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裴矩是哪个朝代的名臣?隋末名臣?

裴矩(547年-627年),男,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裴矩出身于河东裴氏西眷房,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朝,曾参加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敝卒定岭南,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历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封闻喜县公。

大业年间,裴矩仍受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

他为隋炀帝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并用计分裂突厥。

江都之变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始终受到尊重。

武德四年(621年),裴矩降唐,历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检校侍中、民部尚书,封安邑县公,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推崇。

贞观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时年80岁。追赠绛州刺史,谥号敬

高颎(541年—607年8月27日),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高颎出身渤海高氏,其父高宾是上柱国独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

杨坚为周静帝大丞相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知兵事,多计谋,任命他为相府司录。

相州总官尉迟迥起兵反叛,高颎请将兵平叛,自愿前往监军,命人在沁水上架桥,大破尉迟迥军。

以功封柱国,升相府司马。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旋拜左卫大将军。

隋文帝有统一南北之志,高颎推荐贺若弼、韩擒虎二将分别任吴州和庐州总管,作灭陈准备。

隋开皇元年(581)九月,节度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两路隋军攻陈。

二年春,陈宣帝卒,陈遣使请和,遂班师。

三年,率军与诸将分道击突厥。

五年,任左领军大将军。

七年,隋灭后梁,奉命赴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安集其遗民,甚得人和。

不久,向文帝献取陈方略。

开皇八年(588年)隋朝以晋王杨广为元帅伐南陈,任元帅长史,指挥全军一举平南陈。

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

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裴为姓。

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

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

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在历史上,裴姓的迁徙是非常频繁的,在宋代的时候,裴姓人口也是比较多的,在当时山西是裴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南、江西、陕西等。全国形成以山西为中心向外散播的裴姓聚集分布状。

到了现在裴姓主要是分布在湖北、安徽、河南、山西,这四省集中丁裴姓人口的46%。

1、两千年来第一大世家

我们常说,盛不过三代,一个家族的传承很难延续到三代以上。但是有一个家族例外,这个家族传承两千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负盛名的第一大世家。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之隆,在中外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就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的裴氏家族。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从汉魏开始,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裴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

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如果这些人让你感到陌生,那下面这些人你一定不陌生。

裴度的妻子韩琼英有个弟弟叫韩愈;

白居易与裴度曾为邻居又是至交;

刘禹锡与裴度的关系也十分相厚;

裴勉有个孙女婿名叫杜牧;

裴迪有个妹妹,嫁给了王维;

裴氏有个外甥名叫王勃;

元稹的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继妻名叫裴柔子;

柳宗元的姐姐嫁给了裴家;

李白与裴隐是过从甚密的好友;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为好友裴录事写怀念诗;

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文豪巨匠,皆与裴家或是姻亲,或是好友,裴家之盛,可见一斑。

2、家族起源

裴氏的始祖是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赢非子的后人,嬴非子的支孙分封在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所以把pei当做姓。周僖王时,第六世的孙陵被封为解邑君,所以去“邑”从“衣”,把“裴”作为姓。

在汉朝时,裴氏的后代仍居住在同川裴中,其代表人物裴晔(注:曾任并州刺史、度辽将军),为追求家族的兴旺发达,招集60多个风水先生觅寻宝地。他们跃马奔跑了许多地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选中了裴柏这块地方。

裴晔在这里定下了祖庄。由于此处柏林茂盛,再加上他们姓裴,就将这里命名为“裴柏村”。从此,裴氏举家搬迁至此,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裴氏虽然分为三支,居住在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是考证他们的族谱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出自河东闻喜的裴氏。所以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3、久盛不衰的原因

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

这个家族不仅在古代能人辈出,而在近代,裴家还诞生了世界闻明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弃暗投明的将军裴昌会,女中豪杰裴溥言,革命先烈裴崇纲,老干部模范裴忠治,当代将军裴九州,当代杰出人物裴丽生,上将裴怀亮,科技神童裴益川,农民企业家裴正成等等。

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底蕴和内涵实在让人敬佩。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经久不变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这样的家族,到底因何久盛不衰?

顾炎武则认为是联姻、世袭、自强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造成了裴柏村名人不断涌现的特殊历史人文现象。但自古以来,联姻和世袭是任何一个世家大族的标配,但是生存两千年的家族却只有裴家这一家,这足以说明,裴家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

裴氏十二句家训

要了解一个家族的精神品格,家训是最好的窗口。

裴家的家规一共有四个方面,即“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具体包括:

1、敬奉祖先: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礼存。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

2、孝顺父母:父母恩德,同比昊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跪乳反哺,物类犹然。况人最灵,孺慕勿迁。

3、友爱兄弟:世间难得,莫如兄弟。连气分形,友恭以礼。同心同德,团结一体。姜被田荆,怡怡后启。

4、协和宗族:曰宗曰族,一脉相传。勿事纷争,和谐齐贤。尊卑长幼,伦理秩然。远近亲疏,裕后光前。

5、敦睦邻里:同村共井,居有德邻。相维相恤,友助和春。勿生嫌隙,有礼彬彬。基层良风,家国亲仁。

6、立身谨厚:谨身节用,明刊孝经。武侯谨慎,昭若日星。厚德载福,宽让能宁。谦虚自牧,喜怒不形。

7、居家勤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

8、严教子孙:家庭教育,立人丕基。诲尔谆谆,性乃不移。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

9、读书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一技专长,生计无虞。立达希贤,典型规模。

10、惇厚戚朋:朋友五伦,以德辅仁。益友损友,择游宜珍。戚党姻亲,和洽如春。岁时伏腊,晋接礼宾。

11、慎重言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圭玷可磨,言玷永伤。驷不及舌,语出须防。少说寡祸,发言有章。

12、讲求公德: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物,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祛除自私,免贻人疾。

前5条强调的是忠孝仁义,后7条则是并行的处世之道,涵盖了对后人“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

另外,还有“毋忤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的家戒以及“敬老尊贤就有德,不凌弱小与残障;礼尚往来重仁义,毋分厚薄存炎凉”的治家格言等。

4、教育是根本

虽然裴氏家族的家训有十二条四个方面,但是裴氏在教育上下的功夫最多。

在裴柏村,很多村民家大门楼中间挂着红绸子,这是裴柏村特有的“挂旗”风俗,谁家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姥姥家要给孩子挂旗。

所谓“挂旗”就是将写有“济世栋梁”、“自强不息”、“建国英才”等话语的红绸布挂在大门楼中间,并将书写用的毛笔、砚台一并奉送,最后在大门两边栽种竹子,寓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成为有才有德之人,以激励后世子孙。

而且裴家有一条规矩,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宗祠。

孩子生下三要“草”,“草”出自于唐朝末年,即用带根的谷草,分作十把,交叉扎住,成为一块方格窗户,表示草木之人经十年苦读,也可以金榜题名。

裴氏的家庭教育十分出色,南朝裴子野出生后母亲病逝,他的祖母殷氏“柔明有文义,以章句授之”,年轻时就任南齐武陵王左常侍,后编《宋略》。这和河东裴氏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不无关系,小小年纪,有此成就,神圣的母教发挥了重要作用。

裴氏不仅注重幼儿和少年时期的教育,更加注重少年以后的强化教育。

裴炎自出生起就手不释卷,在弘文馆一学就是10年,博览文史坟籍,尤其精通《左传》和《尚书》。

在科举考试中,他中明经,历任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

北魏的裴延隽,不仅自己注重自身教育的强化,还劝说当时的世宗要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受教育,世宗接受建议,为北魏的强盛从深层注入了活力。

在教育方法上,河东裴氏家族更多的是一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和浓厚家风学风的氛围教育。

裴氏家族中,无论贫穷富有,崇尚节俭的风气由来已久而且一直发扬光大。

“裴昭明家境贫寒,但他不贪暴利,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禄持家生活。

“齐武帝曾赞叹说:‘我不黯书,不知古人中谁比?’裴昭明常对人说:‘人生何事须聚藏,一身之外,亦复何须?,’终身不治产业。

”河东裴氏自觉地接受了河东文化的尚俭习俗,并以俭素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

裴氏家族经久不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源还在于教育,裴氏族人对于教育十分重视,尤其是家庭教育。正是一系列严谨的家庭教育机制,加上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从根本上促进了裴氏家族的千年不衰。

隋炀帝有五大重臣: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参掌朝政,当时称他们为“五贵”。

1、苏威。

(534年-623年),字无畏,南北朝时期北周至隋朝名臣,宰相,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十世孙,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大冢宰宇文护之婿。

大业元年(605年),苏威继杨素为左仆射。

大业三年(607年),因事罢免,后又以太常卿、纳言参掌朝政,加授开府仪同三司,颇受尊重,不久又被罢免。

隋末,宇文化及弑炀帝,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

宇文化及败,归降李密;李密败,又归顺王世充。

杨侗称帝,任命苏威为太师。

唐朝平定王世充后,苏威求见秦王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均遭拒绝。

武德六年(623年)病死于长安,时年八十二岁。

2、裴矩。

(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

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大业年间,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

3、裴蕴。

(?-618) 隋朝大臣。

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裴蕴开始在陈朝做官,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陈朝被隋灭掉后,隋文帝杨坚接见曾在陈朝做过官的所有“江南衣冠之士”。

当接见到裴蕴时,杨坚想起了他曾奉表“请为内应”之事,便破格提拔裴蕴时,超授为仪同之职。

以后,裴蕴又历任洋、直、棣等州刺史。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裴蕴为太常少卿(专掌宗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的九卿之一),后任民部侍郎。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与司马德戡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弑君,裴蕴在这次兵变中与隋炀帝等王公大臣一同被杀。

4、虞世基。

(?—618年)字懋世,中国隋朝时期人物,会稽余姚人。

虞世南的哥哥。

父虞荔,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能写书法,尤善草隶。

拚命谄媚隋炀帝,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生活豪奢。

在内史侍郎任内,与牛弘、苏威、宇文述等六人共同参与吏部选官,时人谓之“选曹七贵”。

七人中虞世基有专断之权,并借此收受贿赂。

5、宇文述。

(?-616年),字伯通,本姓破野头,鲜卑族,代郡武川人,隋朝著名将领。

北周末年,累封濮阳郡公,以军功拜上柱国,封为褒国公。

隋朝开皇初年,拜右卫大将军。

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从六合渡江。

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拉拢宇文述附己,奏为寿州刺史。

杨广阴有夺宗之志,宇文述建议收买司徒杨素扶助夺嫡。

隋炀帝即位后,宇文述参预朝政,与苏威并重,授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平定杨玄感叛乱

宇文成都——无敌大将军、平南侯

李世民——秦王

李元霸——西府赵王

杨素——越国公

李渊——唐国公

罗艺——燕山公

韩擒虎——平南王

麻叔谋——总兵

新文礼——总兵

唐璧——总兵

马三保——总兵

尚师徒——总兵

杨林——靠山王

许多人都觉得,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名,这是委屈了他,甚至有些人因此觉得,他是不受李世民待见的人。

其实我觉得,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名,一点也不委屈。

毕竟,他排上了。

唐朝初年,其实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能上凌烟阁榜的,已经是无比的荣耀了。毕竟当时,还有许多战功卓著,谋略深远的名将谋臣,不能上榜。

如李唐宗室之中,除了上榜的李孝恭之外,像李道宗、李神通、李神符等人,也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比如像李道宗,在大破吐谷浑,击灭薛延陀,随征高句丽都立有大功,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是可以和李孝恭并称的人物,晚年也被唐太宗李世民看做是可以和李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可是像李道宗这样的宗室名将,却连凌烟阁的榜单都挤不进去。

在谋臣之中,前有裴寂,是唐朝的第一位宰相,在新旧唐书中,王世充、杜伏威等割据一方的军阀列传之后,李唐名臣的列传,排在首篇的就是他和刘文静;同时,像温大雅、温彦博兄弟,王珪、岑文本、戴胄、裴矩等人也都是一时的名臣名相,他们也不能挤入凌烟阁;

武将之中,像丘行恭及其父亲丘和,早早就跟随李世民南征北闯,征战四方,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以及后来灭高昌等,都有他的战功,可是他也不能够入选凌烟阁,其他的像李大亮,安抚樊、邓,下十余城,击破辅公祏,计擒张善安,大破吐谷浑,俘虏其名王;像史大奈,随从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立下汗马功劳;还有像薛万彻、薛万钧兄弟,郭孝恪、任瑰、契苾何力等,也都是一时名将。

他们也都没有能够列入凌烟阁榜单。

其实,这就好像我们国家当初,评选十大名帅,不能因为叶元帅排在十大元帅第十位,就觉得他的名气和位置不想匹配,要知道,后面还有十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等,甚至有一些领袖元勋,连参与评勋都没有。

当然,除此之外,评价一个人的贡献,很多时候,是看他的综合贡献的。毕竟凌烟阁排位榜,不是隋唐好汉榜,凭武力来定一切。

当初,刘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排在首功的是从来没有带兵打仗,取敌首级的萧何,可是在刘邦的心中,萧何就像打猎的猎人,而那些冲锋陷阵的名将,不过是猎狗的作用罢了。所以,萧何的功劳甚至比张良、韩信、彭越、曹参这些人还高,至于英布、樊哙、夏侯婴、灌婴、周勃这些人则更为后面了。

光武帝刘秀凭云台二十八将,排在第一的是邓禹,可是邓禹是打过败仗的人,论起打仗能力,他还不如吴汉、岑彭这些人;

梁山好汉排名,排在第一的,是武功平平的宋江,排第三的,是连武功都不会的吴用,排在天罡星最后一名的,是浪子燕青,可是能够打赢燕青的天罡星,却不多,像排在二十二位的李逵就打不过他。

所以,虽然秦琼的名气很大,可是他毕竟是冲锋陷阵的将军,他的作用,也多是樊哙、周勃这样的名将,他的影响,常常是一场战斗,一时战役,自然就不如那些影响大局、大盘的人物了。

秦琼是山东历城人,早在隋炀帝大业十年,也就是公元614年的时候,秦琼就已经是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的建节尉。

而在隋炀帝被杀的大业十四年,秦琼已经被王世充封为龙骧大将军。

投奔李渊之后,李渊亲自安排秦琼的职务,在美良川激战之后,李渊又是特地奖励优待秦琼,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加封上柱国。

那么,“秦琼的名气很大,为何凌烟阁24功臣排在最后一名?”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所谓的凌烟阁24功臣画像是什么时期的产物?

凌烟阁24功臣画像是唐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怀念当年和他一起征战,创立李唐王朝的那一批功勋累累的亲信的产物。而不是李渊主持下的功臣回顾。

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些人画影图形,一方面是昭示后人,不忘当年这些功臣们的功勋战绩。同时,也是对于自己当年拼死冲杀,为唐朝建立基业的一个梗形象的历史回顾和总结。

之后,我们再细细看看这份功臣名单上人员的具体排序:

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

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

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

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世勣;24.秦琼。

通过观察、研究这份名单,我们发现有以下三个特点,这也是秦琼排名最后的原因。

一,文臣优先的原则

按照凌烟阁上的功臣排列,一眼看去,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皆为有唐一朝的文臣。

这样的功臣集中画像,以这六人为首,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也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国家草创时期,需要武将当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所谓马上得天下。

可是,大唐王朝兴盛之时,也是国家承平之时,当然就以文臣治理之功在前,秦琼当然属于武将的行列,排名在后,这也是自然的道理。

2、现实政治与姻亲关系

再看这24功臣中,排名处于第一位的长孙无忌,他不但与李世民是郎舅关系,而且,在当时的贞观一朝中,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等要职,也是官位显赫。

而且,这类画像排名工程,基本就是长孙无忌主持,岂能排名不在前列?

直接在看那序列第六名的高士廉,这个人是长孙无忌的舅舅,长孙无忌就是他抚养长大的,在文官优先的原则之下,排在第六名,也是正常。

3、贵族出身与亲疏程度

在这个排名画像当中,序列第九名的人叫萧瑀,这个人军功勋名当然比不过秦琼,可是,他是南朝皇帝梁明帝的儿子,仅凭这一点,秦琼可能排在他的名次之前吗?

序列第二的李孝恭是唐太祖李渊的侄子,其父李安在隋朝就是大将军。

而高士廉更是做过唐初的宰相。

至于其他人,比如尉迟恭,当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不说,而且亲自动刀子,拎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脑袋就往城楼下面扔,秦琼虽然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这样的交情,秦琼能比得了吗?

李靖、徐茂公等人在贞观朝又立下新功。

而反观秦琼,据正史记载,贞观元年起,秦琼就托病不出,休养了多久呢?12年!

后人根据秦琼孙子的墓志考证,在这12年里,秦琼还生了俩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娶了尉迟恭的孙女。

也就是说,秦琼体力没有到不能支撑的程度,但是,他不想再追逐名利了。

一个养病12年不踏入现实政治的昔日功臣、宿将,在重新标尺、图画功臣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还能想着把秦琼的名字入列,已经就不错了吧?

怎么还嫌名列孙山?即使当时的秦琼本人,对此,亦不会做如是观。

“杀手锏”又名“撒手锏”, 指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

史书记载,中国隋唐时期有一名将军秦琼使双锏,“撒手锏”一词也是传说于此。

秦琼,字叔宝,山东历城人,隋末唐初名将,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初为隋将,后投奔瓦岗寨李密,最后在李唐李世民帐下效力,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

秦琼在民间人气很高,在《说唐》、《兴唐传》等小说评书里都有重要戏份,“秦琼卖马”、“两肋插刀”等成语都是说他,但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绝技:“杀手锏”。

那么,秦琼的“杀手锏”到底有多厉害?

《兴唐传》第六十八回,隋唐好汉排名第三的裴元庆征讨瓦岗寨,全寨无人能敌,最后主帅秦琼迎战,首次使出了“马上连环撒手锏”,“裴元庆躲闪不开,哎呀一声,只好摘镫落下马来。

《兴唐传》第一百二十三回,李世民征战窦建德,窦建德帐下尉迟恭(字敬德)骁勇,李世民令秦琼将其降服,秦琼第二次使出了“连环撒手锏”。

这时,敬德心说:“坏了,我有性命危险…

只有等死了”,输的是心服口服,立即愿意投降,后来二人结为兄弟,被民间奉为“门神”。

尉迟恭后来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并州都督,封鄂国公,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

在隋唐好汉排行榜中,秦琼虽然只排在第十六位,但他的“杀手锏”能轻松打败排名第三的裴元庆,自然也能打败排名第一的李元霸和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因为,这“杀手锏”出其不意,令人防不胜防,对方力气再大也没用,因此从理论上讲,秦琼的“杀手锏”可以绝杀任何战将。

有如此战力,这秦琼完全可以傲视群雄,应该排在好汉榜第一位,但为何在隋唐好汉排行榜仅排到第十六位? 此外,他加入李世民阵营比尉迟恭早,而且武力、智谋都高于尉迟恭,为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远不如尉迟恭,而且还是倒数第一位?

这两个问题可以一并来讲,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隋唐好汉排行榜的排名主要指标是力气和武艺。

比如李元霸被排在第一位,主要是他的力气最大,传说他的一对铁锤重800斤,因此一般兵器碰着了就飞,基本没有对手。

但好汉榜未将战将的独门绝技列入,比如说排名第七位的罗成,他用以虚避实的“回马枪”打败了第一好汉李元霸。

同样的道理,秦琼的“杀手锏”打败了第三好汉裴元庆,也是因为独门绝技不在排行榜考虑范围之内。

因此,如果不使用绝技,秦琼的力气和武艺也就在第十六位。

第二,“杀手锏”这样的技能为古代主流价值观所不屑。

按照词典里所说,“杀手锏”是军队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

这种打法,在古人具有骑士精神的打斗中属于偷袭行为,而且还要靠运气的成分,自然不会被主流价值观认可,因此秦琼的这一绝杀技被公众所忽视。

第三,唐太宗的凌烟阁排名并不看武力而是看功绩。

大家注意一个事实,就是李世民建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也就是说他已在位十七年了,这十七年会发生很多事情。

原先秦琼跟随李世民比较早,而且地位高武力强,成就自然在尉迟恭之上。

但后来情况变化了,史书记载秦琼因早年战场杀敌过猛,浑身是伤,唐统一后,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病逝。

也就是说,这十七年秦琼有十二年在病床上度过的,死后五年,唐太宗才开始建凌烟阁,他的功绩自然比后期活跃的程咬金、尉迟恭等人低。

讲句实话,李世民能够想起这位老臣,将他列入二十四功臣最后一位,已算是仁至义尽了。

不论在隋唐演义,还是正史中,秦琼都是人格魅力无敌、战力超然的武将,那么,为什么在凌烟阁24功臣排名中,竟然排在最后,比三板斧的程咬金都差?更有意思的是,一直被认为是粗鲁人的尉迟恭竟然排在的武将的第一位。

我个人分析,根本原因就一个: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好好站队。

李世民登基前,最难的就是玄武门兵变,没有这一事件,以太子李建成的威望,大唐皇帝和李世民没啥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的亲信部将中,长孙无忌和尉迟恭都是强烈煽动李世民动手。尤其是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且持李建成和李元吉首级吓退敌人。

而程咬金等亲信部将是毫不犹豫的参加了政变。

秦琼作为李世民最亲信的部将,在这件事上一直摇摆不定,最终参加兵变没有,是一个历史的迷。《旧唐书》中说他参加了,而《新唐书》中这说他没参加。且事后,仅受封700户。

看过凌烟阁24功臣排名的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战功最显赫,能力最出众的秦琼会被排在了最后一名,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主要原因有三个,下面就为大家逐一分析。

1、秦琼的经历

在李世民手下的所有武将中,秦琼的能力是最强的,名气是最大的,但是他的经历也是最复杂的。

更重要的事秦琼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李世民的部下,而是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手下任过职。

正是秦琼的这些经历让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毕竟想必那些一开始就跟随李世民的人来说,受信任的程度肯定会低一点。

2、秦琼英年早逝

秦琼向来以英勇著称,甚至可以说是李世民帐下的第一战将,正是因为如此,导致秦琼在征战的过程中受了很所伤,常年累积下来,秦琼的身体越来越差,年轻轻轻就去世了。而凌烟阁24功臣却是秦琼去世后5年才开始设立的,自然排名比较低。

3、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相比前面两个原因来说,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毕竟玄武门之变可是改变了李世民乃至大唐数百年的命运。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秦琼在干嘛呢?为什么不参加呢?其实不是秦琼不参加,而是有心无力,因为此时秦琼正重病在床,根本就是有心无力。

看过上面的三个原因后,想必大家也知道了为什么名气最大的秦琼会排在凌烟阁24功臣的最后一名,不是说李世民的排名有问题,也不是说秦琼的功劳不够大,只不过有很多因素是人不能控制的,如果秦琼不死得那么早,如果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有参加,那么,武将的第一名毫无疑问是秦琼的。

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时常前往怀旧。这就是名留青史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秦琼在评书和历史上以勇武著称,但在凌烟阁上却排在最后。作为中国最出名的门神,和秦琼相对应的尉迟恭排名第七,在所有武将中是排名是第一。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确立的时候是以按照官职大小来排序的,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因常年作战受伤无数,身体一直不好,一直处于静养状态,基本没有参加贞观时期的重要战争,所以没有实际官职。并且秦琼于贞观十二年病逝,官职方面自然就比较吃亏。

秦琼死后被敕葬昭陵,墓前有石人马,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这也是唐太宗对其功劳的一种肯定。

秦琼是演义里面名气大,正史里面只是一员猛将,跟李靖,徐茂公这些能出将入相的不能比,更何况出生地位也没那么高,就跟三国里面张飞那么猛,名气那么大,一生也没打过多少胜仗,立过什么功劳

我觉得唐太宗绘像凌烟阁和我国55年受衔是比较相似的,两者都是战争胜利结束之后,政治局势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时候往往有诸多因素去制约排名的高低。比如说下面的几种:

1、名额有限;

2、各人当时的职务。

3、各人资历在朝廷军中的深浅。

4、各人的军事业绩。

5、皇帝人物对各人的好恶。

6、朝廷内各个派系的平衡。

像大家熟悉的战神粟裕,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但授衔才是大将呢!所以说这种排名是不能代表一个人在军中的成就得。

然后在来看凌烟阁24臣的顺序,其实就是按官职大小排列的。第一档: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他们都担任过司徒或者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

第二档:高士廉、尉迟敬德,两人都是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第三档: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官职为特进,或者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而秦琼呢?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武将,没有担任过非常重要的职务。他死后,追赠徐州都督,爵位是胡壮公,从官阶看,确实是最后一档。且凌烟阁这个排名是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此时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其中,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排名较为靠后,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三晋大地自古人杰地灵,从先秦到清末名人基本没断层,而且我统计的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祖籍没有算入,可尽管如此这阵容也是无比的强大啊!

1、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2、先轸(兵家祖师爷,晋国名将,西距秦,南破楚)

3、介子推(割肉救主,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他)

4、赵简子(赵国奠基人)

5、赵襄子(赵国建立者)

6、魏文侯(战国第一霸主)

7、乐羊子(魏国名将,攻破中山国,乐毅先祖)

8、张仪(战国纵横家)

9、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加速了秦统一的进程)

10、赵武(赵氏孤儿主人公)

11、荀子(思想家)

12、卫青(抗击匈奴的名将,收复河套开地千里)

13、霍去病(闪电战鼻祖)

14、霍光(三朝元老,麒麟阁功臣之首)

15、班婕妤(西汉才女)

16、关羽(忠义千秋,被尊为“武圣”)

17、张辽(曹魏名将,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

18、王允(设计诛杀权臣董卓)

19、毋丘俭(大破高句丽,两破丸城,几亡其国)

20、裴秀(中国制图学之父)

21、刘渊(十六国前赵政权建立者)

22、石勒(十六国后赵政权建立者)

23、拓跋珪(北魏建立者)

24、拓跋焘(“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统一北方)

25、拓跋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26、郭璞(训诂学家)

27、尔朱荣(军事奇才,三千破三十万,活捉葛荣,大败陈庆之)

28、斛律光(北齐名将,多次大败北周)

29、裴寂(太原起兵的谋臣,大唐第一位宰相)

30、尉迟恭(凌烟阁功臣,民间门神)

31、柴绍(凌烟阁功臣)

32、唐俭(凌烟阁功臣)

33、裴行俭(平定西域,是一位深谙阴阳之道的军事家)

34、薛仁贵(与李绩灭亡高句丽,随后他又率军平定铁勒九姓的叛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35、武则天(千古第一女皇,建立大周,其统治前承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

36、卫阶(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37、狄仁杰(唐朝名臣,影视剧中断案如神的狄阁老)

38、裴耀卿(疏通漕运,关中自此连年丰收)

39、张守珪(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确保了开元盛世的边境安定。)

40、封常清(中唐名将,灭亡大勃律)

41.王勃(初唐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有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尼 玛有才啊)

42.杨玉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43.张巡(孤军死守睢阳,杀伤安史叛军数万)

44.王维(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

45.王昌龄(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

46.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7.王之涣(边塞诗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8.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49.裴度(元和中兴第一名臣)

50.李克用(帮助唐朝平定黄巢叛乱,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以后,他又与其长期作战)

51.豫让(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52.徐晃(曹魏名将)

53.王僧辩(与陈霸先一起平定侯景之乱)

54.裴松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

55.王通(隋代教育家,唐朝凌烟阁近乎一半的功臣师从于他,有“文中子”之称。)

56.薛道衡(隋代第一才子,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名将杨素唯一敬重的人)

57.裴行俨(隋末猛将,有万人敌之称,是隋唐演义中裴元庆的原型。)

58.裴矩(隋朝著名外交家,

地理学家,经营西域,分裂突厥。著有“西域图记”)

59.薛稷(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60.刘武周(隋末起义军领袖)

61.李存勖(五代后唐政权建立者,灭后梁,并岐国,吞前蜀,使后唐版图达到巅峰)

62.李存孝(五代第一猛将,“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李就是李存孝。)

63.李筠(后周名将,长期与契丹,北汉作战,被周世宗倚为长城,赵匡胤篡位以后,李筠联合北汉意图推翻大宋,恢复后周政权,兵败自焚)

64.郭崇韬(后唐杰出的军事家,独自领军灭亡后梁,前蜀,战功赫赫)

65.周德威(前晋名将,屡破梁军,在柏乡几乎全歼后梁名将王景仁的八万大军,其后他又率领晋军灭亡桀燕)

66.石敬塘(五代后晋政权建立者)

67.刘知远(五代后汉政权建立者)

68.刘崇(十国北汉政权建立者)

69.王溥(四朝宰相,编撰“唐会要”开创这一史学新体例)

70.王全斌(北宋开国名将,率领四万宋军灭亡后蜀)

71.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律体的开创者,“仙宗十友”之一,这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印象很深刻)

72. 张彦远(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其所著“历代名画记”是一部包蕴宏富的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史专著,被学者推崇其为“画史之祖”、绘画艺术的“《史记》”,该书以丰富详备的内容而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的一部“百科全书”。

73.敬晖(唐朝宰相,与张柬之一起发动神龙政变,复辟李唐江山)

74.司空图(著名诗论家,其所作“二十四诗品”甚至远播海外)

75.呼延赞(北宋名将,看过评书的人对他印象应该很深)

76.司马光(著名史学家,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

77.文彦博(北宋四朝宰相,出将入相五十年)

78.狄青(宋仁宗时期第一名将,长期与西夏作战,战功赫赫,后来又平定了广西侬志高叛乱)

79.王彦(抗金队伍“八字军”创始人,民族英雄)

80.赵鼎(南宋中兴第一名臣)

81.吕洞宾(道教人物)

82.卫夫人(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83.法显(中国第一个远赴天竺取经的高僧,著有“佛国记”)

84.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85.贾充(西晋开国功臣,谋士)

86.孟宗政(南宋抗金名将,其子孟珙率领宋军全歼金军唯一的精锐“武仙军团”,攻入金朝都城,污其宫室,洗刷了百年前的“靖康之耻”。后来蒙古侵宋,孟珙率军屡战屡胜,力挫强敌,被称为十三世纪的“机动防御大师”)

87.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称作东方莎士比亚,代表作“窦娥冤”)

88.郑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倩女幽魂”)

89.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梧桐雨”)

90.元好问(金元之际文坛盟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91.罗贯中(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作者)

92.薛瑄(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其所创学说“几与阳明之学中分其感”,清人视之为“明初理学之冠”)

93.麻贵(万历时期的名将,抗倭,平蔻,战功赫赫,与李如松并称“东李西麻”)

94.孙传庭(明末名将,率领秦军在黑水裕生擒闯王高迎祥,大败李自成。后来由于崇祯逼令其出战,无奈之下被迫出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殉国!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95.曹文诏(明季第一良将,剿灭多支农民武装)

96.傅山(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97.陈廷敬(“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皇帝的老师,他为家人仿效故宫建造的宅邸“皇城相府”现在是国家五A级景区,真是叼炸天)

98.祁隽藻(三朝帝师, 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祁寯藻主持清代道咸诗坛、书坛长达几十年,为士林所瞻望,他为学主张通训诂,明义理,调和汉、宋学术之争;为诗主张宗宋,开后代同光宋诗派诗人之先河;尤其他的书法,更是清代书坛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劲,自成一格,论者谓达到“大书深刻”之绝诣,有“为一时最,人共宝之”的赞誉。

99.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前段时间为他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反响很大。)

100. 徐继畬【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其所呕心沥血所著《瀛寰志略》对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康有为说:“始见《瀛寰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

梁启超说:“在沪始见《瀛寰志略》,始知五大洲各国——当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日本从1859年开始接连翻刻此书,并加注英日文字,以为认识世界之指南。

此书早于福泽谕吉《西洋事情》,对明治维新有启导之功。

颜真卿为郭子仪的父亲写的【郭家庙碑】,自己体会,“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301100058281f9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