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比喻,榕势说成语之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在《孟子.公孙丑上》有记载,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每次都失望而归。

一天,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就去田里把禾苗一个个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查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孟子借用这个故事,来向自己的学生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弄遭,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批判的态度讲述这个故事,各种花式嘲讽故事中的宋国农夫,但其实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个励志故事,这个宋国农夫是一个上进的农夫。

首先,这个农夫是个有责任心的人,身为一个农夫,一个有责任心的农夫,盼望自己种的禾苗长得快,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自己种的禾苗长得比别人家的好,也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其次,这个农夫是在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他具有实际调查理念,并且付诸行动,天天到田里去查看,试图根据实际情况,想出对症的方案,去加快禾苗的生长速度,虽然最终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否认他有一颗上进的心。

最后,这个农夫是有执行力的,一旦确定了让禾苗加速生长的方法,就毫不犹豫地执行,把田里面的禾苗一颗一颗地拔高,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但是这个农夫花了一整天时间,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十分疲劳,但是很满足,是一个享受工作的人。

责任心、上进心、执行力,这些词语是不是很眼熟,不错,这是现代成功人士的标配品质,也是小说中的主角模板,白手创业的霸道总裁们的基本操作。

那么这样的一个励志故事,怎么就翻车成了反面教材呢。我们采访一下农夫,了解一下农夫的心路历程。

农夫也很无奈:唉,我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啊。

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啊。

我们都批判农夫的急于求成,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农夫缺乏相关知识,在古代,人们知识缺乏,很多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显而易见的常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是不知道的。

所以因为农夫不清楚拔苗会伤到根,才导致他的方案的失败。

可以想象,其实在那个时代,在不同的地方,发生过很多这种拔苗助长的故事,在失败后,人们就获得了这一新的知识,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所以说,农夫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了一个新知识,并且把这个知识传播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值得赞赏的。

在那个缺乏研究体系和手段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正是通过无数的类似宋国农夫这些广大实践者,进行各种尝试,通过排除法,找出正确的知识,一代代累积下来,形成各种知识体系,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事情也是属于揠苗助长的行为。例如过早的参加体能训练,早早地就给孩子确定一个发展方向等等。

很多人说课外教育是揠苗助长,是不是揠苗助长主要是看是不是因为急于求成而伤到了根本。例如早早的让孩子进行体能训练,这个时候孩子骨骼肌肉还在生长中,很容易因为训练导致骨骼生长出问题,短期看,好像孩子能进行各种高难度的体育动作,其实,骨骼变形导致孩子以后的发展受到限制,就是属于揠苗助长了。

那么课外培训,例如最典型的奥数培训,其实主要的目的是学习各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面对一个难题,发散脑洞,从各个匪夷所思的角度去想办法,从而训练孩子的从各种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这个角度说,课外培训是很有益处的,不是揠苗助长。

但是现在的课外培训机构为了快速让家长看到成绩,不是慢慢的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引导孩子,而是直接总结好各种类型题的做法,得出各种公式,然后直接让孩子直接按步骤、按公式做,通过做大量的习题,熟练这种公式,从而体现出孩子经过他们的培训后,能做各种难题的效果。

但是孩子们是不知道这道题背后的逻辑关系的,是没有益处的。

这种培训,就是属于揠苗助长,并且这种机构的做法,也是属于揠苗助长。

之所以现在社会上对培训机构风评不高,就是这种原因。

所以课外培训是否揠苗助长,要看培训机构的做法,花时间引导孩子去积极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能真正地训练思维能力,这上我们希望的,但是短期是看不见效果的。而见效快的,其实是揠苗助长。

而家长们选择培训机构的标准一般是看是否效果明显,所以往往选择那种揠苗助长的机构。

所以家长们需要仔细了解培训机构的运作,并且眼光要长远,要看重未来,不要计较短期的成绩是否快速提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209061700072ba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