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汲取中华文明正源精华 重扬刚健创新民族精神—《大秦帝国》读后感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即所谓“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变革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正是在这个大交锋、大交融的时代,中华文明的正源淬炼成型了。

在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偏居西北一隅的秦国异军突起,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最终一统华夏。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有关典籍大多散落,秦帝国留给我们的印象一向模糊不清。

更有甚者,后世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的刻意贬损,使秦帝国的形象变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

作为一名历史发烧友,一直渴望能有一部治学严谨、文笔生动的著作真实还原那段璀璨的历史。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发现了孙皓晖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边角已被翻烂,想必是本好书,就借阅回去。

厚厚的上下两部,在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下,不到两周就看完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只要有空闲,就泡在阅览室里。

《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整整六部,煌煌五百万字,耗时三个月,终于阅读完毕。

掩卷沉思,一股强烈的表达欲在胸中激荡,不吐不快。

由于秦部族擅长养马,被周天子分封到西部边陲,作为周朝的附庸。

当时西北地区活跃着众多强悍的游牧民族,秦人与他们交错杂居,时常受到袭扰,秦国几代国君都战死于沙场。

正是这种严酷的环境,锤炼了秦人刚健勇武、坚忍不拔的民风。

进入战国之世,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秦国东邻经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变法崛起的魏国,东南紧挨着称霸南方的楚国,西面与北面有虎视眈眈的犬戎、义渠等游牧民族,可谓强敌环伺。

而秦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尚远远落后于关东六国。

在如此严峻形势之下,秦国惕励奋发,在秦孝公与商鞅君臣主持下发动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照土地多寡征税,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削弱了地方世族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爵制,实行军功授爵制,无战功不得授爵,使秦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扭转了长期以来与关东六国作战不利的局面。

通过以上种种改革措施,秦国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后来居上,跃升为第一强国,东出函谷关,逐鹿中原,最终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的时代,而崇尚刚健质朴、创新务实精神的秦国,正是那个时代最杰出代表。

在一统华夏之后,秦帝国君臣没有满足于既有成就,而是秉持着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理念,凭借开国建始的锐气,发挥中央集权体制优势,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意义深远的建设。

在中央机构设置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大臣们权责清晰、各司其职,组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即“车同轨、书同文、度同衡”,极大地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万里长城、驰道、灵渠等伟大工程,巩固了国防、便利了交通。

正当秦帝国这辆列车高速前进时,秦始皇出巡期间突然病逝,赵高联合李斯扶持胡亥即位,事态的发展开始偏离轨道。

昏庸无能的胡亥、专横跋扈的赵高、私欲膨胀的李斯,使帝国高层离心涣散,丧失了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帝国大厦严重倾斜,最后陈胜、吴广发动的农民起义,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帝国的典籍大多毁于战火,秦帝国失去了为自己辩白的证据;而后世历代王朝以儒家思想为官方***,对秦帝国冠以“暴秦”、“苛政”等恶名,众口铄金之下,秦帝国的形象终于转换成了负面。

秦帝国曾经的荣耀与成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秦帝国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

但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与法家在治国理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使当政者在“王道复古”的旗帜下对秦制进行了诸多“修正”。

颇具黑色幽默意味的是,这些“修正”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的甚至走到了预期的反面。

如汉朝与晋朝在大部分地区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出于“分封宗室以拱卫王室”的目的,在局部地区恢复了分封制,却分别导致了“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的爆发,前者挑战了朝廷的权威,后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

再如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叠床架屋,甚至出现了一职多官的荒诞现象,导致官员之间推诿塞责,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更化革新,并不是历史进步,而是某种程度上的历史倒退。

在思想学术领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的创造力被遏制,再也没有出现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可以说,秦汉之后,历代王朝在政治、文化诸领域陷入停滞状态,再也没有实现大踏步前进。

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后世只是继承了秦政,而抛弃了秦文明的精华。

只取其皮囊,而弃其精神内核。

中华文明正源生成时代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渐渐远去,导致整个民族的勇气和创造力衰退。

然而,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漫长岁月的洗礼,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的精神已深深融化在华夏民族的血液里,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代代传承下来。

以秦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正源精华,使我们这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民族虽历经忧患,但能够顽强地延续下来。

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埃及、印度,其原生文明无不被外来文明取代,唯有中国,虽朝代更迭,但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这正是中华文明正源伟大之处。

感谢孙皓晖先生,是他凝聚十六年心血结晶而成的《大秦帝国》,使我体会到中华文明精华的伟大,使我感悟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我相信,只要我们汲取中华文明正源精华,重扬刚健质朴、创新务实的民族精神,就一定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读书​阅读的温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4011717101039f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