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一箭之仇百科,第九章:一箭之仇

鲁公欢喜莒人愁,谁道区区中带沟?

但看一时权变处,便知有智合诸侯。

这是明代人冯梦龙为咏“一箭之仇”典故而写的诗。要想了解“一箭之仇”,要先从齐僖公的三个儿子说起。

齐僖公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诸儿、次子纠和幼子小白。齐僖公在世时,对三个儿子的未来都做了自认为很周密的安排,即百年以后让诸儿继承君位,让管仲与召忽辅佐公子纠,让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以防祸起萧墙。

管仲和召忽欣然接受,鲍叔牙却不愿辅佐小白,于是假装身体有病,天天躺在床上,足不出户。

鲍叔牙的朋友都认为他做得对,因为在子凭母贵的年代里,小白的前途与纠无法相提并论。

纠的母亲是鲁国公主,背后是强大的祖国;而小白年幼丧母,背后是弱小的卫国。

鲁国强大且距离齐国近,卫国弱小且距离齐国远,万一齐国情况有变,简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后果不堪设想。

一天,管仲和召忽去看望鲍叔牙,鲍叔牙神情沮丧,大诉苦水:“先人说得好,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国君知道我的才能不及你们,所以让我辅佐没有前途的小白,我干吗要接受这种苦差事?我真是命苦啊!召忽非常同情鲍叔牙,安慰他:“如此说来,就暂时先别接受任命,国君知道你病得很重,不会勉强你。

管仲陷入沉思,半晌没说话。

召忽推了他一把,他语气缓和却目光坚定地说:“这样绝对不行!立志为国家做大事的人,怎么能推辞工作和责任呢?更不应该瞻前顾后躲清闲,何况将来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召忽和鲍叔牙听后惊讶不已。

管仲不慌不忙、条分缕析地解释了缘由。

在管仲看来,鲍叔牙和召忽二人说的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纠虽然有母亲做后盾,表面有利,实则不然。

他母亲恃宠而娇,并不受大臣待见,纠只会受到牵连而不被看好。

相反,小白为人持重,深谋远虑,深受齐国大臣尤其是高氏和国氏的尊重。

加之小白早年丧母,因而深受国人同情。

鲍叔牙听后,这才答应辅佐小白。

齐襄公即位后,对外穷兵黩武、大动干戈,对内横征暴敛、残暴纵欲,导致齐国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在危机时刻,纠与小白被迫出逃他国。

管仲、召忽陪同纠逃到鲁国,鲍叔牙陪同小白逃到莒国。

小白虽然逃到莒国,但并没有切断与齐国的联系,恰恰相反,他时刻密切注意齐国的动向,齐国上卿高氏和国氏就是他在齐国的“火眼金睛”。

高氏和国氏位高权重,对齐国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齐国发生一系列宫廷政变,出现无君局面后,二人即刻密报小白,让他火速回国即位。

政治风云变幻,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小白回国争夺君位之路绝不可能艳阳高照,而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小白最初并没有信心与纠争位,他对鲍叔牙说:“敌强我弱,力量悬殊,你看看管仲智谋高深,召忽勇猛强力,虽然国人支持我,但是很难有必胜的把握啊!万一失败,我和你都将万劫不复啊!”鲍叔牙为小白打气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我们别无选择。

虽然表面上我们实力相对较弱,但是胜败未必全然取决于实力,勇于尝试和把握机会也是造化。

”小白终于鼓足勇气,奔向齐国,试图抢占先机。

另一边,管仲辅佐纠在鲁国大军支持下,向齐国是驰行。

管仲自告奋勇,向纠献上计策,说:“如此大队人马赶路,速度太慢,不如我带领先遣小队半路拦截小白,即使不能射杀小白,也要乱他军心,从而为主公回国登位赢得时间。

”纠称此计甚妙,说:“派他人去我也不放心,怕是不仅完不成任务,还会打草惊蛇,你去我就一百个放了。

只是此行甚是凶险,一定见机行事。

”管仲亲率一队人马前往堵截,在途中与小白相遇。

管仲张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射个正着,小白倒在了车中。

管仲认为小白已中箭而死,便率军回去向纠复命。纠得知小白以死,便放松警惕,行程慢了下来,这就是给小白即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小白在第一时间赶到了齐国,即位为君,是为齐桓公。

无巧不成书,管仲的冷箭射中的只不过是小白衣服的小小带钩。当时小白急中生智,假装中箭而死,瞒过了一向精明的管仲。这样,小白与管仲便结下了一箭之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s20231212092006913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