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三顾茅庐中刘备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章,三顾茅庐刘备人物形象联系文章?

《三顾茅庐》中刘备是主要人物之一,从人物刻画的手法上来看,三顾茅庐中刘备是礼先下士,求贤若渴,三次登门,肯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其成就霸业,而诸葛亮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苦于未见明主,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所感动,于是成就了贤臣遇明主,才有了后来的隆中对三足顶鼎立的格局。

三顾茅庐的人物形象:

1、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议双双把家还。

2、刘备: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待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以师带之三寻看见。刘备比较爱才,为了找到一个好的谋臣,不惜三顾茅庐,给当时的他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是个爱才的君主,为以后人才的归顺打好了基础。

3、关羽:三顾茅庐中关羽虽然很不屑诸葛亮,又为刘备而感到气愤和无奈,但却一直隐忍下来,不像张飞那样抓狂,这说明了关羽高傲却顾大局。

4、张飞:从当时的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莽撞之人。

第一、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人,连续三次去求诸葛亮出山。

第二、为了达到目的能够屈尊的人,为了自己的王图霸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三、有远大志向的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请诸葛亮出山便是他当下之务。

第四、是一个成功的领导,懂得怎么收拢手下的心思。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

三顾茅庐”可以明确的看出刘备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识人的伯乐也.

谁能知道,在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曾有一战。

这一战双方以智计比拚,攻守之精彩,后世奉为经典。

既然以智计较量,胜者是谁?还用说吗?

是的,你没有听错,最终诸葛亮甘拜下风。

有一句话叫做刘备识人,诸葛亮用人。

单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上看,刘备和曹操不愧为雄霸一方的人主,具有常人无法测度的识人之明和恢宏气度。

具体的表现可见于三顾茅庐。当刘备确定诸葛亮就是自已要找的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送出四个大字,那就是给足面子。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讲究面子,士族子弟尤甚。面子这个东西,既是自己挣的,也有别人给的。诸葛亮身为士族子弟中的佼佼者,一向自恃清高,美色与钱财已经不可能对他有所诱惑,他所需要的是人臣应有的至高待遇,也就是一个十足的面子。

可以说,这是每一个士族子弟从小就挥之不去的梦想。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以致于在以后的知识分子的心里,三顾茅庐俨然己成标杆,若是能得人主如此待遇,那是身为人臣最大的荣耀。

所以当刘备第三次踏上卧龙岗时,诸葛亮再不犹豫,立马出山。他既然得到了他要的面子,就无法矜持下去,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他如果要出山入世,建立不世功勋。刘备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也就是说,刘备之于自己,远比自己之于刘备更为重要。

原因非常简单,诸葛亮既然判定了天下三分之势,他就只能在曹操,孙权,刘备三家中任选其一而从之。其它人等绝不考虑。否则,他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隆中对的悖论立现。

正如他在隆中对中所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此时的曹操,如日中天,人才济济。诸葛亮如果选择他,助其一统天下的机会最大。但是,若想让此时的曹操为了一个无名小卒三顾茅庐,绝无可能。便是屈尊南阳一趟恐怕亦难,除非诸葛亮自降身份,亲自前往。

而这恰恰是诸葛亮作为士族子弟的骄傲和自尊所不允许的。套用《沙家浜》里的一句唱词:《这小曹,一点面子都不讲》。那还能怎么样?只能拜拜您呢,孟德兄。

接下来再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选择孙权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诸葛亮的二哥此刻己在东吴为臣了。

当时世家豪族都有个不成文的***,那就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唯有如此,那么将来无论谁胜谁败,都不致于遭灭门之祸,自己的家族势力才可以得到延续传承下去。

既然三去其二,刘备理所当然就是唯一的人选了。.然而,问题来了,刘备身为人主,虽然暂时落魄,但以他的眼光难道自始至终就没有看到这一点吗?

当然不会。应该说从徐庶举荐开始,到三顾茅庐,刘备早己洞察到这是诸葛亮布下的一个局。这个局构思别致而新奇,布局宏大而深远,其用心程度说明了诸葛亮渴望明主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证明了诸葛亮自己超人一等的无匹智慧。

这种智慧是刘备所欣赏的,也是他一直寻求却未得的东西,所以他干脆看破而不说破,投其所好,配合诸葛亮完成了这场人臣遇明主的大戏。诸葛亮得此际遇,敢不肝脑涂地。

世人皆说,三顾茅庐成就了诸葛孔明,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营销案例。

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最大的嬴家却是刘备。诸葛亮只是把自己推荐给了刘备一人,而刘备却把自己推荐给了所有的天下人。就凭这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之名,还怕天下英才不能为我所用吗?

许素走马荐诸葛。刘备就凭自己对许的认识,无条件的信任他所推荐的人——诚然当时他确实是缺人,不过能够这样毫无保留的信任自己所信任的人的话,毫不犹豫的就“礼贤下士”,也说明他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此短文是三顾茅庐中的一段,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求才若渴的人,而从诸葛亮对当时群雄纷争的形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个有着精辟和高远见地的人才,还未出山便已有三分天下的先卓之见。

刘备被视为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且享有仁义之名,而我却觉得刘备总不觉得是如何仁义,而且他施仁义也都是收买人心. 张飞为人勇猛,曾率数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

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今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

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也惜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其为人,将他收为将领。

张飞脾气过于暴躁,对下属非常严厉。

张飞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史书评张飞“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然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礼数之常也”。

刘备:刘备是一个懂得收买人心、喜欢仁慈的人。他很爱才,所以他三顾茅庐。他也勇敢,至少他参与了三英战吕布。他或许是假仁慈,但是谁又可以否认他不愿害刘表,不忍杀刘璋的事实呢?

关羽:关羽义薄云天,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英勇,且不论他武功怎样,他斩颜良,诛文丑,就算是偷袭又有谁能偷得像他一样漂亮?尽管他骄傲了点,尽管他自大了点,最后落得个败走麦城的下场,但是一个名曰“武圣”的形象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

张飞:张飞的粗鲁是人尽皆知,但是他却粗中有细,计擒严颜,瓦口隘,都是他的杰作。可是他最后却死在了自己粗暴的性格上,这不是也很发人深省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i202404161416357d6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