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史记人物评价管仲,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和鲍叔牙的人物形象特点?

1、管仲特点:达而念旧,富贵不相忘,善于治国,不拘小节,聪敏机智。

2、鲍叔牙特点:慧眼识才,不计小节,真心代友 桓公:宽容大度,从谏如流,不计前嫌。

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人。

也被人称为”鲍叔“、”鲍子“。

以善于知人著称。

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之子。

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

要不是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国相,齐桓公可能也成就不了自己的霸业,鲍叔牙可谓独具慧眼。

鲍叔牙对历史的贡献或许不如管仲,他在齐国的名声也在管仲之下,但是鲍叔牙没有因此而嫉妒管仲,一直都以大局为重心系社稷百姓,在背后默默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

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颍上人。他的人物特点是知人善荐、谦和稳重、包容大度、忠君爱国。

鲍叔牙早年辅佐齐桓公,并协助他夺得国君之位。齐桓公想任用鲍叔牙为相邦,他不但拒绝,还推荐管仲为齐相,称只有管仲才能让齐国称霸,齐桓公接受了建议。在鲍叔牙的协助下,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不辱使命雄辩四方。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也维护了个人尊严。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褒奖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用精炼的词语高度评价了齐国宰相管仲。

司马迁一句话概括了管仲的伟大,他称赞说: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诸葛长青认为,司马迁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八个字来评价管仲,真是令人叹服。这八个字,对于一个人来说,力量足够一万年了。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虽然管仲和晏婴两人相去甚远,而且管仲生活十分奢侈,晏婴却十分俭朴,但两个人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都作为齐国的贤相、名相,为齐国的发展进步都尽了心、尽了力,都有使齐国强盛起来不可抹灭的业绩。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成为五霸之一,晏婴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使齐“三世显名于诸侯”。更为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记的轶事中,都分明贯穿了一个“知”字。

管仲的“任政相齐”,是仗仰于鲍叔牙的知人善任;写晏婴的赎贤、荐贤,则更是他知人爱才,礼贤下士的必然结果

管仲出任齐相后,辅佐齐桓公,对齐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所以《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材,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就是对管仲改革的概括说明。

在改革中,管仲十分重视民心民意,认为政令要像流水之源,而下达政令则要像流水一样顺应民心。

所以他主张治国应该言论平实而易于实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可见,管仲基本上继承了姜太公立国时所开创的崇实尚变的治齐传统,并以此为指导方针,来推行其改革方略。

管仲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因此他的改革首先从经济层面开始,主要是实行“四民分业”,大力发展农、工、商三业,富民强国。

据《国语?齐语》,管仲让士、工、商三民居于国都,农民则居于郊野,四民分业定居,各归所属,各兴其业,父子相袭,世代相传,安居乐业。

在此基础上,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实行“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即根据土地的肥瘠,分级征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土地的利用率;根据齐国沿海的地理优势,提倡发展渔盐生产,并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设置盐官、铁官;重视发展商业和手工业,设“轻重”之制,降低关市税费,集散货物,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物价,促进商品流通。

管仲的另一个重大改革就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国语?齐语》),即调整国家的行政组织,并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兵民结合,使传统的军政合一制度更臻严密。

他首先“参(三)其国而伍(五)其鄙”,把国都分成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分为六乡,士分为十五乡,由国君与世卿高氏、国氏各领五乡(“参其国”)。

乡内分级管理,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每级各设官长。

郊野农民则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

在此基础之上,管仲把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每轨出五人为一伍,每里出五十人为一小戎,每连出二百人为一卒,每乡出二千人为一旅,每五乡出万人为一军,由各级行政长官担任同级军事长官。

这种寓兵于民、兵民结合的措施,使得卒伍之间“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迅速增强了齐国的军备实力。

管仲的治国方法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 重视经济发展: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重视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

2、 注重人才:管仲认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认为人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3、 顺应民心:管仲主张“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他的政策都是根据百姓的需求和意愿制定的,符合民心。

4、 灵活多变的策略:管仲在治国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如在外交中的灵活策略,使得齐国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稳定。

5、 重视道德和法制:管仲提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重视道德和法制的建设,认为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6、 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管仲能够把危机转化为机会,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这是他的一种智慧和策略。

成就: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治国方法:

1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40328083209398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