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地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地理学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互为相关,存在聚集,随机,规则分布

第二定律,在空间统计学中,相似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上聚集的性质称为空间自相关,空间上的相关性或关联性是自然界存在秩序与格局的原因之一

第三定律,每个空间位置上的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位置上的事物的特点,有其存在于空间的必然性,关联性,和异同性

地理学第一定律由WaldoTobler提出,空间相关性定律“All things are related, but nearby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空间相关性,地物之间的相关性与距离有关,一般来说,距离越近,地物间相关性越大;距离越远,地物间相异性越大。

地理学第二定律由MichaelGoodchild提出,空间异质性定律(Law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空间的隔离,造成了地物之间的差异,即异质性。

(分为空间局域异质性(spatial local heterogeneity)和空间分层异质性(简称空间分异性)(spatial stratified heterogeneity)。

还有地理学的第三定律:主要探讨了地理配置中相似性的使用(变量结构和空间足迹),而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研究了距离变化(第一定律的空间相关性和第二定律的空间异质性) 。

此外,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着重于地理相似性或基于一个变量(即空间距离)的差异,而第三定律则着重于许多地理变量的配置相似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可以看作是第三定律的特例。

地理学第一规律,是即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互为相关,存在集聚(clustering)、随机(randm)、规则(Regularity)分布。

地理学第一定律来源于WaldTbler的观点“任何事物都相关,只是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

是美籍瑞士裔地理学家、制图学家 Waldo R. Tobler提出的。

地理学第一定律,又称平均分布定律,由美国地理学家默里·斯特恩提出。它认为,在任意时间和空间内,地理要素的分布符合“平均”原则,即在给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性质的地理要素应该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形态和强度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它主要用来衡量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推测地理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根据下列三大定律:

1、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覆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就是地层层序律。 

2、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越老,反之越新。 

3、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者老。利用地质体之间的相互穿插、截切关系确定地质的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的确定: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来测定。 


掌握科学概念的口诀是"认知-理解-应用"。

1、 首先是认知,也就是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和基本含义,了解概念的构成和属性。

2、 接下来是理解,就是需要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还要了解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3、 最后是应用,概念往往需要在实际中被应用,需要把掌握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概念和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概念口诀有:"生物学的三大定律:遗传定律、演化定律、生态定律。""天文学的三大定律:哈勃定律、引力定律、欧勒定律。""地理学的三大定律:气候定律、洪水定律、地震定律。"


1、 把握核心,理解本质;

2、 视角清晰,问题导向;

3、 分类思维,分类讨论;

4、 归纳总结,知识系统化;

5、 实验验证,理论检验;

6、 结合实际,应用相连;

7、 吸收新知,不断学习;

8、 独立思考,自我反思;

9、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10、 永不止步,持续前行。


好的,以下是更加详细的科学概念掌握口诀:

1、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使用我们的嗅觉,提出问题,以及进行实验切身体验,来积累和掌握有关科学概念的信息和经验。望闻问切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和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手段。

2、 分类比较:科学概念的掌握需要了解概念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类比较可以采用归纳法、综合法、对比法等多种方法,以此来组织和理解科学概念。

3、 建立模型:科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建立科学模型,模型可分为对应模型和拟合模型。对应模型是指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模型,像原子模型、细胞膜模型等;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比如生态系统、大气环流等,我们可以采用拟合模型来模拟其本质规律。

4、 规律把握:科学概念的掌握需要了解其背后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这需要运用推演和预测方法。推演是指通过已知的规律进行推断来获得新的结论;预测是指基于已有数据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5、 总结归纳:学习和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反思。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反思科学观念是否正确,总结过去的经验,归纳规律和结论,不断深入理解和壮大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之,科学概念掌握口诀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有条理、系统和深入,促进我们的科学素养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s First Law或者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all attribute values on a geographic su***ce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but closer values are more strongly related than are more distant ones.

涵义: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互为相关,存在集聚(clustering)、随机(random)、规则(Regularity)分布。

一个空间单元内的信息与其周围单元信息有相似性,空间单元之间具有的连通性, 属性各阶矩的空间非均匀性或非静态性。

空间分布模式主要有点模式、线模式、面模式和体模式, 其中最早被提出和研究的是点模式 ( po i n t pattern )。

点模式分析的理论最早由Ripley(1977)提出,并不断得到完善(Haase,1995;Dixon,2002)。

 目前应用领域最广的面模式——空间自相关。

空间因素表现在「 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与「空间异质」两个概念上,空间自相关是认为「邻近地区的影响」(neighborhood effect)的大小, 空间异质性指空间位置差异造成的观察行为不恒定现象。

例如在某个区域之中,存在著不同的次区域,各区域间误差的变异不相等。

举例说明:犯罪率与教育程度的关系,不同地区 (文教区、贫困区)可能不一样,此即空间异质现象。

基本上,人的行为表现受到所处环境或周遭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空间分析学者尝詴结合日益成熟的电脑科技GIS、空间计量方法、以及大型资料库,目的在精确地界定空间因素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到底是哪一种「空间因素」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如何建立模型?解释自变数与因变数间的关系。


Waldo Tobler 在1970 年提出了地理学第⼀定律: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than distant things.⼀切事物都有联系,但近的事物⽐远的事物更有联系。

)概括性地陈述了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相近的事物更相关),即空间⾃相关性。


1、地层层序律(Principle of stratigraphy)

地层层序律最早由丹麦学者斯第诺(N. Steno)1699年提出,后由英国学者史密斯(William Smith)在地质填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完善。

2、生物层序律(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aunal succession 或 Principle of biostratigraphy)

1816-1819等4年间,发表了四部头巨著《地层化石鉴定法》(Strata Identified by Fossils),书中详细叙述了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切割律(Principle of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切割律的基本内容为:较新的地质体切割较老的地质体。


答: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高根据下列三大定律:①地层层序律:②化石层序律:③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一种说法是:相邻的事物相似,远离的事物相异。

另一种说法是:空间造成隔离,隔离促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由此繁衍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

前一种观点强调的是地理同一性,后一种观点强调的是地理差异性。然而两种观点都把这对矛盾统一体的本源归结为——空间距离。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被***于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总体来说,对地理学的传统分法有两分法与三分法。

二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人文)。

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小人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121015261117e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