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包拯历史人物,北宋包公是有几位丞相?

在包拯任职期间,一共有两位王丞相,一位是王旦,另一位是王钦若。

在野史和戏剧小说中,北宋丞相是王延龄,而王延龄这个人是虚构的,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在戏剧作品中,王延龄也是宰相,他还是包拯的老师,是一个好官。不过,大家还是要区分好历史和野史,不要把历史人物给弄错了。

包拯乃是北宋名臣,在中国历史上以办案铁面无私,为官公正严明所著称,在世人的心中包拯堪比青天,民间传闻包拯最后位至丞相,

经过多年的勤奋以及为官的清正廉明,于近六十的时候才官至御史中丞,然而这位以为民伸冤,造福百姓为己任的青天老爷至终未曾获得丞相之名,相爷之称实乃误传,秦腔铡美案一举把包拯的人设高度拔高,将其称之为相爷秦香莲,里面有句唱词是说相爷替民伸冤屈,然而纵观北宋一朝的官僚制度和包拯一生的仕途

包公名包拯,是开封府伊,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印象中包大人好像没有做过宰相或副宰相!

包拯生前最高也只是做到二品官,三司使,枢密副使,而这两个官,权力都不是很大,也没有太大的决策作用。

死后也不过是追封一个尚书的职位。

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中华历代名相,宋史等都没有找到包公是丞相。

戏剧中有些东西并不真实,比如《十二***征西》、《七郎八虎》都是虚构的!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他以清廉公正著称于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枢密副使、瀛、扬等州知州,开封府知府等,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并推行了许多精明的政策。

1、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宋仁宗时期中进士出任建昌知县,后因父母年迈,于是为照顾父母而辞官归故。

2、父母去世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后因功绩卓著被提升为瑞州知府。

3、包拯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时,注重实干、不畏强权。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因病去世,享年64岁。

历史上的包公是公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包已私的人,包公(北宋清官包拯)一般只包称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

包公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它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脸形象,也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他以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断案如神著称,因此被世人赞誉为“包青天”。

包拯是宋仁宗时期的名臣。他于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了进士,这一年的金榜被称为“宰执榜”,从状元王尧臣、榜眼韩琦,到赵概、文彦博、吴育等人都在盛年之时荣登东西两府,成为朝廷的顶级大臣。

相比之下,包拯的仕途就要惨淡许多了。包拯是个大孝子,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他辞去了建昌知县之职,到家乡合肥附近担任没什么前途的监税官。后来又干脆辞去所有公职,回家赡养父母。

当时的人认为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会真心实意地忠于国家、忠于君王,因此才有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包拯生卒:999年-1062年7月3日,

主要成就: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少年在福建惠安生活。

简介: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历史上的包公是公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包己私的人,包公(北宋清官包拯)一般指包拯,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

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名著名官员,以清廉公正、明察秋毫而著名,被后人称为“包青天”,也是中国司法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朱熹、欧阳修、刘敞等文人都曾称赞他的德行和才能,司马光也评价他为“仁宋时,包拯最名正直”。

包公是北宋朝的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公,本名:包拯,又称:包龙图,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杰出清官代表。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不阿,其出任公职时,务求忠诚厚道、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不爱乌纱只爱民”,深受百姓敬仰。他断案英明刚直,民间多有作品描述其断案故事,如《包公案》等。1062年,包拯因患病逝世,终年64岁。他去世的噩耗传出,朝野震惊,全城尽悼,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是包拯。都是北宋时期非常知名的一个清官,也是能够让他为人非常的清廉,同时能够做出对百姓有很多意义的事情,所以大家为了纪念他就叫他帮

包拯和寇准是同一个朝代的。包拯任职监察御史。寇准任职为三司使。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 、奎星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寇准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九月,病逝于雷州。

包拯和谁同一个朝代?

这个答案应该有许多,包拯字希仁,生活在北宋仁宗朝,和他同朝为官的名人最出名的应该是庞大师庞籍了,这个庞太师历史上可是北宋名将,南征北战,战功霍霍。可就是这么一个名将,被一本杨家将,被黑成了一个大奸臣,被骂了二千多年,真乃千古奇冤也!

寇准,宋仁宗,庞太师,八贤王,

包拯与范仲淹,曾巩,苏轼,欧阳修,狄青,等许多名人都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包拯是闻名的清官,他的事迹流传千年。

包公(999-1062年),北宋名臣,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包公是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明的人,深受百姓敬仰。

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勤政务实,两袖清风,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端州“不持一砚归”,调任陕西路转运使不图虚荣,拒绝更换高品级的官服。包公为人和善,敢于替百姓申不平,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品质。

中文名称】:包青天 之七侠五义【发行时间】:2010年【集数】:40(七单元)【演员】:金超群(台湾)、范鸿轩(台湾)、何家劲(香港)、陈浩民(香港)、江宏恩(台湾)、金铭、何中华、王莎莎、姚刚、闫学晶、刘佩琦、崔波 演职员表包 拯——金超群(台湾)公孙策——范鸿轩(台湾)南侠展昭——何家劲(香港)锦毛鼠白玉堂——陈浩民(香港)北侠欧阳春——江宏恩(台湾)丁月华——金铭小侠艾虎——王莎莎庞太师——姚刚元贞公主——崔波

包拯,字文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文学人物,清正廉明,不畏权贵,为民做主,日断阳夜断阴,人称包公,又被称为包青天。

北宋仁宗年间,包公赴任定远县、执掌开封府,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同时穿插了大量侠客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

《三侠五义》中详细介绍了包公的身世、开封府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三口铜铡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并有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因而得以更广泛的流传,把包公的形象推向顶峰。

一代清官,铁面无私,为民除害,除暴安良

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的人民公务员

他在开封府的手下众多。这里面大概分为三类,一是包青天的长随,如被称为“四勇士”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贴身侍卫)。二是后期江湖人士,这里包括被御封的和未封的,如被封的御前四品带刀侍卫展昭、白玉堂,四鼠、小五义,一共八人

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娄青 ,

1、王朝、马汉

在包拯做官时一直守护在身边。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般地跟在包拯后面,在包拯断案的过程中也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这两个人的存在,两个人物都是小说或民间虚拟出来的。

2、张龙、赵虎

张龙赵虎原是庞太师府上衙役,因对庞太师***、仗势欺人十分不满,遂自行离去占山为王,后路过定远县土龙岗将原先山贼杀走,二人做了寨主。后来称为包拯的护卫。

3、董平、薛霸、李贵、娄青

在包青天故事里,他们四人在开封府里的职能基本上是属于“站班皂隶”,就是手持黑红棍,触地呵堂威的人。在包青天相关的影视剧里,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分列两边,紧挨着的就是他们四人

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娄青,人物均为虚构。

包拯作为一名地方官员,体现出了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可贵品质。

据宋史记载,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时,有权贵在惠河上修建豪宅。豪宅堵塞了河道,导致河水泛滥,让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老百姓找到包拯来伸冤,包拯查明了情况后,命令权贵拆除豪宅。权贵恩威并施,包拯也毫不畏惧,直到这些豪宅被拆除了,才算完事。

权贵算什么,包拯连皇帝都不怕。

包拯在任职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期间,宋仁宗生育了3个皇子,但都早夭,一直为立皇太子的事情举棋不定。包拯很着急,多次上书宋仁宗,请求早日明确皇太子的人选。宋仁宗很不耐烦,说:“卿欲谁立?”

宋仁宗

包拯立即回答:“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包拯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宋仁宗打消了顾虑。几年后,宋仁宗收养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为养子,封为皇子,作为继承人培养,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1062年,包拯病逝于枢密副使任上,时年63岁。

包拯虽然病逝了,他的故事却开始在民间流传。

南宋末年、元朝初年,《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一类的话本出现了。

《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讲述了一场围绕合同文字而进行的一场家庭纷争,表现了包拯的清正和智谋。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里,奉符县一个小孙押司害死大孙押司,包拯明察秋毫,断明了案情,为死者申了冤。

到了元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元杂剧大量涌现出来。元杂剧的艺术特色是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用元杂剧来表现断案故事,相得益彰,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以包拯为主人公的断案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404051954134bb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