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中期开始,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全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指留下了广州一个口岸进行通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商品贸易,导致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几近断绝。而此时西方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中国故步自封,最终严重落后于世界潮流。
首先,我们要梳理一下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
闭关锁国的前身名为“海禁”,公元985年,赵光义“禁海贾”,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往来,这开始了中国的海禁历史。
在宋神宗之后,宋朝海禁政策放松,外贸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步重要起来。
元朝虽然对外贸易繁盛,然而也一度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政策,市舶机构也一度被废弃。
明朝初期,由于倭寇和海盗猖獗,朱元璋实行海禁。
明朝永乐年间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民间贸易并没有得到许可。
明朝隆庆年间开始实行“开关”,使得明朝后期的商品经济活跃了起来。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海外华人和反清势力联合,于是采取了“禁海令”和“迁海令”。
1683年统一了台湾,海禁一度废除。
到乾隆时期,又全面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闭关锁国并非清朝一代实行,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都反反复复的实行了闭关政策。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也有类似的闭关政策。相反此时的西方国家正在寻求通往东方的贸易线路,发起了新航路开辟运动。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等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呢?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局势和思想上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而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和自主性,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保守的,封闭的,也就对外贸的需求不依赖,甚至不需要。乾隆说的话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农耕
由“以农立国”延伸出来的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实行重农抑商,他将农业奉为“本业”,将商业斥为“末业”。
其目的主要在于将下层人限制在土地上,便于控制和保障兵源以及赋税。
为了防止人民流向商业,商鞅基本取消了秦国的民间商业经营。
从商鞅之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于是接下来的元明清就将重农抑商的范围扩展到了对外贸易上,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从“盐铁专卖”发展到了朝贡垄断。
在政治方面,实行闭关或者海禁的主要原因在于防止海内外反对势力的合作。
在元朝实行的四次海禁中,均有海外敌对势力影响,其中第一次是因为元世祖远征爪哇,于是“暂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
明朝初期是因为许多反明势力流亡海外,加上倭寇和海盗猖獗;清朝初期主要是防止汉人的和海外华人,后期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由于元明清时期的海外敌对势力总是反反复复,因而海禁也是反复实行。
反清运动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天朝思想由来已经,最初我们称呼自己是“中国”“华夏”,贬斥周边的民族为“四夷”,这就是最早的天朝观念。
特别是在秦汉以后,中国皇帝妄自尊大,认为一切和中国交往的民族都是“朝贡”国,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在鸦片战争之前,在马戛尔使团访华事件中,乾隆就将他们当做来朝贡的蛮夷,甚至到了林则徐时期,还将英国视为蛮夷。
这种思想造成的结果就是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瞧不起西方的文化,排斥西方的科技。
乾隆实行闭关锁国的一个因素就是为了禁止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马戛尔使团访华
综合起来,清朝或者中国古代后期之所以实行闭关锁国,其根源在于我们是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国家,而政治环境和天朝上国的思想是催化剂。
因此,闭关锁国的因素早就深入了中国社会的内部。
而中国附近的日本、朝鲜和我们拥有同样的经济根源和价值观念,因此也实行了闭关锁国。
相反,西方国家是商业立国的国家,他们的政府推行了“重商主义”,鼓励海外扩张和贸易,最终推动了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