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焚书坑儒”在中华文明进化中的意义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被冠以的又一大“罪证“。甚至被标以中华文明的一次浩劫。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就连伟人也曾说“焚坑事业要商量”。

这件事的起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那些个儒生本身就是复古派,自然就要按周的分封制来。而且还搞了一堆理论,把这分封制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让人感觉要是不听他们的,你就是个白痴。

可是他们忘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有了“利国不法古”的思想。更何况春秋战国分封制的教训就在眼前,居然还能睁眼说瞎话,也真不知道这帮人脑子是被驴踢了还是被门夹了。

于是,倡导郡县制的丞相李斯就和始皇帝说“上古三代不足以效法”,这帮人是借着这事“借古讽今”,是用舆论裹挟朝廷,攻击我大秦。干脆,把书都烧了,省的他们去书籍里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再搞出一堆歪理和邪说来妖言惑众。

于是,秦国在完成了地理上“大一统”的之后,开始了文化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始皇帝开始下令收缴焚毁各类书籍,民间只可以保存秦国的史书,法律,和农耕、医卜的书籍。

这次事件,表面看是对原来六国文化的摧残,其实是对战国之后思想和***的整肃。通过对文化的清理,从而达到对整个华夏族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再造。

虽然秦始皇下令焚书,但也不是后人所说的烧了个干干净净,毛都不剩。他还是将这些书籍在咸阳存了备份的,以供研究。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秦始皇的做法也没啥错,试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灭六国,六国那么多的贵族,也就是原有的既得利益阶层肯定是不甘心的。所以,当时的秦帝国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流涌动,这一点,始皇帝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有了他三次巡游天下,也就是为了宣德扬威、安宇天下的政治目的。

武力只能是对肉体的征服,原有的旧势力肯定是随时酝酿着反扑和复辟,而旧势力所能植根和依靠的就是他们之前的文化和历史所形成的思想,这是这些旧势力能够维系和延续的根本。

如果任由这些思想泛滥,最终动摇的只会是秦帝国的根基。所以以“焚书坑儒”为手段的思想钳制是必然的结果。更何况还有那些打着复古旗号寄希望于儒家思想能控制朝堂的儒生们,这是以法立国的秦朝所绝不会允许的。

只是很可惜,秦始皇所留存在咸阳的那些天下图书备份,在七年后被项羽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这个项羽,虽然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但其实就是一个匹夫,除了那个“力拔山兮”就剩残暴无脑,他就是一个制度的破坏者,华夏民族分裂者,不可能是一个新世界的建立者。

所以,个人观点,所谓的中华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浩劫的始作俑者不应该是始皇帝,而应该是项羽。好在这货最终被刘亭长打败自刎于乌江,不然中华民族的走向到底如何,还真的很难说。

泗水亭长刘邦的横空出世也是天佑我中华,他历史贡献不仅仅是让重回分裂乱世的天下再归一统。更重要的是他继承并开创了真正封建王朝新纪元。

说到这里,有人要提出疑问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不是秦朝吗?秦朝从统一天下到灭亡,满打满算也就是15年,这15年时间太短,短到秦朝灭亡都没来得及创造出一套适合于新王朝的制度,只能沿袭一百多年前商鞅法家的那一套治国理念。

但当天下一统之后,商鞅的那套为战争而打造的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原来的秦地百姓经过数代的驯化,虽已适应了这套制度,但那些被统一后的六国百姓,对这种制度是极其抗拒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大多数人共同所能接受的价值观,那这个国家分崩离析也是早晚的事。

秦始王和李斯虽然穷尽手段希望能整合出一个社会普遍价值观,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随着汉王朝的建立,由于当时的新王朝建立者不是原来秦朝的基层公务员就是平头百姓出身,所以对当时秦朝制度的利弊有切身体会,再加他们出身基层,所以对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更是了如指掌。

所以,汉朝建立后,一反秦制的严苛,崇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给天下以休养生息。

秦朝的建立,只是在地理意义上的完成了“大一统”,但思想的大一统,虽然用尽手段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汉初的政策是对秦制的总结和反思,虽然依然没能整合出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但给予了老百姓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环境,满足了天下百姓安稳不饿肚子的意愿。

毕竟几个世纪的纷争杀戮,和平稳定是多么的珍贵,所谓“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

但这些并不是一个民族真正能得以延续并发展的主要因素。秦朝建立了地理形式和制度的统一,汉初为民族未来的凝聚和重塑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土壤,从而最终成就了汉武帝时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但黄老之学这种几近佛系加躺平的治国政策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开始有点显得过于单一,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社会和民众的需求。

就在这时,董仲舒提出了他那震古烁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创举,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董仲舒提倡的“儒术”和孔子的“儒术”还是有着区别的,所谓董仲舒的“儒术”不仅使孔子学说有了成系统的阐述和表现,同时还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之所长,如天、地、元、阴阳、五行、四时、天数、性、情、灾、异、个人和社会伦理,政治及社会哲学等。

董仲舒的思想不仅给秦始皇创造的“大一统”国家体制提供了强大而且系统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华文明埋下深厚的根基。从此后,“大一统”的思想在整个民族中开始生根发芽,在那万里江山之中,几千万人读着相同的书,想着相同的事,说着相同的话,信奉相同的价值观,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这些就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

从此在东方出现了一个包裹在国家下的文明,这就是中国。在这里,只要接受这套理念和价值观,你就是中国人,你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哪怕你去国万里,你的血液里始终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这是一个不依靠血统和民族概念建立的强大文明。

在这个文明之下,统一是使命,兼容并蓄是特性,而分裂则是背祖忘宗,自决先人的十恶不赦行为。

在这个文明之下,相对宗教、鬼神,中国人更信仰祖宗。在中国人的思想里,美好的生活不是上帝恩赐,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来的,是靠祖宗积德庇佑而来的。“敬天法祖”是中华民族刻入骨髓的基因。

所以中国人很在意传承,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也都主动承认是对前朝法统的继承,所以每个朝代都将为前朝修史作为头等大事,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告诉天下,本朝是继承了正统。哪怕是像后来的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标榜正统也不遗余力。

正因为这个“正统”和“传承”的意识,中华民族有了绵绵不绝的历史。各个朝代在形式上是新王朝推翻旧王朝,但在***上是新王朝继承了旧王朝。

中华民族自起源便是由多邦族、多文化融合而来,所以自古对民族关系抱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态度。血与火的战斗并没有让中华民族得出对抗冲突、以暴制暴的历史结论,而是在开放、包容的态度下,融合、交流,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民族观。所谓“四海一家,天下同气”,天下和四海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界限。

不管你来自哪个族群,什么肤色,出生何地,只要你信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那你就是中国人。正如韩愈在《原道》中的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这就是中华文明能延绵数千年还依然生机盎然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所在。历经无数次铁马金戈,山河破碎,中华文明依然昂首于东方大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不仅没有衰弱,反而越来越强大,这是很多西方学者和政客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而今,我们再次来到历史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所秉承的价值观又将再次助力民族的复兴大业。如果那些西方学者和政客真的能读懂了中华文明,读懂了我们“大一统”的历史,我想他们也应该会有所感悟。

当然,这只是假设,现在连东南小岛上那些跳梁小丑都在背祖弃宗,不自量力,我们就没必要去奢求这些西方势力的理解!

但是,终有一天,现实会让他们老老实实,谦虚地了解中华文明,学习中华文明,膜拜中华文明,而这一天终将不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40128100007087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