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一箭之仇成语典故,“一箭之仇”有何典故?

公元685年,齐襄公死了,他的长子纠和次子小白回国奔丧,均想继位。途中,纠的谋士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从此结下深仇。小白即位后,号称齐桓公。鲍叔牙屡向桓公荐贤,说管仲乃是天下奇才,倘能重用,必兴齐国。

齐桓公以社稷为重,捐弃前仇,重用管仲,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襄公被杀,另立新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

但是,小白坚持要去。

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

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反而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

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了起来。

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于是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一箭之仇”是一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与管仲身上,他们二人由相互为敌而转为相得益彰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然而最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竟是一支弓箭。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公元685年,齐襄公死了,他的长子纠和次子小白回国奔丧,均想继位。

途中,纠的谋士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从此结下深仇。

小白即位后,号称齐桓公。

鲍叔牙屡向桓公荐贤,说管仲乃是天下奇才,倘能重用,必兴齐国。

当初,齐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

齐国的局势很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谁先到谁就是国君。

路上,两支人马相遇了,厮杀起来,管仲趁乱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

看见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下了,管仲他们就放心地继续赶路。

等他们赶到齐国,却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了。

原来,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这本来既不高明又很冒险的一招竟然骗过了所有的对手,使他在王位争夺战中赢得了至为宝贵的时间。

管仲只好保着公子纠又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了齐桓公。他并没有忘记鲁国还有个巨大的危险——公子纠。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齐桓公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被活捉。

鲍叔牙说:“这个管仲应该留下,他有治国安邦的大才能,可以为我们出力。”

齐桓公说:“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过?”

鲍叔牙说:“当初结怨,是因为各为其主;齐国新定,正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欲成王霸之业,怎么能斤斤计较于个人恩怨呢?”

终于,鲍叔牙说服了齐桓公,将齐国的国政交付给了管仲。从此管仲成了齐国的“国父”——齐桓公称他为“仲父”,辅佐齐桓公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春秋时期,齐襄公荒淫无道,其长子公子纠与其师父管仲去鲁国去避难,次子公子小白与其师父鲍叔牙逃往莒国;不久,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均想继位。两人回国途中,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从此结下深仇。

后来,公子小白继位,号称齐桓公,鲍叔牙向他举荐管仲。齐桓公以社稷为重,重用管仲,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一箭之仇”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最佳拍档齐桓公与管仲身上。

其中故事为: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

不久,襄公被杀,另立新君。

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之后,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

行至绮乌,守卫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又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管仲的副手。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故事说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出现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良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 “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一箭之仇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即位之前为了躲避齐国内乱,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

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扣。

小白假装死去。

公子纠以为小白求恩已死,就放慢了行程。

小的却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想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并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您要是想称霸天下,却非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认为鲍叔牙说的有理,不再计较一箭之仇。

这就是成语一箭之仇的来历。

)任用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后备军。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才获胜返回,在回国的时候迷失了方向。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有认路的特长,可以利用它。”就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在队伍前面走,队伍跟在老马后面,最后找到了回国的道路。

三衅三浴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0423182209d56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