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白毛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求《白毛女》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的文章?

1、《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创造新歌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2、《白毛女》的历史地位

歌剧《白毛女》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集体创作,是在***文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表现人民群众斗争生活并力求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部探索性的民族新歌剧,是在肯定民族化、群众化的前提下吸取西洋歌剧经验,在不削弱文学性、戏剧性的前提下增强音乐性,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寻求综合性艺术形式的统一与完整的一部中国经典式的民族歌剧。

1942年5月2日,***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但国内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罗昌秀,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11年,后被***救出,于2002年去世。

歌剧《白毛女》是歌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它吸收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采用我国北方民歌的曲调,将我国的民族艺术与西方的歌剧艺术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主题。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我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建国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我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成为《讲话》精神孕育出的一颗尤为璀璨的明珠。

作为鲁艺集体创作的成果,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携手合作,深思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核心命题,书写了一个新的中国故事,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成就了《白毛女》的辉煌与传奇。

70多年来,《白毛女》被改编成京剧、芭蕾舞、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白毛女》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期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

《白毛女》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贫苦佃农杨白劳的女儿喜儿,被恶霸地主黄世仁霸占,喜儿逃入深山穴居,青丝变成白发,最后被八路军和昔日恋人大春所救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半个多世纪中,《白毛女》一直活跃在舞台和银幕上,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歌剧《白毛女》欣赏

歌剧《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于1945年写成的,在延安公演时曾引起轰动。

歌剧通过贫农女儿喜儿的遭遇,展现了一幅旧中国地主阶级对农民在经济上残酷剥削、在政治上深重压追的血泪斑的画图,揭示了只有***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才能够推翻三座大山,把广大劳动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的颜扑不破的真理,有力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

剧中的主人公喜儿原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女,渴望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是,父亲的被通自尽和自身的苦难经历,使她认清了地主阶级的凶残、丑恶本质,种下了对黑暗社会的深仇大恨,形成了她的复仇精神和反抗性格。

她逃出黄家慶窟后,生死难测,前途茫茫,但她仍不屈不挠,坚定地表示;“我不死,我要活!

我要报仇,我要活!

”强烈的复仇欲望,使她战胜了大自然的一切艰难险恶,忍辱负重,在荒山野洞中顽强地生活下来。

甚至头发变白,被逼成了“鬼”、号然斗志不衰,坚信:“苦日子总会熬到头1”她虽然经过长不解的反抗,却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只有***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广大农民获得了解放,她オ得以新生,由“鬼”变成了人。

喜儿这一形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告诉人们:农民阶级的解放是同整个阶级的命运分不开的,农民除级的解放是同整个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分不开的。

歌剧还生动地塑造了杨白劳、赵大叔、王大春、大锁等农民形象。

而恶霸地主黄世仁母子,则都具有凶残、贪梦、狡诈的本性,歌剧在具体刻画这两个形象时,对黄世仁突出其荒淫无耻、骄奢凶残,对黄母则更强调她在烧香念佛外衣下,深藏着的阴险和狠毒。

歌剧《白毛女》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持点是,富有浓部的民族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它不但在内容上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性格、心理、品德、精神、风俗、习惯等,体现了民族的特点;而且在语言、音乐及结构形式等方面,也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语言方面,歌剧的对白是经过提炼的大众化口语,自然而淳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音乐处理方面,歌刚充分体现了音乐形象的民族化,选取民歌和传统戏剧的曲子为基调。

结构形式方面,它吸收了秋歌剧和传统戏曲的一些特点,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采取顺叙的方法,有头有尾,故事完整。

全剧结构单纯明晰,无枝无蔓,矛盾高度集中,扣人心弦。

同时注意了幕与幕之间的紧密衛接,幕幕有悬念。

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这些都符合于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不是,白毛女的故事不是真的,白毛女是文艺作品,有话剧歌剧版本,也有电影版本,其中情节都是编剧虚构的,所以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白毛女是建国初期的文艺作品,是结露和批判旧社会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的一部剧作。在当时反响热烈。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但是,白毛女的故事是真的吗?下面为你进一步介绍: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

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

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

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现实中的“白毛女”。

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故乡山东台儿庄,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周扬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编剧的作品不合意,周扬临时指派贺敬之进行编剧。

《白毛女》的想法在贺敬之加入之前就有了。

白毛女的出处说法甚多。

台儿庄这边的说法是:贺敬之与黄家一样,都是地主。

贺敬之写的是他们家的事,后被他亲戚看到了,就让他将贺家改成了黄家。

还好,通常说法都是河北的,否则我们这贺敬之故乡的黄氏地主定要被当场黄世仁原型被大批特批了。

大型歌舞剧《白毛女》中女主角喜儿的命运半个世纪来曾感动过无数中国人。

2002年12月31日,喜儿的原型、80岁高龄的“白毛女”罗昌秀在家乡四川宜宾因心肌梗塞去世。

据《北京晨报》报道,“白毛女”的原型名叫罗昌秀(左图),1923年出生在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先后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6岁的罗昌秀被迫躲进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深山老林,过了17年野人般的生活。

1956年,罗昌秀被救下山,年仅33岁的她“重返人间”时已经是满头白发。

歌剧《白毛女》是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成文。1945年5月在延安公演,向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歌剧《白毛女》曾被广泛移植到各种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白毛女》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创作背景:

1945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

作品赏析: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

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在华北的一个农村,地主黄世仁因看上了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所以将他欠下的六斗谷子利滚利进行勒索,逼迫杨白劳拿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黄世仁的逼迫之下签了女儿的卖身契。

他自觉对不起女儿,所以除夕之夜便自杀了,而喜儿也被黄世仁强抢了过去,并被黄世仁玷污了清白,后来喜儿逃出了黄家,为了躲避他们,她逃进了一个山洞,过着与野人一般的生活,曾经的满头青丝也变成了白发,饥寒交迫之际,她只好去奶奶庙偷吃贡品,因此被人们误以为是“白发仙姑”。

喜儿在被抢入黄家前,已经心有所属,她和当地的大春一直感情很好,而在喜儿被抢走后,大春无奈之下选择了参军。

两年后,大春跟着部队回到了家乡,在听说白发仙姑的事情后,他们决定一探究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40110130012d2a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