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二年级成语故事3分钟,二年级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国的节日?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客观事实的发展,不能够急于求成,而只看眼前利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出自《四书》之一的《孟子》。作为一个成语,它比喻做事着急得到成果,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动,反而导致坏的结果。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宋国人,每天勤勤恳恳的劳作,但是觉得自己庄稼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每天都十分焦急,想尽办法想让秧苗长得快一些。于是有一天就想出了将秧苗往上拔的方法,他用了一天时间给地里所有的秧苗都往上拔了一截高。

等这个人忙活一天回家后,还洋洋得意的跟儿子夸耀今天让秧苗长高了一大截。等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就发现一地的秧苗全部都枯萎了。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要认识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懂得耐心等待,并循序渐进的去做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拔苗助长: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弄脏糟 【示例】: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 【近义词】:欲速不达 【反义词】:放任自流、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的愿意是,将地里的小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但是小苗被拔出,却无法正常向下生根,最后导致小苗全部枯死。《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规律,欲速则不达,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急于求成,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从实际出发,不然事情发展到最后会事与愿违。

     《中华成语故事》是一本特别好的书,其中鲤鱼跳龙门这篇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

     鲤鱼跳龙门讲了一条小鲤鱼听到一个传说:鱼越过龙门以后就能成为龙。

他和一群鱼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游到龙门,可是却怎么都跳不过去。

小鲤鱼一次一次失败,又一次一次奋力跳跃。

虽然他每次都失败,可是他一次一次的接近着龙门。

最终通过接力的方式,小鲤鱼越过了龙门,成了一条真正的龙。

小鲤鱼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这种奋斗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只有奋斗才能创造精彩。

我读完了《⼩鲤鱼跳龙门》这篇童话,⾥⾯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

主要讲了鲤鱼奶奶给⼩鲤鱼们讲了⼀个鲤鱼祖先跳龙门的故事,说龙门那边有个天堂,只有勇敢的⼩鲤鱼才能跳过去。

⼩鲤鱼听完后决定去尝试⼀下!于是和⼩伙伴商量。⼩鲤鱼们⼀个个跃跃欲试。决定去闯闯龙门。“它们经历了千⾟万苦”,终于和伙伴们⼀同来到龙门下,第⼀次跳的时候,⼩鲤鱼的脑门上磕出了⼀个⼤⾎包,它忍着疼痛继续努⼒,没有被⼀次次的失败吓倒,最后终于和伙伴们成功地跳过了“龙门”——龙门⽔库“。

⼩鲤鱼们这种勇敢尝试。坚持不懈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碰到困难时,就要有⼩鲤鱼跳龙门时的精神,继续坚持,迎着困难⽽上,决不打退堂⿎,直到解决问题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不被挫折打败!不被失败吓倒,给⾃⼰⼀个坚定的信念和决⼼,路再远,也会有到达终点的⼀刻。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人;也用于其他。一般作主语、宾语。

【正音】弓;不能读作“ɡǒnɡ”。

【辨形】鸟;不能写作“乌”。惊;不能写作“警”。

【近义词】伤弓之鸟、漏网之鱼

【反义词】初生牛犊

【辨析】~和“漏网之鱼”结构相同;字面意思也有相近之处。但~指受到惊吓、遇事惊慌或疑神疑鬼的人;“漏网之鱼”则指逃脱的敌人和罪犯。二者一般不能换用。

【例句】那些工头们;个个如~;巴不得赶快飞出车间。

【英译】abadlyfrightenedperson

【成语故事】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

魏王听了,耸肩一笑:“ 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拢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

”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

”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

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

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

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类似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1、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

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坐井观天」是成语,出自「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

住在废井中的青蛙,抬头见到的天只得井口那么大,直到和住在大洋中的海龟相遇,才知道外面的天高海阔,与井蛙之见差天共地。

类似的寓言故事见《荘子·秋水篇》的「夏虫不可语冰」和「蟪蛄(即寒蝉)不知春秋」。

|类似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有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

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

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

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

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

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

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先弄明白什么是寓言故事,简单点说,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小学阶段学过的类似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有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掩耳盗铃、自相矛盾、狐假虎威、拔苗揠长等。这些既是寓言故事,也是成语。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叶公好龙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4、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

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5、亡羊补牢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

害群之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仅关乎自己,也牵扯到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像好马般,为他人尽可能多的付出和奉献。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去学习和完善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激励我们去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害群之马故事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整个群体。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个体的行为对整个团队或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避免成为害群之马。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以维护整个团队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害群之马的故事告诫我们,一个小的缺点或错误可能对集体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正如千里马因一个马匹的破坏行为导致整个马群受到惩罚,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警惕自己的行为,以免成为害群之马。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及时纠正和制止不良行为,确保集体的利益不受损害。

《成语故事之害群之马》引人深思。害群之马象征一人之不良行为,简单的一次错误却能导致全局崩溃。它告诫我们,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对周围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理性思考与善良行为才能避免害群之马的出现,成就和谐与成功。

《害群之马》读后感:

“害群之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它来自黄帝时期的一个故事,告诫我们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就像危害马群的病马一样,必须及时清除。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理解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警惕,避免成为危害集体的人,同时也要积极行动,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害群之马是指那些行为不端、言行不慎的人,他们的存在会给整个团队或群体带来负面影响。

成语故事《害群之马》讲述了一个人因为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行为而导致整个团队受到损失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感害群之马的存在对于团队的危害性。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应该以整体利益为重,避免个人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有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团队的利益,同时也要学会识别和排除害群之马,以保持团队的和谐和发展。

害群之马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害群之马,即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避免成为这种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及时纠正错误的重要性。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在这些故事中,往往会涌现出一些“害群之马”,他们的行为不仅会损害自己,还会影响他人。

就如《救火的人》中的主角张保庆,他虽然一时英勇,但是由于缺乏基本常识而成为了害人之马,最终导致了大火的蔓延。

因此,我们在学习成语故事时,不仅要重视成语的学习,更要注意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读完"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故事,我深受触动。它教会我,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成为那些可能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的人。我们应该追求积极、正面的影响,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4011915141492f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