐纪二十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的记载,武则天去世之后,按照礼仪制度,李显需要为她守丧,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便委托魏元忠代替自己处理朝政:“上居谅阴,以魏元忠摄冢宰三日。

”这个时候的魏元忠因为在朝堂上向来就有忠诚正直的名声,因此声望非常得高。

武三思对此很是担忧,便伪造了一份武则天的遗制,声称对魏元忠赐予食实封一百户,并亲自对他加以劝说慰问:“元忠素负忠直之望,中外赖之;武三思惮之,矫太后遗制,慰谕元忠,赐实封百户。

”很显然,如果没有得到李显的首肯,像伪造遗制这么大的事情,武三思再怎么胆大包天,也是万万不敢这么做的。

换句话说,赐魏元忠食实封一百户其实也是李显的意思,魏元忠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手捧着太后遗制的他就感动得涕泪纵横,而这个态度,其实也是在告诉李显,他会理解并支持李显联合武三思展开政治合作的选择。

接着,就有几个大臣对魏元忠的政治表态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他们之间互相讨论说:“魏元忠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所作为了!”这句话其实是在指责魏元忠大概不会像当年和张易之、张昌宗对着干一样,去和武三思乃至武氏诸王对着干了:“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见者曰:‘事去矣!’

当然,这些大臣也会选择性地忘记,当初魏元忠因为和张易之、张昌宗对着干而被流放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据理力争过。

而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魏元忠在回到洛阳之后,才会开始选择明哲保身的做法。

可是,在一个群体当中,如果人们看到原本愿意当出头鸟的人,突然不想再当出头鸟了,他们就会非常生气,这也是这些大臣会暗暗指责魏元忠的主要原因。

此外,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唐纪二十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二年丙午》的记载,在韦月将上书举报武三思和韦氏私通之前,反武派的大臣就游说过魏元忠去扮演韦月将的角色。

只不过,魏元忠回到洛阳就任宰相之后,就不像以前那样会对皇帝犯颜直谏了,遇到什么事情也不会发表反对意见,因此,反武派的大臣其实早就对他十分失望了:“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强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

”可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没有放弃游说魏元忠的打算。

比如,有一个叫做袁楚客的酸枣县尉就给魏元忠写了一封信,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写信的目的:“现在皇帝刚刚即位,正是需要实施德政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做好帮他引荐君子,斥退小人的工作,借此振兴广远深入的教化,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皇帝的恩宠,却对今天的一切问题缄默无言呢?”这段话无疑是在委婉地指责魏元忠没有充当反武势力的出头鸟:“酸枣尉袁楚客致书元忠,以为:‘主上新服厥命,惟新厥德,当进君子,退小人,以兴大化,岂可安其荣宠,循默而已!’

接着,袁楚客便列举了他认为朝政上所存在的十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李显还不赶紧册立皇太子,也不赶紧为潜在的皇位继承人请个师傅辅导他、教育他:“今不早建太子,择师傅而辅之,一失也。

”第二个问题就是李显给公主们开府置官属:“公主开府置僚属,二失也。

”第三个问题就是李显信任和尚、道士,任凭他们结交权贵,并借助权势广收钱物:“崇长缁衣,使游走权门,借势纳赂,三失也。

”第四个问题就是李显让表演乐舞杂戏的优伶得到高官厚禄窃取朝廷的官位俸禄:“俳优小人,盗窃品秩,四失也。

”第五个问题就是李显没有做好官吏选拔的管理,导致有关部门每次选拔人才的时候,应选的人都要通过行贿或者依附权贵的方式才能受到任用:“有司选进贤才,皆以货取势求,五失也。

”第六个问题就是李显宠爱提拔的宦官已经有千把个人,从而埋下变乱的祸根:“宠进宦者,殆满千人,为长乱之阶,六失也。

”第七个问题就是李显对王公贵戚的赏赐毫无节制,以至使这些人奢侈成风,互相攀比:“王公贵戚,赏赐无度,竞为侈靡,七失也。

”第八个问题就是李显大量任命正员以外的员外官,导致国库的钱财消耗巨大,加重百姓的税役负担:“广置员外官,伤财害民,八失也。

”第九个问题就是李显允许宫女在宫外居住,并且不受限制地出入宫门,导致她们可以和外人交往勾结,帮助他人跑官要官:“先朝宫女,得自便居外,出入无禁,交通请谒,九失也。

”第十个问题就是李显任凭旁门左道之徒蛊惑他,从而得到高官厚禄:“左道之人,荧惑主听,盗窃禄位,十失也。

末了,袁楚客还在信的结尾这样劝说魏元忠:“凡此十失,君侯不正,谁正之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魏元忠劝说李显解决好自己所提到的十大弊政:“现在的朝政隐藏着这十大问题,如果您自己都不去尽力匡正它,那还有谁可以去匡正它呢?”问题就这样来了,袁楚客既然能够列举他所认为的十大弊政,为什么不直接向李显上书反映,而是给魏元忠写信,并让魏元忠劝谏李显呢?要知道,韦月将作为没有一官半职在身的处士,都可以给李显上书,他作为一个县尉难道就不能直接给李显上书吗?很显然,他只是想利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魏元忠充当出头鸟跟李显硬杠到底,同时让自己以及自己背后的势力可以保全实力,同时隔岸观火,只等坐收渔利罢了。

然而,魏元忠早就看穿了以宋璟为代表的反武势力的嘴脸。

想当初,宋璟背着武则天鼓励他和张说跟张易之、张昌宗硬杠到底,自己却躲在背后一言不发;后来他和张说被贬出洛阳的时候,宋璟也没有为他们饯行,就好像知道为他们饯行便会惹祸上身一样。

如今,历经宦海浮沉的他,也修炼成了和宋璟一样的官场老油条。

只不过,他只想明哲保身而已,倒也做不出劝人逞能的事情。

因此,面对袁楚客道德绑架式的指责,他也只是回了一封信,用惭愧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袁楚客的期待无能为力的歉意:“元忠得书,愧谢而已。

”至于他是否真的觉得心中有愧,那可就不好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魏元忠之所以没有和武三思对着干,不仅仅是为了明哲保身,还有可能是,他在政治上和李显达成了默契。

要知道,作为李显曾经的东宫属官,魏元忠的政治立场必然是偏向李显的,也只能偏向李显,那他就会和李显一样,把李旦和他的党羽当作政敌。

那么,在李显需要武三思打压他们的情况下,魏元忠对李显重用武三思的行为就选择了装聋作哑的态度,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其实,这种态度已经接近于支持了。

再来对比一下同样给李显做过东宫属官的崔玄暐,他就没有和李显达成这样的默契,这才落了个被李显流放继而死于流放途中的下场。

虽然魏元忠后来也死于流放途中,却也不是李显的本意。

此外,魏元忠在景龙政变当中的所作所为,也有可能是因为,李重俊伪造的制书让他对李显和武三思的关系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当他在玄武门发现李显并没有和武三思决裂的时候,态度就变得犹豫不决起来了。

事后他公然说出在政治上否定武三思的言论,也是因为他没有料到,已经死去的武三思对李显还有残余的利用价值。

当他发现李显打算和武三思的残余势力达成合作的时候,就立即请求退休回家,而不是选择继续跟武三思的残余势力硬杠到底。

通过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魏元忠在和武三思有关的事情上面所做出的选择,基本就是围绕李显的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即使他因为判断出现错误而做出的选择违背了李显的意愿,那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也正因为如此,本来就很珍惜自己人的李显才会在景龙政变之后,不惜冒着和宗楚客翻脸的风险,拼命地保护魏元忠。

如果说,魏元忠对李显的支持是消极式的沉默,那么,同样给李显做过东宫属官的杨再思,对李显的支持就是积极式的站队。

根据《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九十·杨再思传》的记载,杨再思是个善于投机取巧,也擅长阿谀谄媚,从来只知道处处迎合皇帝的大臣,皇帝不喜欢的人,他就可以把这个人毁掉;皇帝喜欢的人,他就会说这个人的好话:“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也……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誉之。

”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七·唐纪二十三·则天顺圣皇后下·长安四年甲辰》的记载,在武周时期,担任宰相的杨再思就因为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便非常巴结他们和他们的兄弟。

有一次,张易之、张昌宗的哥哥张同休举行宴会,在喝酒喝到兴起的时候,他就跟在座的杨再思开玩笑说:“你长得很像高丽人。

”这句玩笑话其实是非常不尊重人的,因为那个时代的高丽人被当做低人一等的蛮夷,谁也不会喜欢被当成高丽人。

可是,杨再思并没有因此生气,反而马上按照高丽人的打扮,故意剪了纸贴在帽子上,又反披着紫色朝服,当场跳起了高丽舞,惹得在场的宾客都哈哈大笑:“再思为相,专以谄媚取容。

司礼少卿张同休,易之兄也,尝召公卿宴集,酒酣,戏再思曰:‘杨内史面似高丽。

’再思欣然,即剪纸帖巾,反披紫袍,为高丽舞,举坐大笑。

”又比如,有人去拍张昌宗的马屁,认为他长得很漂亮,就说:“六郎的脸长得就像莲花一样。

”杨再思却否定了他的说法,张昌宗便询问他为什么要否定这个说法,他就回答说:“正确的说法是,莲花长得像六郎。

”可以说,这马屁拍得真的比前面那一个人高级得多,张昌宗也就更加高兴了:“时人或誉张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莲花。

’再思独曰:‘不然。

’昌宗问其故,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郎耳。

然而,杨再思之所以会巴结张易之、张昌宗,主要还是看在武则天的面子上。

如果武则天不再宠爱,甚至非常厌恶张易之、张昌宗,那么,杨再思对待他们的态度就会瞬间改变。

换句话说,他明面上在讨好张易之、张昌宗,实际上他真正想要讨好的人却是武则天。

当武则天在神龙政变当中失去帝位之后,他马上就把讨好的对象换成了李显。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唐纪二十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的记载,在神龙政变之后,当初依附张易之、张昌宗的韦承庆、房融、崔神庆都被流放了,杨再思却得到了李显的提拔:“二月……乙卯……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

”后来,李显特意提拔了一批给自己做过东宫属官的大臣,杨再思也在其中。

从这里看来,杨再思作为张易之、张昌宗的党羽,还能够逃过被清算的结局,就是因为他曾经是李显的东宫属官,却也不能排除他善于讨好皇帝的特点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后来,他在李显的安排下,负责审理王同皎谋杀武三思的案子,最终做出了让李显满意的判决。

这样看来,杨再思就像一个丑角一样,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他都会被当作反面教材。

可是,在他的身上也存在过一丝一毫的人性。

根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下·阳峤传》的记载,桓彦范、袁恕己曾经共同推荐李显的另一个东宫属官阳峤为御史:“阳峤,河南洛阳人……累迁詹事司直……长安中,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荐峤,请引为御史。

”杨再思向来和阳峤十分要好,知道阳峤并不愿意担任御史这种需要到处得罪同僚的工作,便非常担忧地询问桓彦范:“据我所知,阳峤并不愿意担任这种需要打击他人、弹劾他人的职务,他要是不干,你们要怎么办呢?”他这句话其实是在帮助阳峤回绝这样的人事安排,却不料桓彦范厚颜无耻地说:“为某一个职务选择合适的人才,为什么要等他自己愿意就任的时候再推荐他呢!越是不愿意干的,越是要让他干,只有这样,才能助长把升官当作难事的习惯,才能抑制热衷功名、急着升官的风气。

”接着,桓彦范不由分说,强行把阳峤推到这种专门用来得罪同僚的岗位上,逼得杨再思不得不按照他的主张提拔了阳峤为御史:“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知峤不乐搏击之任,谓彦范等曰:‘闻其不情愿,如何?’彦范曰:‘为官择人,岂待情愿。

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

’再思然其言,擢为右台侍御史。

”这样看来,桓彦范在逼人站队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对方是否愿意,为此不惜赶鸭子上架。

而杨再思虽然没有彻底地帮助阳峤拦下有违其本人意愿的任命,至少也真正地考虑过他的意愿了。

由此可见,杨再思其实比桓彦范有人性得多。

而阳峤在此后的岁月当中,并没有像桓彦范、袁恕己对他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他们用来对付武三思的工具人。

比起魏元忠、杨再思、阳峤等人,同样给李显做过东宫属官的豆卢钦望的情况就相对复杂得多。

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唐纪二十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的记载,在这一年的六月,李显就命令右仆射豆卢钦望在遇到军政大事的时候,可以到宰相聚集商讨朝政的地方,和宰相们共同讨论处理意见:“六月……癸亥,命右仆射豆卢钦望,有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

”那么,李显为什么会对豆卢钦望发布这样的命令呢?原来,仆射本来就是正宰相的身份,完全可以参与军政大事的讨论和处理。

后来担任这个职务的大臣,大多数还会兼任中书门下的职务,于是,他们每次上朝的时候,都是在上午讨论并处理军政大事,下午再去处理尚书省的事务:“先是,仆射为正宰相,其后多兼中书门下之职,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

”偏偏豆卢钦望在成为仆射之后,由于他没有兼任中书门下的职务,便不敢和宰相们一起讨论并处理军政大事。

李显对此很是不满意,就对他下达了这条命令。

可是,从此以后,只被任命为尚书仆射而没有兼任其他职务的大臣,就不再具有宰相的身份了:“至是,钦望专为仆射,不敢预政事,故有是命。

是后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矣。

问题就这样来了,最开始的时候,豆卢钦望为什么不敢参与军政大事的讨论和处理呢?原因就在于,他和李旦的关系实在太深了。

早些年的时候,李旦就把豆卢钦望的侄女纳为孺人了,在他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就把豆卢孺人册立为贵妃。

后来,他被武则天一路降为皇嗣、相王,豆卢贵妃也就跟着被降为孺人。

在李显刚刚复位的时候,随着李旦被封为安国相王,李旦之前被武则天杀死的三个侍妾,也就是窦氏、唐氏、崔氏都被追封为安国相王孺人,并得到了体面的安葬。

在这样的情况下,豆卢孺人也可以得到安国相王孺人的称号。

然而,根据《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并序》的记载,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豆卢钦望就借口豆卢孺人长期以来呆在皇宫,并且没有和李旦生活在一起,现在也不合适继续呆在皇宫里面了,因此请求李显允许她出宫生活,然后回到娘家居住。

由于他的态度、语气都十分诚恳,李显也就批准了他的请求,豆卢氏也就因此没有被册封为安国相王孺人:“贵妃姓豆卢氏……时妃岁十五,以良家子入为孺人,暨先帝嗣位,储皇戎丕业,乃册为贵妃,增殊号也……神龙初,伯父左仆射平章事兼相王府长史,芮国元公钦望,以妃久处禁闱,特乞出内,词旨恳到,有诏见许。

”可想而知,身为仆射的豆卢钦望之所以不敢参与军政大事的讨论和处理,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为了避嫌;他请求李显允许豆卢氏回到娘家居住,也是基于这样的心态。

要不是看穿了李显猜忌李旦的事实,他也不会这么做的。

而李显也看出了他的这个心态,才会命令他必须参与军政大事的讨论和处理,又批准了他让豆卢氏和李旦分居的请求。

说起来,李显的这些做法其实已经包含了奖励的性质,奖励的就是豆卢钦望的识时务。

与此同时,根据《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四十·豆卢钦望传》的记载,豆卢钦望从来没有和张易之、张昌宗、武三思等人发生过任何形式的正面冲突,也就因此收获了同僚的明嘲暗讽。

可是,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识时务的做法,才让他安然地度过了整个武周时期,又让他在整个唐中宗时期继续享受着高官厚禄。

虽然他后来被任命为李旦的相王府属官,却也因为他曾经是李显的东宫属官,以及自身识时务的关系而深得李显的信任,以至于他向李显请求退休的时候都没有得到批准,最终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安然去世:“中宗即位,以钦望宫僚旧臣,拜尚书左仆射、知军国重事,兼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兼中书令、知兵部事、监修国史。

钦望作相两朝,前后十余年,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父子皆专权骄纵,图为逆乱。

钦望独谨其身,不能有所匡正,以此获讥于代。

神龙二年,拜开府仪。

景龙三年五月,表请气骸,不许。

十一月卒,年八十余。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大唐故赠水衡都尉豆卢府君墓志铭并序》的记载,豆卢钦望的弟弟,也就是豆卢贵妃的父亲豆卢钦肃既是武则天的表侄,又是陈王武敬先的岳父:“君讳钦肃,字无为……公即金轮圣神皇帝之表侄也。

长女适陈王敬先,次女皇太子贵妃。

”尽管《新唐书·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四·武氏》并没有记录武敬先的名字,也注明了武周时期的陈王名叫武承业,可是,结合《大周故特进太子太保,赠太尉、并州牧、魏王墓志铭并序》的记载来看,作为武承嗣的亲哥哥,“敬先”其实就是武承业的表字:“王讳承嗣,字奉先。

”这也就意味着,豆卢氏家族和武承嗣的关系极其亲密。

后来,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作为嫡长子,不仅继承了陈王的爵位,还成了李显的女婿。

如此一来,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当中,豆卢氏家族作为武延晖的母族,也就不可避免地站在了李显这边。

此外,同样给李显做过东宫属官的还有李怀远、崔贞慎、唐休璟、祝钦明等人,在李显复位之后,他们也都做到了“识时务者为俊杰”,默许甚至支持李显利用武三思打压李旦和他的党羽,最终成了李显可以依靠的势力之一。

建造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大唐皇后供养图》,是韦皇后唯一留给世人的形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303240140057d9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