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要求辨析?
分析:从知识点角度讲,该题实质是借助古语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及与之对应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把握。
“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或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
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往往是不同的,则“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同时,题中观点也没有涉及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1)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体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但若认为这就是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而要经过艰苦和长期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3)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仓廪实而知礼节揭示了教育?
体现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是受一定的经济水平决定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这句话体现了教育开化和文明程度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
同时也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知道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
三、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解释管子的仓廪食而知礼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