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告诉我们什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诗体现出的哲学道理:

1、 物质决定意识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衣食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知礼节、知荣辱是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

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

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了教育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这句话历来为后世所认可和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道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告诉学生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他人,并积极维护自尊。

大约在2600年前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对“荣辱”与“廉耻”有过精辟的见解,他的“衣食足而知荣辱”,表明荣辱观和形成倡导与人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还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中将廉耻作为支撑国家大厦的两根重要精神支住,可见廉耻二德之重要。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不辨荣辱、寡廉鲜耻的社会,就难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

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

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文化建设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①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句话说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们才知道礼节.衣服和食物都充足了,人们就会认识到荣辱.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水平,所以在这一方面,这句话是正确的.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这句话却是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③文化队经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句话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而仅仅是将文化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所以是不正确的.

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

原文:货殖列传序

作者:司马迁(两汉)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2122022401154d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