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韩信的胯下之辱,“一箭之仇”其实和韩信有关,“胯下之辱”真相很残忍

“一箭之仇”其实和韩信有关,“胯下之辱”真相很残忍

说起成语“一箭之仇”,历史界一贯认为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公子小白和管仲之间的故事。其实,历史上还存在另外一个“一箭之仇”的故事,与韩信有关。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86年,齐国因政权斗争发生内乱,公子纠跟他的老师管仲前往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跟他的老师鲍叔牙逃往莒国避难。不久后,齐襄公被杀,新君即位。可是到第二年,新君又被杀。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的齐国确实已经混乱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了。

为了平衡势力,稳定国内局势,齐国的实力派们经过一番商议,决定派使者前往鲁国,接公子纠回来当国君。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是个有智谋的精细人,他怕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距离齐国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一步回国夺君位。于是带领一支人马去半路拦截公子小白。

和管仲预计的一致,果然公子小白正在急急忙忙地往齐国赶,被管仲的队伍在即墨附近拦住。管仲劝说不听,就偷偷射了公子小白一箭。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必然被射死,便从容回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不料,公子小白并未中箭身亡,而是装死骗过了精明的管仲,并赶在公子纠之前齐国都城,说服大臣继承王位。

后来,公子小白派人以报“一箭之仇”名义把管仲抓住,押回了齐国。回到齐国后,公子小白抛弃前嫌,重用管仲,让管仲成为一代名相,也让齐国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个“一箭之仇”的故事,结局是美好的。但和韩信有关的那个“一箭之仇”的故事,就有点太残忍了。

韩信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困,身份低微,又没有谋生的技能,居然流落到了行乞街头,讨要为生的地步。俗语说:“虎落平原遭犬欺”,这韩信虽然深具韬略,具有争衡天下的才干,但是时运不济,不被人赏识和重用,就只能混到这个落魄的境地。

风餐露宿、流离失所的日子里,饱一顿饥一顿也就罢了,看人眼色、受人白眼也还能说得过去。

但淮阴地方上几个地痞流氓,居然给了韩信一个非常大的侮辱。

这几个地痞流氓看到韩信一副寒酸相,却背了一口宝剑,就挑衅地说:“你这汉子,看起来人高马大的,还有一口宝剑,有种你就杀了我,是孬种你就从我裤裆低下钻过去,本大爷饶你不死!”

韩信思前想后,觉得杀人吧,就犯了重罪,这辈子就毁了,为这几个无名小辈也不值得。于是,就强忍屈辱,从那人裆下钻了过去。那几个人哈哈大笑,嘲笑韩信的懦弱和无能。其实,他们那里知道,他们这个轻狂的举动,带来了日后的巨大灾难。

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胯下之辱”的典故,常常被人当做忍辱负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正面教材来宣扬。其实,若结合后面发生的事实,估计这个典故也要重新定义了。韩信当时正值青壮,血气方刚,那一幕的“忍”,实实在在是心头扎了一把刀啊!所以,韩信暗下决心,一定要报此仇。

后来,韩信时来运转,在萧何的推荐下得到了刘邦重用,以致后来屡建功勋,功高无比,被封为齐王。

封王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拉拢和怀柔功臣,刘邦就问韩信,还有什么心愿,韩信表示,自己当年年轻的时候,在淮阴等地要饭,受尽了屈辱,请允许他报“一箭之仇”。

刘邦当时估计把“一箭之仇”理解成了公子小白的典故,以为他不过就是想杀个把人出出气,就豪爽地答应了。

谁知道,这是韩信给刘邦玩了个文字游戏,他带领军队来到淮阴地界,拿出弓箭,命令士兵,这一箭射出去,凡是箭飞过去的地方,鸡犬不留,全部格杀勿论。军令如山,士兵们敢有不从之理?

韩信搭弓射箭,“嗖”地一声,羽箭离弦,飞了出去。可能是无巧不成书,也可能是冥冥中自有注定。韩信一箭飞出去后,天空猛然飞来一只大雁,一口叼住了羽箭,就展翅高飞。

箭没有落地,士兵的屠杀就不能停止,于是几万全副武装的士兵,就跟着大雁,一路杀奔而去。一时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呼啼哭之声,哭爹喊娘之语,不绝于耳。

后来,那大雁口一松,将羽箭丢了下来,士兵们才停止了杀戮。粗略一算,已经杀了30多里地,杀了十万多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可韩信觉得,自己出够了气,报够了仇。

刘邦因为有言在先,也不好追求韩信滥杀无辜的罪过。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仇必报,也必须有个限度,更不能涉及无辜,滥杀一气吧!韩信这过于刻薄和歹毒的报复行动,终于还是遭到了天谴。

因为杀戮过度,韩信损了阴德,被减了寿元,本该寿至古稀的他,在36岁的时候就遭到了横死。

奉劝世人,得饶人出且饶人,留点余地是福田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20831165010f21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