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蔡邕改变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蔡邕飞白书故事概括?

飞白书是东汉书法家蔡邕偶然发明的一种书体,因为书写时,毛笔笔头没有完全出墨,出现枯笔,使得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是枯笔所写,具有飞动之感,故称为飞白书。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蔡邕回到家里,发明了这种写法,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飞白书出现以后,一度非常流行,风靡一时。当年,汉魏宫殿题字,往往字大径丈,书写时毛笔要含墨较少、下笔较轻,故曾广泛采用这种飞白书。

飞白书作为一种杂体,有如此多的书法名家对其感兴趣,自有其理。这理在于飞白书的魅力价值,在于飞白书的艺术之美。

首先,从笔画上看,飞白能给人以虚实相生的线条美。有的笔画如瀑布飞溅,有的如高岭古松苍劲,有的似织丝抽展,有的若流星划过天宇,可谓千姿百态、美如图画。

其次,从字体结构上看,飞白给人以构造美。对行草书而言,单字及字与字间的字群关系而形成的呼应、避就、险峻、牵连、转折等在空间上有一种装饰美。再次,从章法上看,恰当地将飞白掺入作品中,其清新的点缀效果和轻重、徐疾的运行轨迹,给人以性情上耐人寻味的哲理思考和启迪,这不能不算是一种精神享受。

不过,在一阵新鲜过后,飞白书终究敌不过楷、行、草书的书写便捷和艺术魅力,所以魏晋以后的书法家很少写这种书体,只是在书法中借鉴了它的飞白笔法。

蔡邕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官员 蔡邕是东汉末年官员,以文采著称,工于诗、文、乐

他一生酷爱音乐,常常聚集文人雅士一起听琴、吟诗作赋,对传统音乐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但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创新而引起了一些上级官员的不满和反感,最终被处死

蔡邕作为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官员,对于东汉末年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推崇和追随者不仅在他的时代,在后世也有很多人持续关注和研究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大儒,他是当世有名的名士,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可谓是德高望重,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学者可以要是去当官蔡邕却是没有这个天赋,他为官正直,一腔报国之心都展现在了他的文赋之中,并且很深入的了解了当时民众的疾苦,因此早年为官时候的蔡邕还是一个血性十足的正直好官。

书法家、文学家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

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

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

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蔡邕是汉朝末年的一位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是当时的知名人物。他兼擅音律,尤其擅长演奏古琴,被誉为“琴中之王”。他精通经史、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蔡邕还曾经历过几次官场的起伏,先后担任过汉献帝的侍中、太傅等要职,但最终因被曹操怀疑而遭到了处决。尽管他的一生经历了波折,但他对古琴的热爱和执着却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人们对他最为铭记的一点。

蔡邕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书法上,更是精通音律,是一位弹琴高手。

据说某日,蔡邕应邀到一位朋友家中参加宴会,由于他有点事,去的稍晚了一点,当他来到主人的家门口,里面的酒席已经开始了,丝丝缕缕从室内传出了琴韵。

原来这主人特意邀请了一位善于弹琴的乐师,为客人们助兴演奏。

蔡邕对音乐的素养天份极高,还没有进屋,但被琴声吸引,如痴似醉,不由地停下来仔细聆听。

谁知不听还好,这一听着实吓了他一跳,一开始琴声悠扬,但随一波又一波的琴声,突然琴声变得高昂紧绷,沉重浑浊有压迫感,隐隐约约露出一股杀气。

主人们是请大家来作客的,怎么又暗藏杀机呢?

敏锐的蔡邕深感这事情有点蹊跷,心情无限紧张起来,他大惊失色,友人相邀,为什么这琴声杀机四伏,难道是鸿门宴?

想到那些嫉妒诽谤他的小人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机立断,便回转身,悄悄离开了。

蔡邕是声望极高的大人物,主人听到下人报告说这位贵宾已经来到了自己家的门口,却又悄悄折回了,连忙追了出来,问个究竟,是不是礼数不够让他挑礼了。

蔡邕就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原因。

主人便拉着蔡邕来到酒席上,让弹琴的乐师来见蔡邕,并说了蔡邕来了又想走的原因。

乐师听了主人的解释,望着蔡邕不由地失声笑了,对蔡邕说:“先生莫非是刚才我看到螳螂捕蝉的缘故?”

原来,乐师在屏风后面演奏的过程中,恰好瞥见有一只螳螂,正打算捕食一只鸣蝉。那蝉已经要飞走了,而那只螳螂却迟迟没有下手,乐师心中不禁替螳螂暗暗着急。

“先生一定听出来当时我的情绪,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琴声里,让先生产生了怀疑?”

蔡邕听了这番话,爽朗地笑了:“就是呀,隐隐有杀机!”

看来这琴韵真的与心境有关呀,只有精通音乐的人才会从细微处察觉到不同。

蔡邕独创“白飞体”。

观察飞禽走兽的形态和样式。

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呈现形象美。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

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后因称琴为焦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30529140217ce2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