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最真实的包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清廉官吏。他以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著称,后世尊称为“包青天”。

包拯在官场上以其清廉和正直而闻名。他曾任开封府尹,即首都的最高司法官员,期间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公正无私地审理,使得百姓对他非常敬仰。他的形象在民间传说和后来的文学、戏剧作品中被塑造成一个不畏权贵、勇于为民除害的理想官员。

除了司法工作,包拯还担任过地方行政官员,如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三司户部使等职,均以廉洁著称,并且在任职期间努力改善当地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并且在财政管理上有一定的成就。

然而,关于包拯的生平,史料记载有限,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因此在了解包拯时需要区分史实与虚构。尽管如此,包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清廉和正义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代表之一。

确实是清官、政绩也比较好,但是没有那么多破案平冤狱的事情。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

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

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

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宋史》第316卷《包拯传》中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真实的。包青天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原名包拯,被人尊称为青天包大人,是北宋时期开封府(北宋时期首都)府尹,包拯行为做事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深得老百姓爱戴,当朝驸马陈世美杀妻灭子良心丧,包拯不畏权贵,顶着巨大压力秉公处理,把他斩了。

包青天名包拯,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名臣。他当到了枢密副使这样的大官,也就是副宰相。不过,他并没有审过什么案子。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他一登第就被授予大理评事、建昌县令一职。但是他并不赴任,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十年后,他才去天长县当县令。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公正无私的清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始终秉持着“廉洁奉公”的原则,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解难,实实在在做到了为官之道。他的孝道精神也备受赞誉,因此去逝后被赐予了“孝肃”的谥号。

      然而,包拯的形象并非是黑面,这种形象其实是源于文学作品和戏曲的夸大和理想化。流传下来的包拯画像显示,他的相貌与常人无异,并没有戏曲中描述的黑脸和月牙形额头。

      总的来说,包拯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应该基于历史事实来理解,而不是过度的文学美化和戏曲夸张。

戏剧、评书等文艺作品曾把宋朝的清官包拯演绎成包青天,说他是从小没了爹娘,是兄嫂养大的苦孩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出身于殷实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的父亲包令仪曾在宋太宗时代任职刑部侍郎。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三十六岁那年出任天长县知县。

因断案出名,庆历元年(1040年),四十岁的包拯调任端州(今属广东肇庆)知府,后屡次升迁,先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枢密副使等官职。

包拯在任内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执法严格,扬善惩恶,任职开封府尹期间,京师奸佞大为收敛,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是春秋时代楚国忠臣申包胥的三十五世孙,祖父包士通是耕读为家的平民百姓,父亲包令仪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任职刑部侍郎。

包拯有两个哥哥,大哥包莹、二哥包颖均过早去世,他自然成了包家传宗接代的独苗。

为了陪伴父母,包拯十余年不离开家乡,父母去世后,又守孝三年,直到三十多岁才离开家乡踏上仕途。

包拯有一妻一妾,妻子董氏生长子包繶[yì],先于父亲去世,包繶妻子崔氏生子包文辅,不幸夭折。

包拯不忍心看着儿媳崔氏孤苦伶仃过一辈子,就劝她改嫁,但崔氏却发誓不离开包家:“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

包拯五十九岁再得一子,即次子包绶,是他的小妾孙氏所生。

可惜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六十四岁的老爹就去世了。

包拯临死前,将小妾孙氏遣回娘家,嘱托儿媳崔氏抚养包绶,崔氏对小叔子视若己出,抚养他长大成人,包绶对嫂子“以母礼侍之”,称呼嫂子为“嫂娘”。

后人把这段历史移花接木到了包拯身上,以讹传讹,包拯就被传言说成是个没娘的孩子了。

宋史记录,包公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里。他长得白白净净是个很乖的孩子,而且很喜欢读书。长大后,包公通过参加科举做了官。不过,包拯年轻的时候,基本都是干的基层小官,直到他五十八岁时,才当上了北宋都城开封府尹一职,并且他也只在这个重要职位上干了短短的一年时间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肥东),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40406080414243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