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秉公执法的故事?
①
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②
汉文帝年间,张释之任公车令,负责掌管司马门的保卫工作。司马门是进入皇宫的大门,自然非同小可。每天进出的多是皇亲国戚、权臣显贵,因此,张释之这个守门官自然不好当。
有一天,西汉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同乘一辆车急速而来,丝毫没有停车的迹象。而汉宫规定:任何人出入殿门和司马门都要下车,违者罚款。
如果是其他人,这件事也许就算了,除了梁王,闯门的毕竟还有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上,要是得罪了他,怕是难有什么好下场。
③
1、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2、黄霸,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
3、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4、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5、海瑞,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在户部供职时,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二、历史上的秉公执法的人物与这些人物的事件?
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有包拯,狄仁杰,海瑞,汉朝董县令董宣,徐有功。
1、包拯
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2、狄仁杰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宜。他上任后,明辨是非,秉公执法,一年中解决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在涉案的一万七千余人中,没有一人蒙冤,狄仁杰因此成为举朝闻名的断案如神的大法官。小说狄公案便是参照这段历史,讲述了狄仁杰破案断狱的传奇故事。
3、海瑞
海瑞,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海南琼山人,号刚峰,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被人们誉为海青天。他四岁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在母亲的督导下,他自幼诵读大学、中庸等,渐有了报国之心。
4、汉朝董县令董宣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县今杞县人,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官员,因办事不畏权贵被称为卧虎、强项令硬脖子的洛阳令。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后升迁至北海国相。
后来江夏郡有巨贼夏喜等侵扰郡境。朝廷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外戚阴氏是江夏郡都尉,董宣轻视侮慢他,因此被免职。后来朝廷特征召董宣为雒阳县令。
5、徐有功
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的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虽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一心执法守正。因此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三、包拯刚正不阿的小故事?
包公还未做官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农村的田地,发现有机会农你们在哭泣,他就问为啥?
这几个农民就说他们的庄稼被财主家的牛吃了,财主权势大,牛现在还在田地里吃庄稼,包公一问原来是他叔叔家的牛,他很生气!就拿着镰刀把牛尾巴砍下来了,把牛敢跑了!后来叔叔听到这事气的转头就走了!
包公陈州放粮
陈州三年大旱灾颗粒不收,国舅安乐侯庞昱抢男霸女、荼毒百姓、克扣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使得陈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龙虎狗三口御铡。
庞国舅潜刺客暗杀包公,被南侠展昭所救,展昭并帮助包公保护人证、受害者,捉拿庞国舅,经包公审明案情,把安乐侯庞昱送进龙头铡,陈州百姓无不感谢为民做主的包青天。
包公铡侄
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他贪赃枉法,本以为能够逍遥法外,但是作恶多端,人神共愤,最终纸包不住火。
事情败露,案件的处理上几经周转,就应差阳错的到了包拯手上。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为难。
嫂娘从小对包拯恩重如山,而这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的选择间,包拯随后选择了贯彻自己的执法风格,他选择大义灭亲,就下令斩了包勉,然后再向自己的嫂娘赔罪道歉。
四、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
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贪官。
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
他把搜刮来的钱财,大量贿赂京官,谋取私利。
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残忍,并且随意杀害百姓。
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闻风逃散,纷纷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
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转运使的高职。
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朝廷罢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利害,甚至无意之间把唾沫喷到了皇帝的脸上。
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于被罢免了。
强拆违建: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
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个权贵不肯拆除。
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
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
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
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不收贿赂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
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
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
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
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
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
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
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
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五、古代清官包公惩恶扬善的具体一个事例?
事例:曾经有两位妇女为了一个孩子的归属权而争论不休,两位妇女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于是这件事情上了公堂,公堂上,包拯说:你们两人各牵孩子的一只手,如果孩子拉住了谁的手,那么孩子就是谁的。
于是两位妇女都开始对孩子拉拉扯扯,在一番拉扯之中,一位妇女含泪松开了孩子的手。可是最后包拯却把孩子判给了这位妇女。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包拯说:谁会忍心看自己的孩子忍受拉扯的痛苦,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于是众人才恍然大悟。
扩展资料:
包公真名包拯,由于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公”之名,民间也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言语。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有“包青天”之称。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赴建昌担任知县。
后因为家中父母年迈,不希望儿子在外奔波,所以包拯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后,包拯才担任天长知县。
很多人知道包拯都是因为他公正廉洁,为百姓伸冤。
很少知道的是,他在处理公事上也很出色,他注重实干,从不贪污百姓分毫,为百姓考虑,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后来,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后,被召任开封府,成为开封府尹。包拯在朝廷正直廉洁,为人刚毅,很多贵戚宦官因为害怕而收敛了很多。那时京城里也说:能做到从不行贿的,也只有阎王爷和包老头了。
包拯上任后,改变了之前的诉讼规矩,按照旧规,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但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因此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即使身处朝廷的人,即使犯了错,他也一视同仁,上奏弹劾。
他还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包拯把自己跟百姓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所以能够感受百姓之苦,不忍让百姓如此困苦,所以做出了许多事情改变百姓的生活状态。所以包拯的名号才能言传至今。
六、包公的小故事谁知道?
包公的传说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
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
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
”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
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头,尾还没收呢。”
“此话怎讲?”
包拯严肃地说:“秋菊只是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龄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
包拯认真地说:“此人就是太——师——你。”
“啊!”
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
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根根绊绊的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
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来吗?”
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地说:“包大人,有你坐开封府,我放心啦?”
七、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简短?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
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
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
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
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
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
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
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气。”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
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