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的蔡中郎是如何成为千古渣男的?
陆游当年路过一个赵家庄,便听得一个盲乐师在唱一个故事,写诗感叹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里的蔡中郎便是蔡邕。汉代的名儒,被董卓重用,董卓倒台后被王允杀害。他的女儿便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
蔡邕的文学、书法、音律、天文都很精通,他的故事为什么在汉朝被传唱呢。因为有了一个故事。盲乐师唱的是《赵贞女和蔡二郎》。
故事里的蔡二郎便名蔡伯喈(蔡邕的字,伯本该是老大之意,不知为何要称为二郎),说的是蔡伯喈上京赶考(生生把科举制度提前到了东汉),留下妻子赵五娘在家里奉养双亲,蔡伯喈到京城便高中状元,娶了宰相的女儿,乐不思蜀,早忘了家中的父母妻子。
赵五娘在家里奉养公婆,公婆死了之后,她用裙子包土为二老筑了一座坟。天感其孝,降下一个琵琶,赵五娘背着琵琶上京寻夫。蔡伯喈不肯相认,还纵马踩踏赵五娘,这时候一个惊雷劈死了蔡伯喈。
这个故事只是借了蔡邕的人名,不管是历史背景还是故事情节与真实的蔡邕完全无关,把蔡邕替换成陈世美现代人可能更熟悉,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正是铡美案的前身,不过后来把雷劈改成了包青天的那口龙头铡。
故事虽然荒唐,但在当时流传非常广,影响非常大,陆游当年路过赵家庄,听得一个盲乐师在唱这出故事,陆游自然知道这和真正的蔡邕毫无关系,但是又能如何,他出来解释也不会有人听。
到了元朝,有人发现了这个故事的荒唐,杂剧作家高明改写这个故事,重新取名为《琵琶记》,蔡伯喈上京赶考,虽然入赘丞相府,但思念家中妻儿。妻子上京寻夫,两人相认,蔡伯喈禀告给丞相,丞相应允他夫妻相认,于是蔡伯喈带着新欢旧爱一起回家为父母上坟。完全是大团圆的结局。
这就完全是贺岁片的套路了,所以也更受大家欢迎,这个故事在明朝流传很广,朱元璋都说《琵琶记》“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但这样的故事,对蔡邕的形象翻转真的有用吗?
当时还有一出大团圆结局的杂剧叫《醉思乡王粲登楼》,说得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和蔡邕的故事。
蔡邕和王粲,历史上两人的关系是提携和被提携的关系,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王粲第一次去拜见蔡邕,蔡邕家里正在搞聚会,一屋子上流社会名人,听到王粲的名字,蔡邕撂下其他人,倒履相迎。还将自己的藏书悉数相赠王粲。
元杂剧里蔡邕成了宰相,一出场先来一首定场诗:“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完全一副封建老干部做派。
王粲是他故人之子,前来投靠于他。蔡邕看他一脸傲气,有意让他遭受一下社会的打击,便邀请来曹植对他进行了一番嘲笑,临了偷偷让曹植送他金银,派他到南方刘表那里寻找出路,后来王粲官拜兵马大元帅,风风光光回到京城,去见蔡邕,想要报复一番,曹植说出当年蔡邕的苦心,王粲赶忙跪地谢恩。
故事基本上还是胡说八道的套路,只不过借用了三国人名,和真实的历史没有半点关系。只不过在这个故事的蔡邕已经从忘恩负义的渣男变成了用心良苦的大叔。只不过这种胡编乱造的方式翻案,帮不了蔡邕任何的忙,看到这样的故事,谁会把他和东汉那个蔡邕对上号呢。
真正有用的翻案还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去,这一点《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这个杂剧就特别好。
在这个故事里,蔡邕成了王允连环计里的关键人物。他侍奉董卓,实出无奈,自然“身在董营心在汉”。故事一开始,太白金星来到董卓家门,要点化董卓,希望他忠心保汉朝,不要妄生不臣之心。于是他来到董卓家门口,大笑三声,大哭三声,骂了董卓早晚要死。
董卓出门去看,太白金星朝他头上扔了一匹白布,便升天而去。打开这白布,两端各是一个口字,中间有两行字:“千里草青青,卜曰十长生。”董卓谋士,李儒不解其意,只能找蔡邕来解。
蔡邕一看便知道,千里草是个董字,卜曰十是个卓字,这两端的口字显然是个吕字,加上这匹布,那自然是吕布了。于是他就董卓解释道:“这布长一丈显然是十全之意,意思是太师要登大宝,全靠吕布啊。”董卓一听哈哈大笑。
王允这里应付了董卓,转头去找王允,对他做出了真正的解释:”这布足足一丈,表示董卓气数已足,早晚要死,此言写在上下两个口的布上,表示董卓必然死在吕布之手。“
这个时候王允的连环计还没有想起来用貂蝉布下连环计,但是蔡邕先提出来了这么一个理念,说你要用连环计,先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用吕布杀了董卓。至于怎么使用,那是你的事了,天色不早,告辞!
蔡邕在这个故事里简直是神仙的代言人,他几乎是这个连环计的战略家,提出这么一个规划,战术的事,就是你王允考虑的了。
王允当晚自然遇见了貂蝉,定下了连环计,拉拢了吕布,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但是到了关键的一步,谁去把董卓请出家门,引入他们的包围圈。
这时候蔡邕又出场了,他来到董卓府上,说群臣已经筑好了受禅台,请你前去接受汉家天子禅让。
董卓高兴得就要出门,拿出来朝服却见上面都是虫蛀鼠咬窟窿眼,李儒在一旁说不能出去了,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蔡邕说这表示太师要弃旧换新,以后穿龙袍了,这太师服没用了。董卓一听对,穿上就要出门,走到门口,却见蛛丝在门口结了一张网,李儒说不能去,这表示自投罗网。
蔡邕说:“这是鼎新革故,您以后要住皇宫了,这太师府留他何用。”……总之这一路上,遇见种种变故,蔡邕舌战李儒,都被他一一掩饰过去,最后李儒气得自杀,而董卓在蔡邕的带领下一步步掉入了陷阱。
故事里的蔡邕聪明绝顶,大气沉着,很有后来三国故事里的诸葛亮风范。
很可惜,后来《三国演义》里把蔡邕的戏份去掉了,蔡邕在大街上抱着董卓尸体大哭,毛宗岗还点评说蔡邕这是在哭董卓对他的知遇之恩,蔡邕成了一个不通大义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