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庆鼎湖山与罗隐的故事?
肇庆市鼎湖山传说是女娲补天采石的炼石场,也是孙中山曾经避险的地方。
山中有庆云寺和白云寺等名胜古迹,更是联合国人类生物圈的保护区。
罗隐过去是鼎湖山下的一个小村庄,现在已经融入鼎湖城区,罗隐村中有座憇庵就是当年上鼎湖山时途经稍作休息的地方,值得大家去观光旅游。
二、肇庆市博物馆历史故事?
-
肇庆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以下是博物馆内的一些历史故事:
1、 馆内藏有距今14.2万年的“砚洲人”头盖骨化石,是广东省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2、 馆内展示了肇庆市德庆县的龙母文化,龙母是秦代岭南越族女首领,她的事迹在当地流传千古。
3、 馆内还展示了肇庆市封开县的岭南文化,包括船棺、古墓葬等,反映了古代岭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4、 馆内还藏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肇庆府城图》,是肇庆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以上是肇庆市博物馆内的一些历史故事,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建议前往博物馆参观。
肇庆市博物馆现有《铁军独立一雄团》、《砚都瑰宝》、《谢志峰藏古端砚》、《六祖惠能生平故事陈列、《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马窦》等基本陈列。
三、赖布衣与龙母的故事?
广东肇庆府所辖的悦城有龙母庙,庙旁有龙母墓。
相传龙母本是悦城的圣女,曾经在水边得到一个巨蛋,拿回家放在水瓮里。
不久,天降雷雨,有五条龙从巨蛋中破壳而出,当地人便尊称她为龙母。
堪舆名家赖布衣四处寻找龙脉,到了龙母墓的位置,看到龙母坐在那里做针线,便知道好风水已经被这女子占了,赖布衣认为这是天意。
每年五月八日是龙母诞辰,人们演戏时,总有一条青龙出现在殿前,戏演完了,龙忽然不见。
这个龙母故事与之前的稍有区别,龙母并未生龙,而是捡回龙蛋放在水缸里,算是龙的养母。
四、介绍肇庆过年习俗的作文50字左右,急急急?
肇庆人过春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说:炸角子、煮裹蒸棕,单说煮裹蒸棕就可以累坏个把人。
家里女眷先得用一个大盆花上半天的时间洗好几十斤重的糯米,如果是大家族可能要过百斤,准备好肥肉、黄豆等配料,将预先洗好的冬叶铺在桌上,先将糯米放上去,然后在中间放进一块肥肉和少量的黄豆、绿豆等配料,密密实实合上冬叶,包成外形像金字塔似的,用草捆好,留有提手处,这样就完成一个裹蒸的包装工作,一个熟练的妇女包一个裹蒸需要两分钟时间。
裹蒸的大小与各家的习惯有关,一般而言在农村包的裹蒸都有一斤多重,大的有两斤多,城市里的也有7、8两,几十斤糯米也就是几十个裹蒸。
不要以为包装好就大功告成,其实最为温馨也最为耗时的工作即将开始--就是煮裹蒸。
如果说前期工作都是由妇女完成,那么蒸煮的工作就是男人和小孩的事了,肇庆人煮裹蒸有个讲究必须煮十二个小时,也许这不是讲究,而是如果不煮这么长时间,很难煮熟。
几十个裹蒸放进一个硕大的铁桶里,铁桶就跟大汽油桶一般,加满清水,架在一个用石块和砖做成的临时的灶上,点上柴禾,柴禾通常选用木疙瘩,这样可以慢慢烧上几小时才需要填柴。
烧煮十二个小时,看火的工作少不了。
这就是肇庆人的独特的过年享受,为什么?看完你就知道。
裹蒸煮好香气四逸,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餐上的必备主食,自家做的、邻居互送的,打开冬叶热腾腾的蒸汽飘散,冬叶清香、糯米混着肉香充满了张灯结彩屋里,一屋子的幸福欢快。
肇庆人的淳朴、热情、勤劳就如同这敦实飘香的裹蒸。
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中,一到春节前,走在肇庆的街上,你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每家每户的屋前都搭建了临时的砖灶,灶上煮着一个硕大的铁桶。
围着看火的一家人,大人吸着香烟,偶尔添一块柴,弄弄火,小孩围在身边,冰冷的风被灶火和滚腾的蒸汽赶走,小孩胖胖的脸上映着火苗,都红彤彤的,睁大明亮的眼睛,聆听着大人讲着秋月春花、仙女下凡、大闹天宫的故事。
这情景,现在在肇庆的城区已经绝迹,但是这独特的回忆仍温暖着多少肇庆人心灵。
那时候外地人都说肇庆人过节累、自找苦吃,可肇庆的男女老少却都盼着过年,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重温那份温馨的家庭团聚,那跳动火焰,那充实的劳累。现在的回味令多少肇庆人由丹田袭来一股暖意,酸了鼻翼、潮湿了双眼、重置了心灵。埃?一声轻叹,美好的、淳朴的民风,肇庆人心里永远的净土。
五、关于包公的一百字小故事?
包公是北宋著名的官员和名门望族的后裔。他在担任官职期间,因公正廉洁而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有一次,一对父母将自己的儿子告上法庭,称他是个懒惰的人,不愿意出去工作。
包公细心地调查了整个案件,最终发现了儿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接受治疗。
包公不但让他们的儿子接受了治疗,还帮助他们找到了一份适合的工作,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官,他以公正、明智和慈悲著称。
有一次,有人告状说他的邻居偷了他的鸡,但包公发现这个人的证据不足。
于是他把那个人和邻居一起带到鸡舍,让鸡自由地走动。
结果,鸡飞上了那个人的肩膀。
包公明确地表明,鸡的行为证明了那个人是偷鸡的罪犯。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包公的法官精神在于善于发现细节,以公正和慈悲来判断案件。
包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法官,他有着公正无私的裁判态度。有一次,有个人因为失窃被告上法庭,包公认为他并没有偷窃的证据,于是就判他无罪释放。但是,这个人却在离开法庭后自愧不如,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包公深受感动,重新审理此案,最终判决该人有罪,但因其自愿认罪,轻判为劳役。这个小故事表明了包公的公正无私和尊重人性的法律观念。
包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公正廉明、勤政爱民著称。有一次,包公在处理一起案件时,发现案情错综复杂,证据不足,但他仍然坚持公正审理,最终将真凶绳之以法。
当时有人担心包公会受到威胁,但包公却坚定地说:“我宁愿被威胁,也不愿冤枉一个好人。”
这个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了包公公正廉明的代表故事之一。
包公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法官,他的正义和公正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有一次,有个富翁在街上被人敲诈勒索,他很害怕,于是赶紧去找包公。
包公听了他的诉说后,便安排人员去调查此事,调查发现,富翁原来也是个不择手段的恶人,所以他被判处了严厉的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律是公正的,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犯了法,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判案也曾中“苦肉计”
包拯为官,号称明察秋毫,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包拯的另一件糗事。一个大款犯法,按律当受杖刑。大款有钱,可包拯廉洁刚正不爱钱,于是大款找到了负责打板子的小吏。小吏收了红包,就指点说:“你今天会见到府尹大人,他盘问之后必定会把案件交给我。这时你只要大喊冤枉,其他的事情都交给我。”
包拯带大款上堂,一番盘问之后果然交代小吏用刑。大款便如小吏交代的大喊冤枉,小吏大声呵斥道:“你只要老老实实接受杖刑就可以离开,何必多说?”他是在包拯面前表示,大人已经断案,自然不会有错。
一般官员自然喜欢这样的奉承话,可包拯不同,听后不喜反怒,认为小吏只是小吏,根本没资格评价案件,此举有弄权嫌疑。于是下令停止对大款用刑,无罪释放,却把小吏拖下去打了十多板子。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包拯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包拯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包拯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
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
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后来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
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个权贵不肯拆除。
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
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
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
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
有个权贵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
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
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
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
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
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
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
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宋朝初年,在河南的王庄,李家和刘家的媳妇在同一天都生了一大胖小子,两个孩子长得有点象双胞胎。可是李家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李家两口子悄悄的把孩子埋在自家的后园子里了,不让左临右舍知道,准备找机会把刘家的孩子偷来。
一天机会来了,李家媳妇趁刘家媳妇上地,偷偷地把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刘家两口子和乡亲们在周边各庄找了两天,不见孩子的踪影。第三天上午,刘家媳妇去李家串门,一进屋发现在摇篮里睡觉的孩子正是自己家的孩子,两个女人为了争夺这个孩子在屋里打得头破血流。一个老者建议她们去开封府找包公给断。
两家人带着小孩来带了开封府。包公升堂断案,两家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但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这时包公发话了:“你们在大堂上抢孩子吧,谁抢去孩子就归谁。”
两个妇女开始抢孩子,一人拽小孩一只小胳膊,刚一用劲小孩大声哭叫,刘家媳妇马上松了手,孩子被李家媳妇抢了去。
这时,包公惊堂木一拍,“大胆李氏,你偷刘家孩子,还不从实招来。
”包公见大家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他,站了起来说:“你们想一想,一个多月的孩子,嫩骨头嫩肉的,他的亲妈妈能舍得使劲拽吗?使劲抢去孩子的妈妈一定不是亲妈妈。
”这时就听堂下李家两口子说:“我们认罪了,孩子是我们偷的。
”
六、看见声音的你拍摄地是肇庆吗?
是的。“看见声音的你”的取景地正是肇庆学院
《看见声音的你》是一部关于配音题材的怀旧青春剧,讲述了“乌鸦嗓音”少女麦嘉怡与声音大神魏甄、反差萌学姐洛依依、配音社长路世琦、天才少年顾雨、团队军师穆霄、内敛学霸时晓锦一起建立配音社,克服艰难险阻,7位伙伴一起勇敢坚持梦想的感人故事
是,肇庆开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肇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