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一箭之仇的小故事,一箭之仇,老马识途典故?

“一箭之仇”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最佳拍档齐桓公与管仲身上。

其中故事为: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

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襄公被杀,另立新君。

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反而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之后,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

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了起来。

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于是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

行至绮乌,守卫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又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管仲的副手。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故事说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出现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良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 “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公元685年,齐襄公死了,他的长子纠和次子小白回国奔丧,均想继位。途中,纠的谋士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从此结下深仇。小白即位后,号称齐桓公。鲍叔牙屡向桓公荐贤,说管仲乃是天下奇才,倘能重用,必兴齐国。

齐桓公以社稷为重,捐弃前仇,重用管仲,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春秋时期,齐襄公荒淫无道,其长子公子纠与其师父管仲去鲁国去避难,次子公子小白与其师父鲍叔牙逃往莒国;不久,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均想继位。两人回国途中,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从此结下深仇。

后来,公子小白继位,号称齐桓公,鲍叔牙向他举荐管仲。齐桓公以社稷为重,重用管仲,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这是一个关于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小白的故事。

春秋时期,霸主政权代替了周朝的正统政治。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

齐襄公荒淫无道,不久被杀。齐襄公死后齐国有两位有力的继承者。一位是公子纠,一位是公子小白。但这二位都因为齐襄公的无道在国外避难。局势是谁率先赶回齐国谁就可以继承王位。

于是这二位公子展开了王位争夺战。

从地理位置上讲公子小白是有优势的。

支持公子纠的鲁国国君授意公子纠的师傅管仲阻止公子小白。

于是管仲带领一队人马进行劫杀小白活动。

看到公子小白出现后,管仲张弓搭箭对着小白就是一箭。

小白中箭后大喊一声,倒在车中。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派人回鲁国传捷报。

但他没有想到自己射的那一箭射中的是小白衣服上的带钩,公子小白大难不死。

躲过一劫的公子小白继续赶路,终于先一步赶回齐国,成为齐国的国君。有了主动权和话语权的小白对鲁国施压。他表示公子纠是自己的兄弟,不忍杀之,交给鲁国国君处理,而管仲是自己的仇人,一定要亲自把他剁成肉酱。最终鲁国迫于压力,杀了公子纠并将管仲押回齐国由小白处置。

所有人都认为管仲死定了。谁知迫切想要改变齐国现状的齐桓公小白,放下“一箭之仇”的恩怨,拜管仲为相,共谋大业。成语一箭之仇由此而来。后来管仲辅佐国君制定争霸计划,让士、民、商各司其职。齐国国力日渐强盛。

这就是关于一箭之仇的故事。齐桓公小白为了自己心中的大计放下了私人恩怨,成就了这样一段千古美谈。

其实这故事中倒也有经不住推敲的地方,比如管仲箭都射出去了怎么不去看看人死没死。

怀着这样的疑问又去查了一下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这段历史的出处是来自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当中记载了很多历史典故、文化传说。

后来的研究者们对这段历史也有疑问,像在管仲是否有箭射小白的问题上,以及是不是在小白归国途中射箭的问题上展开了讨论。

研究者们可以参考的史书当然也不止《史记》一本。

在研究者的众多观点之中,我认为比较想得通的观点是:管仲的确是有箭射小白,但不是在他回国的路上,而是在王位争夺战引发的一场战斗之中。

这样既保证了故事的存在性又保证了它的合理性。

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发生过,真正能放下“一箭之仇”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不久,襄公被杀,另立新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

但是,小白坚持要去。

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

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齐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齐国的局势很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谁先到谁就是国君。

路上,两支人马相遇了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一箭之仇”是一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与管仲身上,他们二人由相互为敌而转为相得益彰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然而最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竟是一支弓箭。

管仲拜相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

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30424082810e6b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