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管仲哪里人??管仲乐毅是哪儿的人?

管仲乐毅分别是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和中山灵寿人。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管仲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

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生卒年不详,战国军事家,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管仲原籍安徽人,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

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出身商贾,生年无考。

隰朋,姓姜,齐国贵族,齐庄公曾孙。

临淄(今山东临淄)人,生年无考。

齐桓公即位以后,拜管仲为上卿(相)。

经管仲推荐,隰朋被立为大行(官名),掌管交际礼仪。

管仲和隰朋忠心辅佐齐桓公,积极推行改革,数年间使齐国强盛起来。

公元前679年,齐国成为春秋时期首建霸业的国家。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是现在的山东,但他不是生于山东的人。

(1)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统治者或儒生尊称其为圣人、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 仲

(前723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因以敬仲称之。

颍上人(今县北10公里管谷村)。

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

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

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他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全面改革,制订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

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论点,把礼、义、廉、耻看做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他还特许在庶民中选拔人才,予以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

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把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

从此,国力大振。

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

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

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

”(《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

)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

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

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又拜为“仲父”,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荐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使齐国国力大增,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齐国的政治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

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

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

”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颍上

管仲的故里在颍上(今属安徽)。管仲(约前723或前716至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颍上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文物古迹众多,让你感到这座小城的古色古香。它不张扬,不喧闹,低调叙述着这座小城古老的从前。

管仲的故里在颍上(今属安徽)。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至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是2700多年前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史称千古一相,史称管子。千百年来,千古名相管仲出生地问题,备受文人学士关注。嵩山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们通过历时数年的实地考证和遍查史籍,证实管仲故里在今天登封颍水之阳大金店镇的王上村。并简要整理出管仲故里在登封王上的十三大依据。

王上古城出管子

王上村,位于登封市西南18公里处,现隶属登封市大金店镇。

王上之名,顾名思义,为上古帝王的尊称,单听名字就知其历史久远。

再加上古城墙、古城壕,尤其古祭坛和“衅钟”存在的历史至迟在3000年以上。

据著名考古学家、河南省考古所原所长安金槐考证,王上古时称上阳城、颍地、颍水上原,颍水之阳——颍阳所在地。

据明清《登封县志》载,王上在明清时期是登封八大名镇之一。

尤其是管姓源出嵩山一带的管国(今嵩山东郑州市)。

管叔叛乱,兵败被杀,成王十一年迁管叔鲜子辈为纶邑(今登封颍阳一带)大夫,这就是管氏族谱记载“管兑邑纶”。

“纶邑即纶国”是夏代方国,在登封王上一带,管氏族谱记载,到管仲时已传13世。

在嵩山一带自古流传着一句话,“王上出帝王,王上出宰相”的传说。

嵩山方言常说“能出管子”,在王上甚至嵩山一带或更远的地方流传着众多有关称赞管仲的方言。

比如,至今王上周围的人方言中说“智管子”、“能出管子”,意为夸赞某个人的智慧像管子一样或这里曾出过管子这样的大人物,炫耀了2000多年。

从地望和民俗的角度说这里是管仲故里,完全合情合理。

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

管仲的故里在颍上(今属安徽)。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是临淄的,临淄是齐国都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在临淄居住工作。

鲍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有“管鲍之交”的美誉。鲍叔牙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曾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其为政重教化,使齐国由弱变强,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是齐国君主,鲍叔牙和管仲

是春秋中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故都是临淄,所以他们是临淄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k202211160234117d5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