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凿壁偷光等勤奋好学的故事,凿壁偷光,好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凿壁偷光”,作为一个劝人向学的历史典故,太过于有名到了不可磨灭的地步。但我们看历史,要全面的去看,作为“凿壁偷光”的主角和当事人,匡衡一生很耐人寻味。

好学生最后当了丞相

但故事需要展开来说,匡衡最擅长的是《诗经》。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汉元帝即位后,匡衡成了郎中,后来又升为百博士,给事中。

那时首都长安一带经常会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来说道理,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喜欢儒生。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位极人臣。

故事到这里,这算是从学霸到精英的完美路线。

但这中间,还忽略了点儿什么。

迂阔?还是人品不好?

公元前35年,甘延寿和陈汤灭了郅支单于,把人头带回来,要枭首示众,威震九边,但是匡衡不让。

在给甘、陈二人论功行赏的事上,匡衡也一直阻挠。所以陈汤虽然立了大功,但直到生命最后一年,才回了首都长安。此前近三十年里,一直在外流放,这其中,匡衡“功劳”不小。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般的办同事关系上的处理方式,各有立场,不好评论,那么在石显的事情上,匡衡因有些说不清了。

公元前32年,汉成帝登基,匡衡等人抓住机会,把石显给弹劾下去了。石显满腔郁闷,死在回老家的路上。

但也司隶校尉王尊弹劾匡衡,说他以前明明知道石显权势大,“大威作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怀邪迷国,无大臣辅政之义,皆不道!”

古人告状,不重证据,而在气势。匡衡被指控的这些,还是在大赦之前。而在大赦之后,匡衡还说先帝(汉元帝)用一些“倾覆之徒”,说大家怕石显甚于怕皇上。

王尊的结论是“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这些话把匡衡吓坏了,免冠谢罪,赶紧辞职。汉成帝觉得自己新官上任,不好烧的太旺,只是给他降了官。

大臣们此时已经改变了风向,大都觉得王尊说得对,匡衡更不安了,遇到水旱天灾,就赶紧“乞骸骨”,但汉成帝还是不让。

贪财枉法,晚节不保

公元前30年,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本应该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但是匡衡先生,没能过个好年。

“坐多取封邑四百顷,监临盗所主守直十金以上,免为庶人。”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匡衡先生本来被汉元帝封为乐安侯,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但是勤奋好学的匡衡先生利用他的学问和智商,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就这样,从祖辈农民开始,发愤读书,位至丞相,最后又回归庶人。当匡衡回首自己这一生的时候,他是不是还能看到当初凿壁偷来的光?他是怎么在这束光下越走越远的?

看历史也好,听故事也罢,一定要全面一些,这样既有助于全面认识一个人,也可以破除迷信,认清真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4012408300616a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