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凿壁偷光是历史人物故事吗?凿壁偷光算不算文学典故?

凿壁偷光不是文学典故,是一个历史人物故事

凿壁借光的故事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文学典故通常用来指有关于 历史人物的故事或 传说。从定义来看,凿壁借光符合文学典故的定义,所以凿壁借光肯定是典故。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匡衡

文学典故: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

汉语成语

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áo bì tōu guāng。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即以“凿壁偷光”为刻苦攻读之典。

不是,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告诉人们学习勤奋的故事

是的,出自由汉代人刘歆的东晋葛洪辑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卷二。

凿壁偷光历史人物是匡衡。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凿壁偷光的故事:有个名叫匡衡的十分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西汉时期的匡衡,凿壁偷光是用来形容家庭贫困读书刻苦的人,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作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来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是西汉经学家匡衡的故事。小时候,匡衡家里很穷,虽然他很想读书,却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但是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读书,想利用晚上读,又买不起油点灯,只好拿一把小刀把自家的墙缝挖大让邻居家的灯透过去,他就凑着透过去的灯光读书,这就是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说的是匡衡的故事。

匡衡,生卒年不详,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因为小时候家贫,点不起油灯,只好在墙上凿一个洞,借邻居家的光来读书,而传为美谈,最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说的是匡衡故事。

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成语出自于《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匡衡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1、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2、凿壁偷光是西汉时期一个叫匡衡的大儒幼年勤奋学习的典故。西汉匡衡,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才有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匡衡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3、匡衡刚开始仕途并不顺利,他参加了九次科考才中了丙科,被增补为太原郡的一个文史小官,匡衡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潜心研究《诗经》,多年后终于被汉元帝发现并赏识,封他为郎中,匡衡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很快又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

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文学家,政治家匡衡的故事。匡衡,字稚圭,东海人士,西汉经学家,以说“诗”箸称。公元63年,汉元帝封他为丞相,主张道德教化,礼让仁义。

三国时期为公元220年至280年,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

从从时间上来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不是三国时期的,是西汉时期的。

不是三国演义的人物,主人公是匡衡。

凿壁偷光的意思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故事讲的是,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是孔明,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成语故事:

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

匡衡母亲看着微弱的光,“看不见就明天再读吧!”

“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正在背书的大郎听见“哐哐哐”凿墙的声音,本来心里很害怕,突然发现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有有有贼呀,有贼。”

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

“我不是做贼,我,我只是想看书。”

文老爷听后,说:“给我看看可以吗?”文老爷拿起书透过那一束光线,又说道:“真是一个好学之人哪!这样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和大郎一起读书吧!”

从此以后,大郎和匡衡一起学习。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很喜欢读书,但是匡衡的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有一天晚匡衡躺在床上看书,看到墙壁上漏着一点亮光。于是,匡衡就拿一把小刀,挖大墙缝,借着透过来的光亮每天看书。

凿壁偷光的出处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的主要内容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以西汉的杂史为主要内容,记述了西汉的正史以及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西京杂记》原为两卷,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至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现今通行的《西京杂志》亦为六卷,共一百余则,两万余言。

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若星河,观妙绝伦,博大精深,在这五千年文明中,出现了无数的名人轶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先讲讲其中几则关于勤学的历史典故:

1、囊虫映雪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里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着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映雪的典故出自晋代孙康。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

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封德阳县侯。

2、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

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

突然,天降暴雨。

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

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

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

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

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

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3、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着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4、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5、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6、陶侃运甓

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7、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8、临池学书

东汉时期,有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9、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敬),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牛角挂书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

”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

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1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

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

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12、警枕励志

北宋司马光在小时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常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

后来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13、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是用许多竹简编连而成。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就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反反复复把《周易》通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30913171208806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