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音”的典故是什么?
知音知音: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
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高山流水”曲同样也是出自于这个典故,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
二、知音典故?
知音的典故是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关于知音的典故5个?
①
知音是指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的人。以下是关于知音的典故:
1、《庐山谣》:南朝梁代诗人陶渊明在庐山游玩时,遇到了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老者,两人相互倾诉心中所思所想,从此成为好友。
2、《红楼梦》:曹雪芹在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深厚的友谊。两人都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彼此身上找到了灵魂伴侣。
3、《左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起因为言辞不当而被放逐,但他却得到了一个忠实的知音——管仲。管仲对韩起进行安慰,并帮助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
4、《西游记》: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之间建立了深厚而坚定的信任关系,在取经路上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5、《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提出来表达对于交友重要性看法并赞扬远方朋友前来拜访自己时所说过的话。
②
1、《庄子·齐物论》中的知音典故:庄子比喻他与一位名叫胡雍的知音,两人可以相互理解,似乎都可以不言而喻。这个典故表达了知己的亲密程度,指出了知音关系的特殊性和难能可贵之处。
2、《列子·汤问》中的知音典故:列子写了一个关于汤国模仿其它国家的习俗、风格取悦有些客人和记者,但是遭到了自己百姓的反感和抵制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个名为龙逢的人,他以理智坚定的态度和言辞劝阻汤国做出错误的决策,并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典故里的龙逢就是指知音,表达了知音在关键时刻的作用和责任感。
3、《韩非子·五蠹》中的知音典故:韩非子讲述了蝉、蚱蜢、蚂蚁、蜜蜂和蚁群之间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谋略战胜敌人。其中,他提到了“识日月之不足,知箕山之有余”的话语,意思是说知音应该懂得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从知音那里获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这个典故强调了知音之间互相学习和促进的作用。
4、《左传》的知音典故: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君主重视知音的重要性。
齐桓公为了找到有才干的人,在城门口挂着一盘肉,只有胆敢拿来送给他的人才能成为他的知己。
其中一个叫管仲的人勇敢地爬上去把肉取下,最终成为了齐桓公的知音,帮助他打败了周王。
这个典故表达了知音需要勇气和独立精神,也强调了知音在对政治环境的影响力。
5、《孟子·离娄上》中的知音典故:孟子和离娄是知音,他们共同关注道德和公正性问题,追求和平和相互理解。其中孟子提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知音的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的精神,也强调了知音对社会的影响力。
③
1、 张旭搏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词语的构思据说来源于张旭和他的友人相约去钓鱼,张旭坐在水边擒鱼,并且突发灵感写了一首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他的朋友阮籍看过后震惊并称之为"知音"。
2、 李清照的情歌: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在她的作品中,她表达了浓烈的情感。其中她的一首《如梦令》传出后成为了经典,许多人都对这首词语欣赏不已,一些知音还为她创作了曲子。
3、 钟嵘与孔子:钟嵘是唐代诗人,他曾经以出任孔氏家族家宴的琴师的身份,向孔子表演琴曲。孔子听了之后,连连称赞,并用信托他来传授音乐和乐理知识,从此钟嵘成为了孔子的好友和知音。
4、 范蠡与郑国渠: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为了让楚国更加强大,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其中包括修建郑国渠。这项工程让郑国得以与其他国家联系,促进了国家的发展。郑国的君主郑昭听闻范蠡的建议后,对他非常欣赏,并成为了范蠡的好友和知音。
5、 徐霞客与陈抟:徐霞客是明朝时期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曾经游历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他的游历过程中,他结识了陈抟,他们很快成为了知音和好友。徐霞客把自己的旅行的经历记录下来,陈抟则帮他整理出版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成为了我国旅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④
1、高山流水
俞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
2、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原是好友,因齐国
内乱分道扬镳,各为其主,鲍叔牙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小白要抓管仲以解射钩之恨,鲍叔牙对小白建议如想成就大业, 管仲不可缺少。
后小白采纳鲍叔牙的建议, 拜管仲为相,鲍叔牙举贤不避亲,小白用贤不避敌,齐国的霸业由此奠基,管鲍之交称为千古美谈。
3、刎颈之交
西周时期的一对好朋友杜伯和左儒的故事。相传周宣王
时期,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宫女怀孕四十余年产下一女婴。周宣王认为该女婴是“妖女”,就杜伯将孩子扔到清水河中。
三年后,周宣王在睡梦中又接到上天的警示,询问妖女之事,杜伯回答既然“妖女”已经被溺死了,再继续查找下去,会惊扰百姓,于朝廷不利。
周宣王听了大怒,说杜伯是不忠之臣并下令处死,等左儒回到家里后,就拔剑抹了脖子,陪着杜伯一起死了。
4、周瑜和孙策
周瑜从庐江跟踪孙策几百里路,为的就是共谋大业,从此结为兄弟,情同手足。连所娶的妻子都是好姐妹。
5、陆抗和羊祜
《三国志》与《晋书》上记载的两个人物,陆抗和羊祜。陆抗和羊祜分别吴、晋两国的将领,羊祜在襄阳为官,陆抗镇守荆州,虽是敌人但却丝毫不妨碍二者是知音。
陆抗病了,羊祜赶忙送药来,陆抗手下东吴
将领齐劝陆抗不要吃,陆抗依然食下,陆抗知羊祜爱饮酒,送自己亲酿佳酿给羊祜,羊祜部将陈元劝别饮恐有诈,羊祜却倾壶饮之。
四、古代关于知音的故事有哪些?
1、俞伯牙与钟子期
“知音”这个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在《列子·汤问》中,俞伯牙非常善于弹琴,有着十分高深的琴艺造诣。俞伯牙弹琴时,借一曲一调以抒胸意。
当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十分懂音律,他经常听俞伯牙弹琴,当伯牙所弹曲调高远旷然时,钟子期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曲调如流水般温婉时,钟子期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显然,子期能够听懂伯牙在琴音中的真情流露,是为知音。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十分悲痛,把曾经挚爱的琴摔破,从此再不弹琴,因为他再要找不到像钟子期这样真正的知音了!
2、陆羽与皎然
在唐代,有一位叫陆羽的人,他虽身世坎坷,为人却十分诚恳、勤奋,腹有才华。他曾潜心研究茶道,著有《茶经》一书。《新唐书隐逸传》对这本著赞曰:“天下益知饮茶矣”。就是说,有了这茶经,天下人就知道该怎么喝茶了,可见评价之。
陆羽在著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其中一位就是皎然。皎然比陆羽大,对茶道有很高的造诣,他十分理解陆羽研究茶道的心境,也很欣赏其才能。他曾将陆羽引见给江南名士,带他实地考察各地茶叶,给予其极大的帮助。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能取得如此之成就与皎然这位知音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
3、苏轼与黄庭坚
大词人苏轼,多才多艺,不仅词写的好,画不错,书法造诣也很深。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其中,苏轼和黄庭坚交情很深,可以说互为知音。苏轼曾写过一首诗,叫做《送杨孟容》,他幽默地自称是仿效黄庭坚。
黄庭坚呢,就依照苏诗的韵律也作了一首诗,并且在诗末尾开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如苏轼,将来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乃幸事。他们虽为知音,却是非分明,能欣赏其优点也能直言其缺点。
作为书法家,黄庭坚经常批判苏轼写的字,但苏轼从未记恨过,他知道黄庭坚的直言虽没有那么动听,却对自己艺术造诣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苏轼作《寒食帖》(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后,黄庭坚眼前一亮,一改往日批判的态度,为其题跋中写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意思是,他的诗高于李白,笔法兼有颜真卿和杨凝式的长处。
这可算的上是最高级别的评价了吧。
也是受了苏轼此帖的影响,黄庭坚的此跋写得神采飞扬,成为书法中的精品。
4、关汉卿与万氏
元代著名的戏曲家关汉卿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曲,比如《窦娥冤》。
这位关汉卿与他的妻子万氏恩爱有佳。
他有一个习惯,每每创作完成一部作品,总是让妻子当第一位读者。
因为他觉得妻子最能理解他的心境,而妻子也确实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他的创作大有裨益。
比如关汉卿开始创作的《窦娥冤》时,曾设计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
但妻子觉得,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是人们内心所希望的,但是这样做也容易落入俗套,不够新颖和触动人心。
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这种可怜的弱女子如果真的遇到冤案,结局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她建议改成悲剧,成就了最后的“***”。可见,关汉卿和他的著作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其妻万氏这位“知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五、关于知音的典故是什么?
知音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音乐家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音乐家,他擅长弹奏古琴。有一天,伯牙在弹奏时,遇到了一位名叫子期的樵夫。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后,非常感动,他说:“这是高山流水的声音啊!”
伯牙听了非常惊讶,因为他一直以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音乐。从此以后,伯牙和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经常一起弹奏音乐,互相欣赏和交流。
后来,子期去世了,伯牙非常伤心,他认为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决定再也不弹奏古琴,因为他觉得没有知音的音乐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也说明了真正的知音是能够理解和欣赏对方的人。
知音的来源典故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出处
通晓音律
《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管锥编》关于文艺审美的观点,散珠于各册各条,虽不如《谈艺录》而自成体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发见。
册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为主”、“听乐与闻乐”、“文词风格与辨伪”三条,由“知声”、“知音”、“知乐”的递进而及文艺审美,似可合观而资谈艺之助。
串珠之劳,俾以益于“知音”者也。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
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