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的画家是,从宋代图画书籍《家山图书》,了解不一样的图说孩童教育

作者/美术客

教育一直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中国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上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下至各类私塾。

宋时期从朝廷官府到宗教家族都对启蒙教育或者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女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编撰了许多读物。启蒙教育的如:蒙养书、蒙学书、蒙学读物、蒙学课本;女性教育的如:女诫、女则、女训等等。

为了更好的倡导孩童读经启蒙,出现一种较为特别的教育读物。以图画的形式呈现,配以文字对画加以解释说明,增强了说服力。

《家山图书》中的弟子受业之图

为什么以宋代的《家山图书》为例,进一步认识孩童读经启蒙教育

1、从开放的唐代文化到含蓄的宋代文化转变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初编》中提到:“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 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孩童教育以文化学术一样,从开放的唐代变成规范的宋代,后世的礼教束缚其实是从宋代开始,并延续至今。

《家山图书》共有四十二幅图,包括人出生到成年的冠、昏、丧、祭、宾、礼、乐、射、御、书、数等诸多仪节。

以图画的形式告诉孩童礼仪上的规范,其中提到在不同场所应该衣着得体、举止恰当等。比如插图中:“左襟三幅在外。”左襟三幅叠盖在右襟之上,衣襟朝右开,也称为“右衽”。

《家山图书》的服饰礼仪

再如插图中深衣:“衣身二尺二寸,裳前后共十二幅。”标注了文字说明,未穿时为直领,而穿戴时为交领(类似于对襟),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宋代这种深衣也称为“朱子深衣”。就是衣和裳连在一起,分开裁剪又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简单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用黑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布料作服饰边缘,即美观又简洁;即深藏不露又雍容典雅。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又称为“朱子深衣”。

《家山图书》中的朱子深衣

2、从贵族阶级读物变成民间读物的转变

孩童读经启蒙书籍起初是贵族阶级读物以家庭教育为主,以儒家经典、诗歌文学、书法音乐为主要内容,教育的目地是培养孩童先入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陶冶心性的同时开启智慧。

宋代之后,提倡袁采和司马光的教育思想,逐渐深入民间,又由于民间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孩童启蒙教育出现了很多形式。

第一训诫字说。以名人名言的训诫为主。如:“训之为言, 顺也。教训之以使人顺从也。……故后世凡有所教者, 皆谓之训。”

第二诗歌说。宋代文化兴盛,把孩童启蒙教育融入到诗歌中,以诗歌形式来教育孩童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

第三图说。这种教育形式以图画为主, 配以文字对画加以解释说明, 图文并茂地增强了说服力。

如书中“天子大射之图”。明确规定胜利者和失败者的位置占位,猎物的位置占位;以及什么猎物需要射多少弓才能将其拿下,并介绍了猎物的身高等等的信息,简单明了且实用。“熊物,七十弓至物四十二丈。”“虎物,九十弓至物五十四丈。”“豹物,五十弓至物三十丈。”

天子大射之图

《家山图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孩童启蒙教育

1、分别图列形象表述

针对一些不识字的孩童或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 宋代创造性地出现了图画教导形式,在运用书本教育孩童时亦不拘形式,大大提高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如书中的“三加冠图”称为“冠礼”,绘有图像并加以文字说明,“初加缁布冠”、“缁布冠”、“次皮弁”、“皮弁”、“次爵弁”、“爵弁”的式样,在旁边还详细说明了颜色、尺寸。

三加冠图

再者如“衰服之图”,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图中直接绘制出裁衣的步骤图,“别用布横长一尺六寸,八寸塞阔中为领圆。缝合其下一尺留上,一尺二寸以为袖口。”衣旁和下边不缝边,衣缝向外,裳缝向内,前三幅,后四幅,每幅又作三辄。

背后负一个一尺八寸的版,称为“负板”。胸前胸口处缀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布条,即为“衰”。图中直接就知道衰服的主要信息,为裁衣者节约了大量时间。

衰服之图

接着图中介绍了“斩衰冠”,用厚纸做成冠,宽三寸,跨过头顶,再用麻绳缠在额头,称为“武”,多余的麻绳从两耳边垂下,称为“绳缨”,还有一种用布缠额头称为“布缨”

头和腰各缠麻绳,称为“腰绖”,垂下部分称为“结本”或者“散垂”。并身穿草鞋和麻鞋。这些衰服佩戴要求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等级礼仪制度的森严。

《丧服》:“记斩衰,冠六升,受冠七升,则视衰之数为倍之,盖用布二尺二寸,布以为冒,其布太广,故作三辟,积以摄之。”

”衰服之图”中的斩衰冠

2、主要场景图像设计表述

图中的还绘制了场景图像,如“子事父母之图”“妇事舅姑之图”,主要是拜见长辈时的礼仪之事,教导子女不仅从小要明白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道理。

长辈在孩童启蒙教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宋代时期并不是一味地训诫,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对孩童进行教育。

图中长辈端坐在正堂之上,依次接受着小辈的拜见,表示恭敬。小辈拱手弯腰,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作揖。

子事父母之图与妇事舅姑之图

再者“子妇尝药之图”,图中长辈生病不起,小辈应该悉心照料,找药、配药、调药供他们医治,一直待病消除,方能体现敬重父母,有家庭礼仪规矩。

《家山图书》内容主要偏重于以儒家纲常伦理,在生活上、感情上、人格上去规范孩童的行为、仪表与道德伦理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了宋代家庭生活的真实状态。

子妇尝药之图

图说书籍融入了人文与伦理的教育理念,对孩童产生深远影响

《家山图书》基础目的是教人识字,直接目的是给孩童传播日常生活知识,隐藏目的是培养孩童自觉践行伦理道德能力;也是孩童启蒙的主要教育理念。

1、新颖有趣,注重人文

在题材的选择上浅显,内容上有趣,形式上新颖,如在书里加入故事、图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以契合孩童需求为学习特点。

故事类,著名的“孟母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贴近孩童的心理与生理年龄,使其感同深受。

图画类,就《家山图书》这种编写形式即浅显又富于丰富的知识体系,是孩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诗歌类,语言的押韵,使孩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加深记忆,有趣味性的同时又有音乐性。

图中的“礼器之图”,上方为物体图像,下方是图像的介绍以及用途。如“篮”,“内方外圆戚黍稷之器欲其篮可以摘赊。”主要是篮子的外形特征和摘赊用途。

《家山图书》中的礼器之图

2、加深伦理道德修养,培养人格魅力

《童蒙须知》有言:“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之言语步趋,次及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孩童启蒙教育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因此,在书本上着重加入大量的儒家文化,如知孝悌、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

这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的,孩童通过简单的耳闻口诵学习到伦理知识,并逐渐养成优秀的人格魅力。

《家山图书》中的“乡射之位”,图画用了简单的平面构成表示出“乡射之礼”的位置安排。乡射礼通过射箭竞技与礼仪的结合,讲究谦和、礼让、庄重。

“乃席宾南面东上。众宾之席继而西。席主人于阼阶上西面。尊于宾席之东。”

《家山图书》中的乡射之位图

【美术客说】

宋代孩童教育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着教与化并重、情与礼结合,共同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理念,重视孩童的人格修养以及教育的多样化。

《家山图书》图说,作为宋代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即是优秀内容的形式构建,又是历史文化的内涵表现。

END.

史册号网友观点:和“美术客”一起来学习画画以及认识专业的美术类专业知识。

记得点个关注支持一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21109040005846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