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赵高指鹿为马的历史故事,赵高指鹿为马是什么典故?

秦二世时,赵高做了丞相,在朝廷里为所欲为,阴谋篡夺皇位。赵高怕众人不服,于是决定先来个下马威。

有一天上朝时,赵高命人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对二世说:“臣昨日得了一匹好马,特来献给皇帝陛下”

二世笑了,说:“丞相错了,这是一只鹿,头上还长着角,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回答:“这确实是一匹好马,您若不信,不妨问问左右大臣,看他们怎么说”

大臣有一些向来对赵高阿谀奉承,连忙回答:“丞相没说错,这明明是一匹好马”也有大臣坚持真理,就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能说是马。”赵高从中摸了底

散朝后,凡是说鹿的大臣都被强加上各种罪名赶出朝廷,有的甚至坐牢杀头,而说是马的大臣却个个加官进爵了。从此朝廷百官惧怕赵高,再也不敢说真话了

指鹿为马完整故事是秦始皇时期的大太监赵高只手遮天,皇帝让寻找马匹,而当时是在没有找到,他转头看见鹿就对下人说这是马,也没有人反驳,就形成了这个成语。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

二世问他说:"氶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

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

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

(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

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

说是马。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能再坚持自己的

看法,只好顺从赵高的说法。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拜秦二世时,让人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千里马,我特意敬献给陛下。”秦二世左看右看,这明明是一只鹿,赵高怎么说是马呢?便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这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没有理会胡亥的话,一本正经地厉声问左右的大臣们:“你们说说,这到底是鹿还是马?”

大臣们有的惧怕赵高的权势,不敢做声;有的为了讨好赵高,就阿奉承地说;“丞相说得对,这肯定是马,前些年我还养过这样的马呢!”也有的大臣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直言不讳地说:“是鹿,不是马!”赵高认为说实话的人,是不甘心屈从他的指挥的,就给他们强加上种种罪名或被赶出朝廷,或被杀害。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然,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故事很简单,有古文常识的人一看就明白了。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当然,也成为万人恨的权臣赵高耍弄权术,一手遮天的最明显的例子和他的罪状。

不过,现今我重新读了这一段故事,却发现这个故事的背后,或许有很多被人们忽视,甚至是错误理解的玄机在里面,还有很多看似简单,确实奥妙无穷的东西藏在这里面。

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这一段君臣出演的闹剧一共有三方:赵高,秦二世胡亥,群臣。其中群臣又分为两个阵营(言马和言鹿)。每一方的行为都非常值得玩味。

我们首先看赵高。

一开始我在读这一段史书故事的时候,就非常奇怪:你赵高这个风险冒得也太大了吧!

你怎么那么能肯定别人一定会顺从你呢?如果你拉着长得一般的女人到了朝堂之上,非说她长得好看,让大家发表意见。

无论如何,大家迫于你的淫威,也可以说这个女人貌若天仙,自然可以母仪天下。

这倒也说得过去,因为女人的漂亮与否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

但是一头鹿和一匹马,就不一样了。

就像你指着一辆汽车,对着那怕只有一个三岁的小孩,非要他相信那是一条船,也是很困难的。

因为汽车和船,根本就是两样东西吗。

况乎你要面对的是皇帝和群臣。

胡亥虽然懦弱,无知,但是也不至于是痴呆。

群臣就跟不用说了。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当赵高牵着那头趾高气昂的大鹿走向朝堂的时候,他心里一定是有底的,如果一切没有在他掌控之下,他是绝对不会贸然行动的。

过去的历史证明了赵高不是一个脑子发热的人。

当年始皇帝暴毙,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赵高冷静地分析了扶苏即位之后对于胡亥和赵高师徒二人的不利因素,矫旨发动了政变。

其处理问题的冷静和果断都说明了这点。

所以,不是赵高没有考虑好,而是我想错了:赵高今天牵鹿进宫,不是为了测试皇上和群臣,看看他们是否听话,而是做一次威胁:你们必须听话,否者没有好下场。

赵高心里知道,所有人,包括二世和群臣内心都非常清楚你赵高今天是来找茬的。

是鹿是马,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是否按照我的意志办事。

在赵高心理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秦二世的态度。

赵高早就算准了二世的反应和态度的全过程。

像孩子式的二世一定会第一时间发表自己“难得”的“正确意见”,然后呢?赵高知道,当年轻的秦二世发现群臣竟然有人真的是睁眼瞎地把鹿说成马之后,他一定明白今天自己的导师是来干什么的了。

自己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顺水推舟。

因为崇尚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胡亥在一切皇帝职业层面离不开赵老师,所以不能剥了老师的面子。

赵高如果不充分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他不可能冒险。

因为如果皇帝坚持说鹿是鹿的话,局面就真的不好收场了。

不过,过去赵高了解自己的学生,现在也很了解,将来亦然。

赵高能够预测皇上的态度,当然也能预测群臣的态度。你们说什么今天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把今天的因,化为明天的果,让你们知道我赵高的意图,这是最重要的信息。他成功了,最起码是暂时的。

现在我们再来好好梳理一下在这一场中国历史著名的闹剧中,作为秦帝国最高统治者,身为皇帝的胡亥的心理过程。

本来朝堂之上的胡亥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情,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赵老师处理,他坐在那里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今天坐在那里的胡亥说不定正在琢磨一会儿如何继续自己的生命乐趣呢!女人,美酒,狩猎,离宫等等,大概不过如此。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我们过去一直认为胡亥是一个糊涂蛋,只知道享乐。

但是他真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里不是我今天讨论的范畴,但是有一个观点可以在这向读者推荐。

在一本历史著作中,李开元教授曾经提到,正因为目睹了他父亲嬴政征服六国过程中大量的杀戮和残忍,造成了年幼的胡亥一种极其强烈的恐惧和依赖心理。

他把人生看成白马过隙般的短暂,在有限的生命中,如果不及时行乐,那么很可能就会痛苦地结束。

于是一个躲避在赵高巨大身影之下,得过且过的皇帝形象就这样形成了。

言归正传。

二世皇帝胡亥正打算离开,突然看见自己的老师牵着一头鹿走近了朝堂。

这多少有些让他意想不到。

见多珍奇异兽的他应该不会关注那头依然趾高气昂的鹿,而是自己老师那奇怪的表情,他肯定不明白今天赵老师要搞什么怪。

于是,当老师说要把一匹马献给自己的时候,头脑单纯的胡亥很自然的反应就是笑了,怎么丞相今天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指鹿为马呢?不过,当一本正经的赵老师让群臣也开始发表意见的时候,我相信胡亥再也笑不出来了。

当一个极其明白的人突然开始说极其糊涂的话的时候,往往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

没有丰富政治智慧的胡亥却不缺乏政治经历。

再天真的他也应该明白今天自己的老师绝不是来说相声的。

他明智地选择了沉默,看看群臣的反应。

很显然,朝堂首先出现的一定是一片可怕的沉默,然后是赵丞相咄咄逼人的眼神。

唯一敢自然发声的只有那头依然趾高气昂的鹿。

沉默之后,一部分大臣开始发表意见。

有人说是马,有人说是鹿。

不过,坐在朝堂最高处的二世目光一定死死地盯着赵高忽喜忽怒的眼神。

到这个时候,拥有生命智慧的皇帝胡亥已经明白今天的闹剧的实质是什么呢。

他应该清楚,最后是马是鹿的裁判权,本来应该是作为皇帝的自己,但是显然他不能,也不会做任何的最后裁决。

因为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自己的老师。

这一点他知道,赵老师知道,他知道赵老师知道他知道。

史记原文中没有提及最后二世是如何打圆场结束朝会的。不过我们可以确定不外乎三种情况。1 二世说这明明就是鹿,不是马,丞相您老糊涂了。2 这就是马,不是鹿,谢谢老师指点。3 我看,既然丞相说是马,就当是马吧,哈哈,一匹像鹿的马,哈哈哈,散会。

第一种没有可能性,因为这样预示着他和赵高政治联盟的决裂,自己能在权力斗争高手赵老师手下还能活多久不好说。

而且这也是赵高已经排除的可能性之一。

师徒二人很默契。

第二种可能性有,但是比较小。

因为这样说等于向所有的大臣宣布:我就是大傻瓜,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明白,智商不如一个幼童。

这样做,虽然给足了老师的面子,但是把忠于自己的大臣们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明显危及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最基本权威。

自己是否还能干得下去都不好讲。

所以唯有第三种可能。

这样表态就照顾了老师的面子,也同时间接地宣布了自己的态度:我也不是傻子,只是给了老师面子而已。

大家都过得去。

虽然这个答案未必让自己的老师满意。

如果说秦二世胡亥是一个傻子,没有人信。假如我的猜测没有错,他采用了我说的第三种处理方式,不得不说胡亥还是有一些情商的。其实,胡亥肯定不是一个傻子,要不然在沙丘之谋的夜晚,他不可能在风险极高的政变过程中,做出了他正确的选择。

我们最后看看群臣。其实在这场闹剧中,处于最最不利位置的就是朝堂上的百官们。所有人都不是睁眼瞎,是鹿还是马大家都一清二楚。赵高想要干什么,大家更加清楚。大家唯一不清楚的地方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两种回答,到底哪一种可以让自己度过难关。 有人会问了,这不是很简单嘛?既然赵高说是马,就说是马,不就得了嘛?

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刚才我提到了,群臣其实也分两派,一部分人说是鹿,也有一部分人说是马。那么说是鹿的人是不是傻瓜,或者政治幼稚者呢?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地区分。

首先我们来分析说是马的官员。

他们可能这样思维:是鹿是马?谁看不见?但是既然赵高这样问,一定说明了赵高在试探群臣,你们到底服不服从我?我们当然服从你,但是你也太过分了些,这不仅仅是试探,也是威胁,但更加是一种侮辱,侮辱了我们最最基本的智商。

如果我们连这都可以妥协,违心地盲从,那么以后没有不能妥协的。

赵老师你够狠!

不过,想法归想法,命还是要,所以,在这样的危机前,好汉不吃眼前亏,连皇上都不坚持,我们为什么要冒险呢?于是,一部分大臣说是马。

显然历史证明,这些人逃过了赵高的政治迫害。

丞相还是讲良心的。

再分析一下说是鹿的官员。

他们傻吗?不傻。

明明是鹿,你非说是马,这有些太欺负人了。

赵高虽然是权臣,但是我们是在皇上前为官。

刚才皇上不是也说是鹿了吗?既然皇上已经表了态,那么紧跟皇上的意志,总体上是没有错的。

这些人盘算了一下利害关系:赵高的权力是皇上自愿赋予的——皇上是虽然懦弱,但是理智的——在反对赵高和反对皇上之间,宁可反对赵高,也不能反对皇上。

他们可能已经做了最坏的估计,就是如果说是鹿,赵高会迫害自己和家人,皇上甚至不会保他们,但是从长远的利益上看,只要嬴家还是皇帝,你赵高迟早要完蛋,我们的牺牲迟早会昭雪,于春秋之笔,我们也留下了清名。

这样来看,回答是鹿, 第一维护了皇上的面子,显示出和皇上一条心,留下政治正确的退路。

第二,保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为将来清算赵高的时候,留下了不同流合污的证据,保护了自己(如果自己死了,保护了家人。

) 这些大臣虽然如同原文所提到那样,被赵高迫害,但是我敢说,他们的选择也没有错。

这一场皇帝新衣般的闹剧,太奇怪,太夸张,也太离奇了,以至于我都在怀疑它是否真实发生,是不是为了证明赵高的罪恶而编造出来的?答案不可知。写此文的目的只是想把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分析分析,找到他背后的,值得玩味的东西罢了,一博一笑。

赵高指鹿为马,不是赵构。赵构足南宋开国皇帝。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秦二世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

比喻颠倒是非。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了起来。

可是朝堂之上有的大臣随声附和,有的大臣默不作声,有的大臣坚决指出赵高的错误。

后来,赵高把坚决反对他的那些大臣们逐一清除。

赵高这个太监在朝堂上抓一只鹿在朝堂把虎皮披在鹿身上当成虎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是秦二世胡亥。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3091918101052e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