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什么哲学原理?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
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
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
②
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
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背景: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
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③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④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容易引起误解,我们一般也不会深刻思考这些句子。
“仓禀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一般认为出自史记,是要劝谏君王的句子,说白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受众是整个国家。
句子本身包含治国道理但不是写实,不应该用在个人身上。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解释说吃饱穿暖生活充裕而不思进取,就会发生淫乱放纵的动机;饥寒交迫生活困窘时,假如不能奉公守法就会产生偷盗的念头。
这句话其实很写实,但是这不是真理,你要相信的是这世上还是自我进取人多,这句话也是警醒自己的佳句。
在类似文言的口头用法上很多,每一种都让国人用的千奇百怪,如果能知道本来的意思对我们避免被误导有很大帮助。
认字认半边没什么错,读句读半句才是最害人的
四、温饱知荣辱富贵知礼义?
意思是生存的基础条件满足,才能提更高的道德和精神要求,有一定道理,但也需要人们去努力追求,不是说富裕了一定道德就高尚了,而是有几个资格去提礼义方面的要求了。
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五、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谁说的?
有关系吧,有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
管子
·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
和耻辱
填饱肚子才有精力去学习礼仪道德,肚子都吃不饱的,你去让他知礼,不是太可笑了吗?
六、“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什么意思?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句最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有:“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为了阐述的是一种富民的思想,只有国富民强,统治才能稳固延续。
后来在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改动一字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此句的意思为:储存谷物的屋舍、粮仓殷实,人们就会懂得礼仪、礼貌;能吃饱饭,能有衣服穿,不愁饥饿寒冷,人们就有荣辱观,知道荣誉和耻辱。引申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才能提精神生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先进的物质,注定不会有发达的思想、社会和精神文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现在素质低,不懂礼节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没房住,生活压力大,辛苦工作几十年买不起房,看不起病,所以不知荣辱,做恶变得理气直壮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社会跟古代比,就连一向最辛苦的农民,家中的粮食已陈放了好几年,也能年年买新衣服穿,虽然品牌上差了些;但在古代,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要经常跟挨饿打交道,衣服打了补丁穿了又穿,甚至在战乱年代,依然能涌出非常多有气节的人,固守礼节,知荣知耻,人人恪守“慎独”的精神修养;而现代,很多了新房,开了好车,家中还有存款,不仅仅是衣食无忧了,偶尔还能过奢侈的生活,可是没看到他们的礼节在哪里,这类的新闻很多;当然,也有一种解释,一个人精神上的富足,要经过好几代人的教养,非一日之功;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如成一个人的话,我们才刚刚进入小康社会,远未达到富裕的时代,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人人心中有“仁义”,有“道德”,知礼节,知荣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