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学四年级课本上《凿壁偷光》的故事吗?匡衡是这则故事里的主人公,他生在穷苦的人家,买不起书,但又偏爱读书,在同龄人都只知道玩耍取乐的年纪,他就暗自发誓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了大官造福于民。
在那个年代,通往仕途唯一的途径便是破万卷书,而匡衡家境贫穷,买不起书又读不起私塾,小小的年纪就要帮父母分担压力。匡衡压制不住想要学习的渴望,他便跟父母要求去一户有钱人家打工,并跟对方约定不要工钱,只要能够让自己看家里的藏书就可以。
管事的听到匡衡的要求以后,当然欢天喜地,只觉得这孩子真傻。而匡衡白天很卖力地在雇主家里干活,到了晚上,他就开始翻看书籍,常常看书至深夜。
当然,匡衡是没有条件点灯读书的,于是,他便想了一个办法,在墙上凿了一个洞,通过这个洞口,邻居家的灯光微弱地照了进来,就着这点微弱的灯光,匡衡仔细阅读书上的一字一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匡衡身上的两个亮点。
其一,匡衡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他能够想到凿一个洞口,借着洞口把灯光“偷”过来,在他那个年纪,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样做。
其二,读书的迫切心理。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在当下这个社会,读书都是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匡衡对于知识的渴望,说明他是一个有目标有理想又肯付出实际行动的人。
这么一个勤快努力上进的人,上天必然不会亏待。小学课本上虽然没再接着讲述匡衡之后的故事,但翻看历史,不难发现,匡衡果真如愿当上了大官,曾官至宰相,而且在文学方面做出了一番大成就。
可他却终究丢失了自己的本心,金钱和权力总会让人迷失自己。匡衡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土地四百多顷,也就是4万多亩封地,原本嫉恶如仇的他,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这个事情直到10年以后才被发现,因为这个事情,匡衡被革了职,再次成为了庶民。从天边一下子掉进了深渊,匡衡的人生就像是过山车一般,但这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的贪念所致。
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穷苦出身的匡衡,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也很清楚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而且,那时的他,内心纯粹,从圣贤书中懂得了如何造福于民。
但这些觉悟会逐渐官场上的各种贪念所掩盖。原本,匡衡的故事不应只止于“凿壁偷光”,后来的作为更应该成为后人的榜样,而他在经学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更应该被世人所赞赏,可他忘记了自己的初衷,给自己的人生抹上了一个重大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