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隋末唐初之名臣裴矩

裴矩一生连续侍奉六位帝王,皆被重用,八十而善终,后被正史---《隋书》给予极高的评价,堪称隋末唐初时期第一名臣。

一、隋文帝杨坚

裴矩出自闻喜裴氏,自魏晋时期起就是顶级豪门,经久不衰,加上本人聪颖好学、文章华美,年轻时被当时的定州总管杨坚征辟为记室,成为杨坚属僚。后来杨坚一路开挂,先是成为北周丞相,然后篡位登基开创隋朝,裴矩也一路升迁,在杨坚一朝,最终升任至给事中,成为内阁成员。

裴矩曾经出任张掖郡守,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当时隋朝西北边关重镇,是西方商品进入隋朝领地的第一道税卡。

裴矩在张掖开办互市贸易,促进东西方交流,为隋朝带来滚滚税收。

裴矩在此任职期间,采访西域商人,耗时十载,绘制了《西域图记》。

此图从敦煌开始往西至西海(今地中海)绘制了三条路线,并记录了各地风土人情,珍异物产,让人眼界大开,方知向西行走,还有无以穷尽的广袤世界。

河西走廊是夹在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一段通道,从武威往西,经张掖、嘉峪关、敦煌,全长二千里,北面是龙首山、合黎山,南面是祁连山脉,是当时中原通往西方世界的咽喉要道。

河西走廊和敦煌通往西方的三条通道

杨坚创建的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为强大的统一王朝,在当时没有远洋航海能力,大海就是世界尽头,隋朝东面和南面的领土都已扩充到了海边,到了尽头。

隋朝北部边界线与东突厥接壤,从地理位置上讲,隋朝北线已经扩展到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再往北进,海拔陡增,天气骤寒,已不适宜种植庄稼,是为大漠草原。

那里地广人稀,都是居无定所的游牧部落,也不值得继续扩张了。

隋朝西边的边界线更是天然屏障,边界线是由积石山、邛崃山、大雪山等一个个纵向山脉分隔,山脉的西边就是吐蕃高原,其气候寒冷严酷比之大漠草原还甚,当然更不值得扩张了。

当时许多人觉得隋王朝就是世界中心,外面的世界都是荒蛮贫瘠的不毛之地,裴矩的《西域图记》是第一部描绘西行的图册,比唐初时期的玄奘西天取经还要早上几十年,《西域图记》打开了人们思想的封闭大门,看到了通往西方还有波斯、大食等文明大国,再往西还有大秦(古罗马)这样的先进国家。

二、隋炀帝杨广

604年杨坚病逝,杨广继位后依然重用裴矩,任职黄门侍郎,是杨广五位近臣之一。裴矩视野广阔,对西北草原各个部落如数家珍,对待他们又打又拉、分化瓦解,维系北部边疆的安宁。

杨广好大喜功,喜欢万国来朝,裴矩一手操办,使得东突厥、高昌、龟兹、西突厥、吐谷浑、吐蕃等远近国家都派人携带贡品朝贡。裴矩召集四方艺人,在洛阳端门街陈列百戏,让官员百姓盛装华服,各国使者看到隋朝如此繁华盛景,嗟叹不已:“大隋国度乃是神仙之地也。”杨广听到外国使者的歌功颂德,大为欢喜,再度封赏裴矩。

三、伪帝宇文化及

隋朝末年风雨飘摇,杨广困居江都坐以待毙,掌管禁军的大将军宇文化及不甘心跟随杨广这首破船一起沉没。

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弑杀杨广,并屠戮杨广的近臣亲随,裴蕴、虞世基、来护儿都被杀死,唯有裴矩德高望重,得以幸免,还被宇文化及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总理国家行政。

四、夏王窦建德

宇文化及弑君之后不到两年,就在山东聊城被夏王窦建德擒获。

窦建德以维护隋朝正统自居,将参与弑君叛乱的人员全部处死,优待被裹挟在宇文化及集团的前隋管吏,裴矩又被礼遇,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裴矩精通律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使得夏国法度完备,又帮助制定朝纲礼仪,令窦建德大悦,升任为尚书右仆射。

窦建德常与之交谈,咨询政事。

五、唐高祖李渊

621年,窦建德领兵援救郑国王世充,与李世民在虎牢关前大战,结果战败被擒,夏国举国投降。李渊本来就是隋朝重臣,与裴矩相知,深知其能,拜为殿中侍御史,成为皇上智囊团成员。不久,又加封裴矩为太子詹事,成为东宫属僚之首。

625年,裴矩兼任检校侍中(相当于宰相)。西突厥统可汗遣使入朝,请求和亲,众臣都认为西突厥地域太远,没有和亲的必要,唯裴矩进言:“如今东突厥强盛,是为唐朝大敌,为国家当前的利益着想,应该远交近攻,答应和亲。”李渊听从了裴矩的建议。

六、唐高宗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挟持李渊。二王余党退守东宫,负隅顽抗。李渊在得到李世民保证不再牵涉余党的条件下,令裴矩传达敕令。裴矩亲往东宫,劝说得众人放下武器。

同年,李渊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李世民也知裴矩精通政务,任命其为民部尚书。时年裴矩年近八十,但精神矍铄,将民部梳理得井井有条,为人称道。

李世民新皇上任三把火,决意惩治腐败,让人进行“钓鱼执法”,结果刑部司门令史擞受绢十段,被逮个正着。李世民在朝会上怒气冲冲对群臣言道:“史擞身为朝廷官员,知法犯法,顶风作案,需从重从严速办。”

按大唐律法,收受这点贿赂最多是罢职免官而已,但皇上发话,就相当于判了史擞的死刑。阶下的众臣们多有心怀戚戚,皇上发火,臣子们都是陪着十二分小心。

裴矩出列,当庭禀奏:“此人受贿,若是主动为之,是该重判,但陛下让人试探,就是故意陷害别人,这不符合导德齐礼的古训。钓鱼执法虽然能够立见成效,但却在鼓励专营,败坏淳朴,使得小人得志,不符治国大道。”

裴矩当庭反驳李世民,众臣皆惊,不知道这个新皇是什么秉性,万一他像杨广一样,那裴矩可要遭殃了。李世民听得一愣,见庭下鸦雀无声,唯裴矩神情自若,再见其须发皆白,垂垂老矣,顿生感慨。

李世民静下心来,觉得裴矩说得在理,随之表情大悦,说道:“裴矩能当廷诤谏,不肯违心顺从,是为纯臣也。假如群臣都能如此,天下何愁不治!”

众臣明了新皇是个睿智从谏之人,齐声说:“皇上圣明。”

627年,裴矩病逝,时年80岁。李世民追赠裴矩为绛州刺史,谥号敬。

后来,在朝廷委派魏征主持编纂的史书《隋书》中,对裴矩评价极高:

“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

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然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也。

”(注:魏征反对向西域扩张,认为过犹不及,劳民伤财。

对于世人称赞裴矩的开疆扩土功绩,反认为是污点。

再后来,宋朝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说裴矩,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裴矩一味迎合,疲于送迎诸国使臣、铺张奢靡,导致亡国,实为佞臣。这不过是一家之言耳,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本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站在帝王的角度加以评判的,是为帝王编纂的教科书。

史册号网友观点:不死印法确实是奇功,还好有秀心大师的牺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212111920062b5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