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肇庆的传说,肇庆元魁塔历史传说?

相传为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举,仕途畅通时时回乡所建,故名“元魁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为砖木结构,塔刹为铁。塔高27米,外观七层,内为十层,内一至三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结构,四至十层库真筒式结构,四层以上用便梯分层上落。梁族名人梁咏(梁缺)有诗云:“八角守天日,七层接苍穹”。

元魁塔与崇禧塔、文明塔、巽峰塔一起组成著名的肇庆明代四塔,耸立在名城肇庆美丽的西江两岸。

郭沬若赋诗赞美:“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

元魁塔造型独特,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减少,塔檐及平座逐渐收缩,整座塔呈上细下大之锥型,虽斜不倒,保持向东南偏68厘米不变,既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筑风格。

1 肇庆罗隐有着传说和神秘的色彩,但确切的存在和事迹仍然存在争议。

2 传说中,罗隐是明朝文学家,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奢华,选择放弃仕途,隐居在肇庆市龙川区罗坑山下的一座山洞中,以吟诗作画过着隐居的生活。

3 罗隐的传说,不仅仅在肇庆范围内被传颂,其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某些思潮。

“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游西江时就留下这样的诗句。

“四塔”是指祟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和巽峰塔。

这四座明代古塔,耸立于西江两岸,南北各两座,相互呼应,成为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外,这四座古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肇庆市鼎湖山传说是女娲补天采石的炼石场,也是孙中山曾经避险的地方。

山中有庆云寺和白云寺等名胜古迹,更是联合国人类生物圈的保护区。

罗隐过去是鼎湖山下的一个小村庄,现在已经融入鼎湖城区,罗隐村中有座憇庵就是当年上鼎湖山时途经稍作休息的地方,值得大家去观光旅游。

-

端州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的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位名叫屈原的诗人,他忠于国家,但遭到了贵族的排挤,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活动。

此外,端州还有许多关于神仙、鬼怪和传统节日的传说,如关于神仙下凡的故事、关于鬼怪的传说以及关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等。

这些传说丰富了端州的民俗文化,也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不阿而著称,后人敬称其为“包公”,庆历元年至三年(1041-1043)包公任职端州,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端州“脍炙人口”——包公传说

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不阿而著称,后人敬称其为“包公”,庆历元年至三年(1041-1043)包公任职端州,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至今仍广泛流传于肇庆市端州区以及周边的高要市、鼎湖区。

包公任职端州一事见于《宋史》卷三一六之“包拯传”:“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围绕这段史实,端州当地百姓千百年来敷衍、传播着无以计数的包公传说。

按照传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他清明廉洁、高尚品德的赞扬,如“掷砚化渚洲”传说;二是对他执法公正、断案如神的歌颂,如“包公锁蛟龙”“包公收妖”“包公为蟛蜞伸冤”“龙的珠宝”等传说;三是对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称许,如“包公巧破血衣案”“铁树开花”“填拐命”等传说。

端州时期的包公在当地民众的口头传承中,不断神化,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的事迹。

这些传说口耳相承,代代流传,其中有些被整理、编辑和出版成书籍,有的被改编成粤剧搬上舞台。

在肇庆,至今仍有许多遗迹、遗址和纪念物等与包拯轶事典故和传说有关。

如遗迹有龙顶岗包公井、米仓巷包公井以及七星岩包拯题字;遗址有包公曾工作过的端州州署,包公任职端州期间修建的广储仓、崧台驿、星岩书院、宝光寺、文昌宫,以及其他五口井等等;与包公有关的还有包公文化园、包公祠以及砚洲岛、黄布沙等。

包公端州传说既是包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端州地方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具有突出的民间文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包公传说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州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的一个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故事。下面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故事:

1、 宋代的衣冠南渡: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金兵攻破了当时的宋都临安(今杭州),宋高宗赵构被迫南渡,雄州(即今端州)成为宋朝的临时都城。这一段历史被称为"衣冠南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交替。

2、 化州寺之战:明朝中叶,化州寺(位于端州)成为明军与侵略者的重要战场。明末抗清义军王麟率领的护国军就曾在这里与清军进行多次激烈战斗。这场战斗被后人称为"化州寺之战",体现了当时广东地区的抗清斗争。

3、 徽州商帮的发展:明朝末期到清朝初年,端州地区发展了许多著名的商帮,其中最有名的是徽州商帮。徽州商帮是来自安徽省徽州的商人组成的商业组织,他们在端州开设了许多商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4、 远东第一条铁路:19世纪末,端州成为中国第一条铁路建设的要点之一。广佛(广州至佛山)铁路全长33公里,于1904年正式通车,被誉为远东第一条铁路。这一段历史也标志着现代交通在端州地区的发展。

5、 端州古城风貌:端州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包括古城墙、城门、古街巷等。这些古迹展示了端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游览。

烂柯山的传说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最早的记载见于晋·虞喜《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

梁·任肪《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

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视,柯烂尽。既而归去,已无复时人。”

信安,即今衢州,西晋太康元年改名。

广东肇庆望夫石位于西江羚峡之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渔夫为了谋生出海打鱼,不料遇上狂风暴雨,船只覆没了,人也没能回来,他的妻子站在高山上等他,日复一日,沧海桑田,她便成了化石。

相传很久以前,广东有条村庄,住着一对十分恩爱的年轻贫苦夫妻。男的叫黄十五,婚后一年,生了一个孩子,活泼又可爱。就在这一年,这一带遇上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黄十五为了养活妻儿,只好离家外出谋生。他听说广西容易赚钱,便伙同几个乡里一齐前往广西。

去广西的头几年,黃十五还有些钱寄回家,以后便音信全无了弄得十五娘在家里日夜牵肠挂肚。等十五娘托人四处去寻他,他才寄了一封信回来。信中诗句十分特别、十五娘读了全然不解,便找同村的一位老学究请教。这老学究花了半天工夫,才把信的意思弄懂了,于是读给十五娘听:

“离娇一香,思亲三黄。千家招饭,百户帮忙。日间“演戏《竞渡》平岗。安居四月,幸福长廊。衣云带竹,帽海鞋江。百色广茂,招入西床。朝出为马,晚出敲梆。金针掘鲩,‘四起’荷包。倘有便帆,起旱回乡。”

老学究读完之后,还逐句解释给十五娘听:“‘香’字是一千八百日,他(黃十五)说离开你已经五年了,每想念到家里亲人,心里苦得像吃了中药‘三黄’(黃岑,黄柏,黃连)一样。但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得替百户人家做工。他又曾日间挨户唱龙舟化钱,到了桂平和大渔江的地方。

在大渔江的幸福长廊住了四个月,这时候衣服破了像白云一片片似的,衣带断了,一节节续回来像竹枝一样,帽子已经破烂到像大海无边,鞋底已穿了,像长江深不见底。到了百色之后,广茂商店的老板招他做工,晚上住到放柴的西床上。这西床’不是‘东床’,西床是一个典故:“竹枝在西床”。

日间像牛一样挑水,晚上又要敲更守夜。在西床睡的是稻草,像金针菜、皖鱼那样,因为荷包里没有钱,使人‘四起’;打开来火起(怒),掉在地上跳起,系在身上卷起(瘪),丢在水里浮起(轻)。如有帆船方便,他一定行路回乡。因为没有路费,宁愿帮人做纤工,从峡山旱路回家乡来。”

老学究把书信讲解完之后,十五娘听呆了。从此,十五娘更盼望丈夫回来,担心着丈夫在外面受苦。但是盼来盼去,总不见丈夫回家,十五娘朝思暮想,终于有一天,她下定决心,要亲自前往广西寻找亲夫。

带着孩子,挽着竹篮,她上路了。

每日早行夜宿,日复一日,干粮吃完了,就行乞度日。

行了几个月,来到了羚羊峡。

她记住丈夫信中的“倘有便帆,起早回乡”这句话,便天天到峡山旱路眺望,只要有帆船从峡中经过,她就大声问:“我夫归来了吗?”好心的船工纤夫为了安慰她,便回答她说:“你夫在后边这只船。

”但是,日复日,十五娘声嘶力竭了,丈夫还没有回来。

有人对她说:“你登上山顶吧,站在那里就可以望见广西了。

”她听人这么一说,顾不得疲劳,拖着孩子,挽着竹篮,爬上山顶,向着西边望呀望,望得发呆了,一动也不动。

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位盼断肝肠的十五娘,在风南侵凌中死去了。

天地也为之动容,雷雨大作,顷刻之间、十五娘化成了石头,永远屹立在山顶上。

“我夫归来了吗?”她那凄惋的声音,还似在峡谷回响。

鼎湖幽胜牌坊是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的一个古牌坊,其背后并没有特定的传说或故事。

然而,鼎湖山是广东省四大名山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名山”,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鼎湖幽胜牌坊是鼎湖山风景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的建立可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

在鼎湖山,有许多古建筑和景点,如宝鼎园、白云寺、玉皇殿等,这些建筑和景点都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中,鼎湖幽胜牌坊可能是为了纪念或标识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而建立的,也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总之,虽然鼎湖幽胜牌坊本身没有特定的传说或故事,但它作为鼎湖山风景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鼎湖幽胜牌坊》位于中国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是一座具有历史传说的古牌坊。

据传说,鼎湖优胜牌坊,始建于明代,原来是一座道家庙宇,名为幽胜观,后来明朝皇帝赐封其为鼎湖幽胜,并赐予一块牌匾,于是更名为《鼎湖幽胜牌坊》。

关于鼎湖优胜牌坊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仙姑赐泉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鼎湖地区水源匮乏,百姓生活困苦,一天,一位仙姑路过此地,心生怜悯,他用手指在地面上轻轻一按,顿时一股清泉涌出,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生活用水的问题。

为了纪念仙姑的功德,人们在泉边建立了一座庙宇,既后来的幽胜观。

还有一个传说,即明朝名将戚继光,相传,戚继光带领军队在鼎湖山地区抗击倭寇,有一次战事吃紧,戚继光急需水源,突然,一位仙姑现身,指引戚继光找到了一处清泉,戚继光饮用了这里的泉水,觉得神清气爽,军队士气大增。

最终,戚继光率领军队成功击败了倭寇,为了感谢仙姑的指引,戚继光下令在泉边修建一座牌坊,既《鼎湖幽胜牌坊》。

鼎湖幽胜牌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如今,它仍屹立在鼎湖区,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牌坊的韵味,还可以聆听那动人的传说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31128080611c43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