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蔡邕有什么值得被人传颂的故事?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慧眼识良木,妙手裁焦尾的故事?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后遂用“焦尾”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这把琴成全它的是蔡邕,“名驹常有,伯乐不常有。” 同时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蔡邕懂得利用这段木头的优势成就他,这也是一个真的艺术家赋予一个艺术品的生命,这段木头如果给了一个普通的制琴师,也许就淹没在柴火堆里了。

蔡邕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官员 蔡邕是东汉末年官员,以文采著称,工于诗、文、乐

他一生酷爱音乐,常常聚集文人雅士一起听琴、吟诗作赋,对传统音乐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但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创新而引起了一些上级官员的不满和反感,最终被处死

蔡邕作为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官员,对于东汉末年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推崇和追随者不仅在他的时代,在后世也有很多人持续关注和研究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大儒,他是当世有名的名士,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可谓是德高望重,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学者可以要是去当官蔡邕却是没有这个天赋,他为官正直,一腔报国之心都展现在了他的文赋之中,并且很深入的了解了当时民众的疾苦,因此早年为官时候的蔡邕还是一个血性十足的正直好官。

书法家、文学家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

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

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

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蔡邕是汉朝末年的一位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是当时的知名人物。他兼擅音律,尤其擅长演奏古琴,被誉为“琴中之王”。他精通经史、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蔡邕还曾经历过几次官场的起伏,先后担任过汉献帝的侍中、太傅等要职,但最终因被曹操怀疑而遭到了处决。尽管他的一生经历了波折,但他对古琴的热爱和执着却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人们对他最为铭记的一点。

蔡邕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书法上,更是精通音律,是一位弹琴高手。

据说某日,蔡邕应邀到一位朋友家中参加宴会,由于他有点事,去的稍晚了一点,当他来到主人的家门口,里面的酒席已经开始了,丝丝缕缕从室内传出了琴韵。

原来这主人特意邀请了一位善于弹琴的乐师,为客人们助兴演奏。

蔡邕对音乐的素养天份极高,还没有进屋,但被琴声吸引,如痴似醉,不由地停下来仔细聆听。

谁知不听还好,这一听着实吓了他一跳,一开始琴声悠扬,但随一波又一波的琴声,突然琴声变得高昂紧绷,沉重浑浊有压迫感,隐隐约约露出一股杀气。

主人们是请大家来作客的,怎么又暗藏杀机呢?

敏锐的蔡邕深感这事情有点蹊跷,心情无限紧张起来,他大惊失色,友人相邀,为什么这琴声杀机四伏,难道是鸿门宴?

想到那些嫉妒诽谤他的小人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机立断,便回转身,悄悄离开了。

蔡邕是声望极高的大人物,主人听到下人报告说这位贵宾已经来到了自己家的门口,却又悄悄折回了,连忙追了出来,问个究竟,是不是礼数不够让他挑礼了。

蔡邕就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原因。

主人便拉着蔡邕来到酒席上,让弹琴的乐师来见蔡邕,并说了蔡邕来了又想走的原因。

乐师听了主人的解释,望着蔡邕不由地失声笑了,对蔡邕说:“先生莫非是刚才我看到螳螂捕蝉的缘故?”

原来,乐师在屏风后面演奏的过程中,恰好瞥见有一只螳螂,正打算捕食一只鸣蝉。那蝉已经要飞走了,而那只螳螂却迟迟没有下手,乐师心中不禁替螳螂暗暗着急。

“先生一定听出来当时我的情绪,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琴声里,让先生产生了怀疑?”

蔡邕听了这番话,爽朗地笑了:“就是呀,隐隐有杀机!”

看来这琴韵真的与心境有关呀,只有精通音乐的人才会从细微处察觉到不同。

当时蔡邕(Yong)才学显耀著称于世,被朝廷看重,经常来访的车马挤满闾巷,宾客满座。

蔡邕听说王粲到了门口来拜访他,赶紧去迎接,急得把鞋子都拖倒了。

王粲一出现,原来年纪又轻,形貌又矮小,满座的宾客都为蔡邕如此敬重一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而感到吃惊。

蔡邕介绍说:“这就是王公子,有奇才,我都比不上,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当给他。

”(“屣”字是名词,和“履”同义,也就是鞋。

) “躧履起迎”、“屣履迎门”、“倒屣迎之”等,均形容对客人急切欢迎的心情。

后来一般都说作“倒履相迎”,或作“倒屣相迎”、“倒屣而迎”。

1、肖显拜师

传说明朝书法家肖显少儿时,同村里好书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作“写大字比赛”。有一位砍柴的老爷爷路过这里,见他们写字,便放下柴担走近前来观看。肖显手举着自己书写的“天下第一”条幅让砍柴老人看,老人说:“这字写得并不好,怎么能称得上第一呢?”

肖显不服气地说:“那就请您写字,让我们开开眼界如何?”老人便脱下一只草鞋,用鞋头蘸着墨在纸上一挥,写出个“一”字。这一横遒劲、浓枯、厚实、奔放,用笔颇有深法。

肖显看罢惊呆了,立刻跪在老人面前,说道:“老爷爷,我要拜您为师。”

老人道:“‘一’字似柴担,须刚柔兼而有之。”肖显拜师之后,遂将老人写的“一”字贴在床头,日日观赏琢磨其用笔之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书法家。

2、蔡邕的“飞白书”

“飞白书”是汉朝著名的书法家蔡邕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一天,蔡邕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在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却看出了“门道儿”。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办完了事,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3、张芝临池

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

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涤干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4、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5、羲之换鹅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

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应该是塞翁失马的故事,蔡邕没有失马的故事。

塞翁失马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叫塞翁,养了很多马,有一天他养的一匹好马跑丢了,大伙都来劝他去找,他却说没关系,丢了就丢了。

结果没几天跑丢的那匹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很多马,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来历。

飞白书是东汉书法家蔡邕偶然发明的一种书体,因为书写时,毛笔笔头没有完全出墨,出现枯笔,使得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是枯笔所写,具有飞动之感,故称为飞白书。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蔡邕回到家里,发明了这种写法,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飞白书出现以后,一度非常流行,风靡一时。当年,汉魏宫殿题字,往往字大径丈,书写时毛笔要含墨较少、下笔较轻,故曾广泛采用这种飞白书。

飞白书作为一种杂体,有如此多的书法名家对其感兴趣,自有其理。这理在于飞白书的魅力价值,在于飞白书的艺术之美。

首先,从笔画上看,飞白能给人以虚实相生的线条美。有的笔画如瀑布飞溅,有的如高岭古松苍劲,有的似织丝抽展,有的若流星划过天宇,可谓千姿百态、美如图画。

其次,从字体结构上看,飞白给人以构造美。对行草书而言,单字及字与字间的字群关系而形成的呼应、避就、险峻、牵连、转折等在空间上有一种装饰美。再次,从章法上看,恰当地将飞白掺入作品中,其清新的点缀效果和轻重、徐疾的运行轨迹,给人以性情上耐人寻味的哲理思考和启迪,这不能不算是一种精神享受。

不过,在一阵新鲜过后,飞白书终究敌不过楷、行、草书的书写便捷和艺术魅力,所以魏晋以后的书法家很少写这种书体,只是在书法中借鉴了它的飞白笔法。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东汉年间,浙江上虞有一女子曹娥,因为父亲被水淹死而哀极投江。5天过后,曹娥神奇地抱着父亲尸体跃出水面。度尚有感于曹峨的孝举,就叫弟子邯郸淳为曹峨墓碑作碑文。蔡邕听说此事,就赶去看碑文,晚上无亮光,蔡邕就摸着石碑读完了碑文。感动之余,蔡邕就在墓碑上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有一天,曹操路过曹娥墓,指着那八个字问主簿杨修:“是不是看懂了?” 听到杨修说“看懂了”,曹操忙说:“您先别说出来,让我好好想一想。” 走了30里路,曹操终于想出来了,就和杨修分别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比对。

杨修是这样解释的:“黄娟”讲的是色丝,色丝合字为“绝”;“幼妇”讲的是少女,少女合字为“妙”;“外孙”讲的是女子,女子合字为“好”;“齑臼”讲的是受辛,受辛合字为“辭”。杨修纸上写的正是“绝妙好辞”四字。曹操纸上写的也与杨修相同。曹操感叹说:“我的才能不及您,差了30里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30529135209172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