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 )的思想,下面小编就以4743字给大家详细介绍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的道德意义,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
粮仓知礼节,温饱足知荣辱,人生虽短,却丰富多彩,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中国人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有自己的判断和要求,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观,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生理想,信奉追求和享受立功、立德、立德、传承的精神归宿。
我的专著《智者同行》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它与《文化精神》、《国魂深处》一起,记录了我从青年时代到耳濡目染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的结晶,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不努力思考,就会在国家和民族遭遇灾难时丧失创新能力,这些担忧告诫年轻一代,需要永远敲响警钟!
“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
在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内核决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儒家主张积极的人生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达到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理想人格。当面对坎坷的仕途和失意的人生时,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成为人们调节和调理心情的一剂苦药。在人生苦难面前,在通往终极的道路上,印度佛教所信仰的世界另一端的世界填补了人们心中的空白,成为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人在人生精神领域的价值追求。
摄影 黄卓
70年代末率先引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中国农村的改革。改革的政策效应给予了农民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的选择,这两大法宝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的成果是的农副产品连年丰收,使中国人开始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步入了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在邓小平富民强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快速轨道,开始由计划配置社会资源向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推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上广深城市发展可与西方大都市比肩。目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已步入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探寻人类文明发展出路,将是中国人应该思考、实践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百姓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尊严,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广大的中国农民、城市市民,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忧国、忧民、忧社稷,国事、家事、天下事,人人关心。韶光易逝,回忆往事,说明青春已过,近耳顺之年,追忆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程: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所从事科研联络工作,投入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之中,那是一个人人有家国情怀,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美好年代;20世纪90年代下海创办《发现》杂志社、北京海外人才研究会,举办了“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国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等大型理论研讨会,并协助中国企业家赴美国考察、培训开展跨国经营;20世纪末开启了会展经济的事业生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创办了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北京春夏秋冬四季房展会、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及金融街论坛、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全球资本市场峰会等一批品牌展会和论坛,它们成为金融、房地产界的风向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在解决温饱之后,个人对社会在事业上做出贡献的不断追求。在工作实践中,我始终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进行不间断的学习思考。摄影 黄卓
《在民族灵魂的深处》出版
1988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悬殊差距开始拉大,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不均,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改革遇到困境。我27岁时撰写了《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运用比较文化学关于人类文明诞生、交流、冲突、融合的原理,对世界各主要文化进行了探寻其兴衰的比较研究。在经世致用写作理念的指导下,我又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非经济制约因素及求解程序,提出了借助传统势能启动现代化,利用传统走出传统的观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三次出版,在文化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当年团中央向全国青年推荐的唯一社科类图书。《国魂深处》一书也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中国的封建社会极盛极衰,当世界上出现了更高层次的资本主义文明时,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改变封建制度,顽固地拒绝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走工业发展的道路,历史上形成了中国人骄傲,外国人要里子的朝贡制度,封建王朝通过地方诸侯和外国领导人进行崇拜,以获得中央皇帝的尊严。朝贡表面上是四个诸侯国向中央政府的土特产贡品,但实际上,中央政府想赠送给各地的远远超过他们赠送的贡品的价值。封建王朝利用朝贡制度建立了中国大国的力量,并与周边诸侯国进行了国际交流。科学技术带来了标准一致的成果,很难接受它们与其他国家平等。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清朝悲情和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层根源是文化的失败。
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格局下,中国走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轨道,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日本作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支撑着中国的发展,通过对日本"东式资本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演化史的研究,总结了两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提炼了两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一直在回顾历史,发现《国魂深处》这本书已经被百度文库推荐为研究生参考书,再翻看,感觉30多年前的一些思想还有现实价值,所以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广大读者,这可能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文华精神》铸造民族风骨
天命之年,世界经济出了问题,当时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无法置身事外,在焦虑和释然的双重驱动下,我把过去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整理成一本书,书名叫《文化精神》,经济领域引发的这场危机的深层结构是文化问题。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世界强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而不是思想。"撒切尔夫人的论断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发展的低估,但这一刺耳的警钟也需要敲响。信息社会的负面效应是,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高度发展,有将人们引向"低智商社会"深渊的趋势。低智商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人们愿意盲从却懒于思考,信任别人远远超过信任自己。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老笑话的启示:一个护送他去犯罪的和尚去了阜城。当他入住时,和尚趁机把他灌醉,为他剃了光头,然后逃跑了。当他醒来时,他发现少了一个人。他震惊了。然后他摸了摸他的光头,说:“和尚还在,我走了!"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小个体和大民族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保持正确的方向感是最重要的。
在确定一个国家的方向时,首先要回答一个古老的宗教问题,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事实上,世界上所有成功的民族都能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我是谁”。没有人会否认,美国是最发达的西方大国之一,它的个性是如此鲜明。德国曾两次“坚持不懈地”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灾难,但它一旦反思自己,就如此“坚持不懈地”反对“纳粹主义”,并以这种“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经济成就。经济发展如此依赖美日的韩国,竟然在教科书、独岛等问题上如此明确地向日本说不。据说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具备彩电产能,但为了抑制国内消费,韩国竟然十年不造彩色发射器!十年彩电出口创汇,换来国家建设所需的交通、通信、能源、架构体系,这是民族意识的生动体现。
摄影 黄卓
回顾我们的发展史,庆幸我们的民族没有像前苏联那样陷入长期动荡甚至解体,儒家积极进取、中庸和谐的精神如此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担心下一代会因为河汉、河日等现象而忘记我是谁,历史无数次证明,没有一个崛起的大国不具备鲜明鲜明的个性,一味地模仿别人而迷失自己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模仿别人”,比如“邯郸学步”——中国在文化贸易领域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有人说“文化赤字”越来越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你如何看待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财富,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生产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也是一个具有历史和传统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相互依存格局中出现的危机,我们应该以大国文化理念的意识来审视和判断。危机是经济引发的文化问题。它是对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新思考。面对危机的挑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应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力量。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是对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外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我对此感到振奋和欣慰,因为二三十年前,我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思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经过精读和考查,发现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观点仍然具有历史和时代的价值,可以传承下去。
我曾主张知识分子应坚持知行合1.应用世界的实践理念,《文化精神》从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进行深刻剖析,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出路。在系统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中,中国应从全球化的角度选择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继续专注于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人类文明的出路进行深入思考。我认为,未来的世界文化既不是完全的西方化,也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它将呈现融合和多元共存的趋势。融合意味着世界文化将成为一个整体;多元表现为各种民族文化的共存。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阅读共鸣,智者同行
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人类面临着重大的灾难性挑战。近耳年来我一直在重读这两本专著,感觉当年所描述的东西方文化对比研究,对于分析当前"百年未遇的巨变"多少有些启发,尤其对于打破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和早已形成的固化格局,可以作为借鉴。传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新媒体《今日头条》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写作平台,我从传统文化、文明出路、读史智慧、奇闻轶事四个方面重新思考民族复兴、文明出路的时代话题,本书的写作内容记录并囊括了我前半生的成就、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人生经历、工作生涯,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与智者同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进取的民族性格。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奋发向上的动力来自过去100多年的屈辱历史,也来自过去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累。汉唐盛世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文化,而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这一时期文明的产出远远大于投入,汉唐英雄气概和对外开放辉煌历史的大统一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基石。
《与智者同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衰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中央集权的国体和义务本位的制度对社会的奉献、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万代和平的价值观,将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文化力量,希望主要观点能够传递给社会,这或许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的真实写照,人的生命是无法延续的。拓宽视野,不断注入创新的思想内容,就会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出路;用长城建设传承下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朝气蓬勃、前途无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睿智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出路。
《智者同行》一书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与智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