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反映了什么管理思想?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诗体现出的哲学道理:

1、 物质决定意识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衣食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知礼节、知荣辱是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原文:货殖列传序

作者:司马迁(两汉)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

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

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答案如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的内容。

说齐桓公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才恢复了周天子时期的礼乐制度。

提示后世君主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家富强,安宁。人民才能知道礼义廉耻。祥和安宁。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也就是说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从整体讲,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文化发展也会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衣食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知礼节、知荣辱是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赏析

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

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

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

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合传为一。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

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

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

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

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

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

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

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出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管晏列传》•司马迁

(解释)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

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而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了文化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需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发展以重大影响。我们必须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这里说的是,只有物质生活丰富了,人民都能吃饱穿暖了,才会考虑充实精神和内心,讲究道德修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21220224215729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