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荀子眼中的秦国,百无一用是书生?秦国最终被打脸,看荀子如何解剖秦国的得失

秦国自秦孝公嬴渠梁颁布求贤令,任用商鞅变法以来,注重军功,加强农业生产,强调法制,确立了西方霸主的地位,初步具备了抗衡中原六国的实力。

其子秦惠文王嬴驷始称秦王,武王短命,秦昭襄王嬴稷继位。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国历史上上承秦孝公基业下启秦始皇伟业的一代英主。

即位初期因为年幼,尊生母芈八子为宣太后,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宣太后临朝听政,秦昭襄王每事决于太后,但那时秦国朝堂人才济济,先后有樗里疾、魏冉、甘茂、司马错、楼缓、白起等名臣大将,不断开疆拓土,一派蒸蒸日上的局面。

所以秦昭襄王36年,当化名张禄的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想求见秦昭襄王,出使魏国的王稽向他复命并报告说:“魏有张禄先生,天下辩士也。

曰‘秦王之国危於累卵,得臣则安。

然不可以书传也’。

臣故载来。

”这时候的秦国“南拔楚之鄢郢,楚怀王幽死於秦;秦东破齐,湣王尝称帝,後去之;数困三晋。

”秦昭襄王听了王稽的报告,认为范雎危言耸听,对这些所谓的辩士非常反感,范雎被冷冻一年有余。

后来范雎被任命为客卿,到了秦昭襄王41年,秦昭襄王才听取了范雎的国策建议,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於关外,拜范雎为相,封应侯,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的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正是在这个时候,荀子来到了秦国,有机会见到了应侯和秦昭襄王。

这说明荀子当初的名声不可小觑,君主名相都不想给人留下轻视贤人的社会印象,但内心却是另外一回事。

那个时候,诸侯们大夫一般都会客气一句:“先生何以教我?”但应侯见到荀子直接一句:“入秦何见?”秦昭襄王更不客气:“儒无益于人之国。

”前者有点傲娇,潜台词是我们秦国治理得很好,后者则几近无礼,有点挑衅的味道。

荀子是这样教育秦昭襄王的:“儒者最基本的信念是效法先王之道,推崇礼法和道义,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言行举止一定合乎臣民的名分。

作为臣子,一定恭谨而十分尊重君主,能够把政事处理得妥妥当当;如果不被君主看重,退而甘居百姓之列,但依然坚守儒者的本分,深明大义,处处维护国家秩序;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一定不会走歪门邪道去窃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许儒者的大声疾呼得不到应有的响应,即使隐居于破屋陋巷,但人人都敬仰他们,因为他们身怀圣王之道,通晓处理万事万物、教化百姓的奥秘。

根据时势的变化、每个人际遇的不同,儒者上可以成为诸侯,下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是国君的宝贵财富。

荀子举例子说,鲁国的奸商沈犹氏去集市卖羊之前,早上总是先把羊肚子灌满水;贩卖牛马的商人相互串通哄抬物价;公慎氏的妻子淫乱不守妇道,丈夫对她无可奈何;慎溃氏平时奢侈浪费,僭越礼制。

等到孔丘即将出任鲁国司寇的消息传扬出去,沈犹氏不敢再给羊灌水了,贩卖牛马的商人不敢再漫天要价了,公慎氏急忙把妻子休了,慎溃氏匆匆忙忙穿越边境逃到国外去了。

还有,孔丘闲居在阙党的时候,那里的年轻人分配渔猎的成果时,总是给家属多的人多分一些,这是孔丘平时以孝悌之道教育他们的结果。

儒者的作用就是这么巨大,他们在朝廷为官能够改善国家治理,在民间则能够美化风俗。

秦昭王又问:“那儒者成为君主又会如何?”

荀子说:“作为君主,儒者的作用就更大了。

君主内心志向坚定,一心推行圣王之道,则朝廷上下都讲究礼法,百官都以圣王之法为标准修正自己的德行,忠诚、信用、仁爱的美德将蔚然成风。

只需要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罪之人就可以得到整个天下,作为儒者的君主也不会去做。

君主以这样崇高的道义取信于民,就成为了臣民的楷模。

他美好的名声传遍海内外,周围的人讴歌他的美德而爱戴他,远方的人会马不停蹄地来投顺他,四海之内像一家人一样和谐,凡是可以到达的地方无不顺服,天下自然就大治了。

正如《诗经》所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最后荀子总结道:“你看,无论是作为臣民,还是作为君主,儒者的作用都是很大的,怎么能说儒者对国家无益呢?”

秦昭襄王不无尴尬,只能说:“说得好。”也不知道他是真心还是假意。秦昭襄王并没有挽留荀子,荀子也没有在秦国久留,随后他受春申君的邀请去了楚国。不过,荀子是非常客观的,他既看到了秦国治理好的一面,也洞察到了其中的不足。

当应侯有点沾沾自喜地询问荀子在秦国的观感时,荀子说,秦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地利。

民风淳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就是说,秦国的朝廷决策效率高,百官每天两点一线,一心为公,属隶兢兢业业办事,百姓淳朴不刁蛮,可谓政通人和,具有先古圣王时代的景象。

既有地利又有人和,所以秦国自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强盛,这是必然的,不是运气。

总体来说,秦国上下看上去都很轻松但国家治理的很好,政令简约但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办事流程不繁琐但卓有成效,达到了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

范雎听了面有得意之色,荀子话锋一转:“秦国可以说霸道有成了,但以王道的标准来衡量还差的远呢!因为秦国没有儒者啊!这是秦国的致命弱点。”

后来,精于权术的一代名相范雎因为私怨中伤武安君白起,推荐重用对自己有私恩的郑安平和王稽,结果郑安平叛国,王稽犯罪伏诛,范雎惶惶不可终日,面对乱局竟一筹莫展,当初那个纵横捭阖的张禄再也不见了,不得已主动辞职让位于蔡泽。

这是不是不是儒者的范雎的宿命呢?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将霸道运用到极致,但仅仅二世而亡。

看来,荀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怎么能说儒者没用呢?

史册号网友观点:看了电视剧《大秦帝国》很多人争论:范雎是大秦的奸臣还是功臣?其实很简单他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儒者。

用现代语言说,他是政客,而不是政治家!

你认为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21128215005fda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