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大明 内阁,带你认识详细的大明内阁

本文列举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

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

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

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

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

明朝内阁由始至终都不是明朝中枢的一级行政机构,所谓内阁只是文渊阁的别称。

永乐年间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明成祖召解缙、黄淮等人入直文渊阁;次月,再召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人入直,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与侍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

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建文四年壬午

洪武三十五年

(1402年)

黄淮 十一月降

解缙 十一月进

黄淮、胡广、杨荣、解缙[、杨士奇、金幼孜、胡俨

永乐元年癸未

(1403年)

解缙

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

永乐二年甲申

(1404年)

解缙

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全体内阁成员衔至五品

永乐三年乙酉

(1405年)

解缙

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四年丙戌

(1406年)

解缙

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解缙因上疏朱高煦礼秩超过太子而被成祖责备。除解缙外,全体内阁成员衔升至二品。

永乐五年丁亥

(1407年)

解缙二月黜

胡广

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朱高煦进谏,解缙被贬至广西布政司参议。胡广进为左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永乐六年戊子

(1408年)

胡广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七年己丑

(1409年)

胡广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明成祖决定亲征鞑靼,命胡广、杨荣、金幼孜随行,黄淮、杨士奇留守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

永乐八年庚寅

(1410年)

胡广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九年辛卯

(1411年)

胡广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年壬辰

(1412年)

胡广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一年癸巳

(1413年)

胡广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二年甲午

(1414年)

胡广

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成祖北征归来,因太子朱高炽遣使迎接稍迟,加之朱高煦肆言,东宫官属悉数下诏狱,黄淮、杨士奇、杨溥因此下狱]。

永乐十三年乙未

(1415年)

胡广

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四年丙申

(1416年)

胡广

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十五年丁酉

(1417年)

胡广

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十六年戊戌

(1418年)

胡广五月卒

杨荣

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十七年己亥

(1419年)

杨荣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十八年庚子

(1420年)

杨荣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十九年辛丑

(1421年)

杨荣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壬寅

(1422年)

杨荣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

(1423年)

杨荣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杨荣八月降

杨士奇八月进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

同年八月,成祖驾崩,仁宗即位。

洪熙年间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杨溥、权谨

同年六月,仁宗驾崩,宣宗即位。闰七月,“三杨”同时执掌内阁。

宣德年间

明宣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与其父明仁宗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宣德元年丙午

1426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杨溥、张瑛

汉王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听从杨荣意见亲征,平定叛乱。

宣德二年丁未

1427年

杨士奇

杨士奇、黄淮、杨荣、金幼孜、杨溥、张瑛、陈山

宣德三年戊申

1428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陈山、张瑛、杨溥

同年八月,杨士奇、杨荣、杨溥随明宣宗北巡。

宣德四年己酉

1429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陈山、张瑛、杨溥

宣德五年庚戌

1430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

宣德六年辛亥

1431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

宣德七年壬子

1432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宣德八年癸丑

1433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宣德九年甲寅

1434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宣德十年乙卯

1435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正月,宣宗驾崩,英宗即位

正统年间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众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军围困,英宗被俘,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数十名官员阵亡,史称土木之变。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正统元年丙辰

(1436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正统二年丁巳

(1437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正统三年戊午

(1438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正统四年己未

(1439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

正统五年庚申

(1440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荣、杨溥、马愉、曹鼐

正统六年辛酉

(1441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

正统七年壬戌

(1442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

本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当时杨荣已去世,杨士奇因其子杨稷事而坚持不出,杨溥年老势孤,宦官王振遂专擅国政。

正统八年癸亥

(1443年)

杨士奇

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

正统九年甲子

(1444年)

杨士奇三月卒

杨溥

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陈循

正统十年乙丑

(1445年)

杨溥

杨溥、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正统十一年丙寅

(1446年)

杨溥 七月卒

曹鼐

杨溥、曹鼐、陈循、马愉[、苗衷、高谷

正统十二年丁卯

(1447年)

曹鼐

曹鼐、陈循、马愉、苗衷、高谷

正统十三年戊辰

(1448年)

曹鼐

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正统十四年己巳

(1449年)

曹鼐 八月殁

陈循

曹鼐、陈循、苗衷、高谷、张益、彭时、商辂

在宦官王振鼓动下,明英宗率百官及五十万部队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内阁曹鼐、张益阵亡。同年九月,明代宗即位。

景泰年间

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景泰元年庚午

(1450年)

陈循

陈循、苗衷、高谷、彭时、商辂、俞纲、江渊

景泰二年辛未

(1451年)

陈循

陈循、高谷、江渊、商辂、王一宁、萧镃

景泰三年壬申

(1452年)

陈循

陈循、高谷、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王文

景泰四年癸酉

(1453年)

陈循

陈循、高谷、王文、萧镃、江渊、商辂

景泰五年甲戌

(1454年)

陈循

陈循、高谷、王文、萧镃、江渊、商辂

景泰六年乙亥

(1455年)

陈循

陈循、高谷、王文、江渊、萧镃、商辂

景泰七年丙子

(1456年)

陈循

陈循、高谷、王文、萧镃、商辂

天顺年间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政权,改年号为“天顺”。英宗复辟后,内阁成员大换血,其中首辅陈循充军辽东;王文遭弃市斩首;萧镃、商辂削职为民。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形成固定的制度。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景泰八年丁丑

天顺元年]

(1457年)

陈循 正月罢

徐有贞 六月罢

许彬 七月罢

李贤 七月进

陈循、高谷、王文、萧镃、商辂、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彭时

该年正月壬午,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复皇帝位,内阁大调动。后因徐、石矛盾,徐有贞、许彬等人获刑离开内阁。

天顺二年戊寅

(1458年)

李贤

李贤、彭时、吕原

天顺三年己卯

(1459年)

李贤

李贤、彭时、吕原

天顺四年庚辰

(1460年)

李贤

李贤、彭时、吕原

天顺五年辛巳

(1461年)

李贤

李贤、彭时、吕原

天顺六年壬午

(1462年)

李贤

李贤、彭时、吕原

天顺七年癸未

(1463年)

李贤

李贤、彭时、 陈文

天顺八年甲申

(1464年)

李贤

李贤、 陈文、彭时

同年正月英宗驾崩,宪宗即位。

成化年间

明宪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后,宪宗宠信万贵妃及宦官汪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内阁成员万安、刘吉、刘珝与六部长官合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成化元年乙酉

(1465年)

李贤

李贤、陈文、彭时

成化二年丙戌

(1466年)

李贤 十二月卒

陈文 十二月进

李贤、 陈文、彭时、刘定之

成化三年丁亥

(1467年)

陈文

陈文、彭时、刘定之、商辂

成化四年戊子

(1468年)

陈文 四月卒

彭时 四月进

陈文、彭时、商辂、刘定之

成化五年己丑

(1469年)

彭时

彭时、商辂、刘定之、万安

成化六年庚寅

(1470年)

彭时

彭时、商辂、万安

成化七年辛卯

(1471年)

彭时

彭时、商辂、万安

同年彭时、商辂借彗星天变而请身居宫中的明宪宗入朝,而未谈多少时万安即大呼万岁,宪宗从此再不见大臣,一时内阁被笑称“万岁阁老”。

成化八年壬辰

(1472年)

彭时

彭时、商辂、万安

成化九年癸巳

(1473年)

彭时

彭时、商辂、万安

成化十年甲午

(1474年)

彭时

彭时、商辂、万安

成化十一年乙未

(1475年)

彭时 三月卒

商辂 四月进

彭时、商辂、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十二年丙申

(1476年)

商辂

商辂、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十三年丁酉

(1477年)

商辂 六月致仕

万安 六月进

商辂、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十四年戊戌

(1478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

万安、刘珝、刘吉 三人在成化年间毫无建树,故称“纸糊三阁老”。

成化十五年己亥

(1479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十六年庚子

(1480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十七年辛丑

(1481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十八年壬寅

(1482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十九年癸卯

(1483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二十年甲辰

(1484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

(1485年)

万安

万安、刘珝、刘吉、彭华

明朝党争开始,万安与彭华等人挤走刘珝。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

(1486年)

万安

万安、刘吉、彭华、尹直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

(1487年)

万安 十月罢

刘吉 十一月进

万安、刘吉、彭华、尹直[200]、徐溥、刘健

同年九月,宪宗驾崩,孝宗即位。十一月,孝宗罢免万安。

弘治年间

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的年号。其上任后,重新任免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弘治中兴”。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弘治元年戊申

(1488年)

刘吉

刘吉、徐溥、刘健

弘治二年乙酉

(1489年)

刘吉

刘吉、徐溥、刘健

弘治三年庚戌

(1490年)

刘吉

刘吉、徐溥、刘健

弘治四年辛亥

(1491年)

刘吉

刘吉、徐溥、刘健、丘濬

刘吉在内阁期间,屡遭弹劾却屹立不倒,人称“刘棉花”。

弘治五年壬子

(1492年)

刘吉 八月致仕

徐溥 八月进

刘吉、徐溥、丘濬、刘健

弘治六年癸丑

(1493年)

徐溥

徐溥、丘濬、刘健

弘治七年甲寅

(1494年)

徐溥

徐溥、丘濬、刘健

弘治八年乙卯

(1495年)

徐溥

徐溥、丘濬、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九年丙辰

(1496年)

徐溥

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年丁巳

(1497年)

徐溥

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一年戊午

(1498年)

徐溥 七月致仕

刘健 七月进

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二年己未

(1499年)

刘健

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三年庚申

(1500年)

刘健

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四年辛酉

(1501年)

刘健

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五年壬戌

(1502年)

刘健

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六年癸亥

(1503年)

刘健

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七年甲子

(1504年)

刘健

刘健、李东阳、谢迁

弘治十八年乙丑

(1505年)

刘健

刘健、李东阳、谢迁

五月,明孝宗驾崩,武宗即位。

正德年间

正德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刘瑾等宦官,并设立豹房,骄奢淫逸。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江彬等奸臣,后因落水染病身亡。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正德元年丙寅

(1506年)

刘健 十月致仕

李东阳 十月进

刘健、李东阳、谢迁、焦芳、王鏊

刘健、谢迁等遂谋划去除“八党”,后因计谋失虑,被刘瑾等人得利,最终弹劾未成功,刘健等人只能辞职。

正德二年丁卯

(1507年)

李东阳

李东阳、焦芳、王鏊、杨廷和

正德三年戊辰

(1508年)

李东阳

李东阳、焦芳、王鏊、杨廷和

正德四年己巳

(1509年)

李东阳

李东阳、焦芳、王鏊、杨廷和、刘宇

正德五年庚午

(1510年)

李东阳

李东阳、焦芳、杨廷和、曹元、梁储、刘忠

八月,陕西三边总督杨一清与太监张永计除刘瑾。

正德六年辛未

(1511年)

李东阳

李东阳、杨廷和、刘忠、梁储、费宏

正德七年壬申

(1512年)

李东阳 十二月致仕

杨廷和 同月进

李东阳、杨廷和、梁储、费宏

正德八年癸酉

(1513年)

杨廷和

杨廷和、梁储、费宏

正德九年甲戌

(1514年)

杨廷和

杨廷和、梁储、费宏、靳贵

正德十年乙亥

(1515年)

杨廷和 三月丁忧

梁储 三月进

杨廷和、梁储、靳贵、杨一清

正德十一年丙子

(1516年)

梁储

梁储、杨一清、靳贵、蒋冕

正德十二年丁丑

(1517年)

梁储

梁储、靳贵、蒋冕、毛纪、杨廷和

正德十三年戊寅

(1518年)

杨廷和

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

正德十四年己卯

(1519年)

杨廷和

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

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南赣巡抚王守仁平定。

正德十五年庚辰

(1520年)

杨廷和

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

正德十六年辛巳

(1521年)

杨廷和

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袁宗皋、费宏

四月,武宗驾崩,无子。内阁首辅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

嘉靖年间

嘉靖为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的年号。明武宗死时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明宪宗孙。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因大礼议事件,明世宗与内阁、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嘉靖元年壬午

(1522年)

杨廷和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

嘉靖二年癸未

(1523年)

杨廷和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

嘉靖三年甲申

(1524年)

杨廷和 二月致仕

蒋冕 五月致仕

毛纪 七月致仕

费宏 七月进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石珤、贾咏

大礼议事件导致杨廷和等明朝内阁重臣纷纷辞职,皇权得到扩张,而官吏因此风气日下。

嘉靖四年乙酉

(1525年)

费宏

费宏、石珤、贾咏、杨一清

嘉靖五年丙戌

(1526年)

费宏

费宏、杨一清、石珤、贾咏

嘉靖六年丁亥

(1527年)

费宏 二月致仕

杨一清

费宏、杨一清、石珤、贾咏、谢迁、翟銮、张璁

嘉靖七年戊子

(1528年)

杨一清

杨一清、谢迁、张璁、翟銮

嘉靖八年己丑

(1529年)

杨一清 九月致仕

张璁

杨一清、张璁、翟銮、桂萼

嘉靖九年庚寅

(1530年)

张璁

张璁、桂萼、翟銮

嘉靖十年辛卯

(1531年)

张孚敬 七月致仕

翟銮 十月降

张孚敬 十一月召复任

张孚敬、桂萼、翟銮、李时

嘉靖十一年壬辰

(1532年)

张孚敬 八月致仕

李时

张孚敬、李时、翟銮、方献夫

嘉靖十二年癸巳

(1533年)

李时 四月降

张孚敬 四月复

李时、方献夫、翟銮、张孚敬

嘉靖十三年甲午

(1534年)

张孚敬

张孚敬、方献夫、李时

嘉靖十四年乙未

(1535年)

张孚敬 四月致仕

李时

张孚敬、李时、费宏

嘉靖十五年丙申

(1536年)

李时

李时、夏言

嘉靖十六年丁酉

(1537年)

李时

李时、夏言

嘉靖十七年戊戌

(1538年)

李时 十二月卒

夏言

李时、夏言、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己亥

(1539年)

夏言

夏言、顾鼎臣

嘉靖十九年庚子

(1540年)

夏言

夏言、顾鼎臣、翟銮

嘉靖二十年辛丑

(1541年)

夏言

夏言、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

(1542年)

夏言 七月革职闲住

翟銮 八月进

夏言、翟銮、严嵩

严嵩诬陷夏言,致其罢官。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

(1543年)

翟銮

翟銮、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

(1544年)

翟銮 八月削籍

严嵩 八月进

翟銮、严嵩、许赞、张璧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

(1545年)

严嵩

严嵩、许赞、张璧、夏言[335]

明世宗觉察到严嵩贪婪放纵,重新启用夏言。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1546年)

夏言

夏言、严嵩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1547年)

夏言

夏言、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

(1548年)

夏言 正月致仕

夏言、严嵩

严嵩诬陷夏言,致其遭弃市。严嵩在位期间,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

(1549年)

严嵩

严嵩、张治、吕本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1550年)

严嵩

严嵩、张治、吕本

嘉靖三十年辛亥

(1551年)

严嵩

严嵩、吕本

锦衣卫经历沈炼弹劾严嵩十大罪,被廷杖、贬谪保安。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

(1552年)

严嵩

严嵩、吕本、徐阶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

(1553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五奸,被撤职逮捕,三年后被处死。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

(1554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1555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

(1556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

(1557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

(1558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给事中吴时来、主事张翀、董传策上疏弹劾严嵩,三人均遭廷杖,贬谪岭南。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

(1559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1560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

嘉靖四十年辛酉

(1561年)

严嵩

严嵩、徐阶、吕本、袁炜

明世宗居所万寿宫失火,严嵩请求移驾南宫,徐阶则主张迅速营建新宫。自此之后,严嵩开始失去明世宗信任。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

(1562年)

严嵩 五月罢

徐阶 五月进

严嵩、徐阶、袁炜

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严嵩被免职。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

(1563年)

徐阶

徐阶、袁炜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1564年)

徐阶

徐阶、袁炜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

徐阶

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371]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

(1566年)

徐阶

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

十二月,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

隆庆年间

隆庆为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穆宗在位,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北部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南方荡平倭寇。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隆庆元年丁卯

(1567年)

徐阶

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

高拱与徐阶因官员考察发生争执,随后高拱被罢。

隆庆二年戊辰

(1568年)

徐阶 七月致仕

李春芳 七月进

徐阶、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

隆庆三年己巳

(1569年)

李春芳

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高拱

隆庆四年庚午

(1570年)

李春芳

李春芳、高拱、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殷士儋

隆庆五年辛未

(1571年)

李春芳 五月致仕

高拱 五月进

李春芳、高拱、张居正、殷士儋

隆庆六年壬申

(1572年)

高拱 六月罢

张居正 六月进

高拱、张居正、高仪、吕调阳[399]

六月,明神宗即位。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挤走高拱,成为内阁首辅。

万历、泰昌年间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亦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早年登基,因孝定皇太后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会改革卓越,史称“万历中兴”。

万历十四年,因立储之事(国本之争)与内阁、六部官员对抗,从此三十年不再参与任何朝政事务,史为“万历怠政”。

而万历三大征及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内贫外患。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万历元年癸酉

(1573年)

张居正

张居正、吕调阳

万历二年甲戌

(1574年)

张居正

张居正、吕调阳

万历三年乙亥

(1575年)

张居正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

万历四年丙子

(1576年)

张居正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

万历五年丁丑

(1577年)

张居正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

张居正父亲逝世,按官制应守孝三年。张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提出夺情,一时间遭到多方面的剧烈攻击。张居正不守孝,杖罚领头反对的官员,强力压制反对意见,最终风波得以平息。

万历六年戌寅

(1578年)

张居正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

万历七年己卯

(1579年)

张居正

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

正月,张居正毁全国书院。

万历八年庚辰

(1580年)

张居正

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

万历九年辛巳

(1581年)

张居正

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

万历十年壬午

(1582年)

张居正 六月卒

张四维 六月进

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潘晟]、余有丁

六月,张居正逝世。

万历十一年癸未

(1583年)

张四维 四月丁忧

申时行 四月进

张四维、申时行、余有丁、许国

万历十二年甲申

(1584年)

申时行

申时行、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

万历十三年乙酉

(1585年)

申时行

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

万历十四年丙戌

(1586年)

申时行

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437]

万历十五年丁亥

(1587年)

申时行

申时行、许国、王锡爵

万历十六年戊子

(1588年)

申时行

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

万历十七年己丑

(1589年)

申时行

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

万历十八年庚寅

(1590年)

申时行

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辛卯

(1591年)

申时行 九月致仕

王家屏 九月进

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赵志皋、张位

万历二十年壬辰

(1592年)

王家屏 三月致仕

赵志皋 三月进

王家屏、赵志皋、张位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

(1593年)

赵志皋 正月降

王锡爵 正月进

王锡爵、赵志皋、张位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

(1594年)

王锡爵 五月致仕

赵志皋 五月进

王锡爵、赵志皋、张位、陈于陛、沈一贯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

(1595年)

赵志皋

赵志皋、张位、陈于陛、沈一贯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

(1596年)

赵志皋

赵志皋、张位、陈于陛、沈一贯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

(1597年)

赵志皋

赵志皋、张位、沈一贯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

(1598年)

赵志皋

赵志皋、张位、沈一贯

万历二十七年己亥

(1599年)

赵志皋

赵志皋、沈一贯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

(1600年)

赵志皋

赵志皋、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

(1601年)

赵志皋 九月卒

沈一贯 九月进

赵志皋、沈一贯、沈鲤、朱赓

万历三十年壬寅

(1602年)

沈一贯

沈一贯、沈鲤、朱赓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

(1603年)

沈一贯

沈一贯、沈鲤、朱赓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

(1604年)

沈一贯

沈一贯、沈鲤、朱赓

万历三十三年乙巳

(1605年)

沈一贯

沈一贯、沈鲤、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

(1606年)

沈一贯 七月致仕

朱赓 七月进

沈一贯、沈鲤、朱赓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

(1607年)

朱赓

朱赓、王锡爵、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

万历三十六年戊申

(1608年)

朱赓 十一月卒

叶向高

朱赓、李廷机、叶向高

本年,首辅朱赓病逝,次辅李廷机因受言官集团攻击称病不出。内阁仅有叶向高一人处理政务,史称“独相”。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

(1609年)

叶向高

李廷机、叶向高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

(1610年)

叶向高

李廷机、叶向高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

(1611年)

叶向高

李廷机、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壬子

(1612年)

叶向高

李廷机、叶向高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

(1613年)

叶向高

叶向高、方从哲、吴道南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

(1614年)

叶向高 八月致仕

方从哲 八月进

叶向高、方从哲、吴道南[501]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

(1615年)

方从哲

方从哲、吴道南

东宫发生“梃击案”。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

(1616年)

方从哲

方从哲、吴道南

本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

(1617年)

方从哲

方从哲、吴道南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

(1618年)

方从哲

方从哲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

(1619年)

方从哲

方从哲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

(泰昌元年)、(1620年)

方从哲 十二月致仕

刘一燝 十二月进

方从哲、史继偕、沈潅、何宗彦、刘一燝、韩爌、朱国祚、孙如游、叶向高

八月,明光宗即位。九月,因服用红丸驾崩,史称“红丸案”。随后又发生“移宫案”,明熹宗即位。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

天启年间

天启为明朝第十五个皇帝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为光宗之子,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朝廷官员多依附魏,是为阉党。天启年间,奸臣当道、朝纲混乱,阉党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遗诏传位五弟朱由检。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天启元年辛酉

(1621年)

刘一燝 十月降

叶向高 十月进

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沈潅、何宗彦、朱国祚、孙如游

天启二年壬戌

(1622年)

叶向高

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沈潅、何宗彦、朱国祚、孙承宗、朱国祚

魏忠贤疏劾刘一燝,使其退休。

天启三年癸亥

(1623年)

叶向高

叶向高、韩爌、史继偕、何宗彦、朱国祚、顾秉谦、朱国祯、朱延禧、魏广微、孙承宗

天启四年甲子

(1624年)

叶向高 七月致仕

韩爌 十一月致仕

朱国祯 十二月致仕

顾秉谦 十二月进

叶向高、韩爌、何宗彦、朱国祯、顾秉谦、朱延禧、魏广微、孙承宗

六月,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但是熹宗未采信。魏忠贤随后将杨涟等人迫害致死。

天启五年乙丑

(1625年)

顾秉谦

顾秉谦、朱延禧、魏广微、周如磐、黄立极、丁绍轼、冯铨、孙承宗

宦官魏忠贤全面清洗杀害东林党人,该年后内阁成员均改为阉党人

天启六年丙寅

(1626年)

顾秉谦 九月致仕

黄立极 九月进

顾秉谦、黄立极、丁绍轼、冯铨、施凤来、张瑞图、李国

九月,皇太极即后金汗位。

天启七年丁卯

(1627年)

黄立极 十一月致仕

施凤来

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钱龙锡、李标、刘鸿训

八月,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即位。崇祯皇帝上任后彻底清理官员中阉党,而建立东林党内阁。然而其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成员,朝令夕改,史称“崇祯五十相”。

崇祯年间

崇祯为明朝第十六个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在位年号,朱由检为明熹宗之弟。

明思宗在位时期,旰食宵衣,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继位后,即迅速铲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使得朝纲大肃。

然而,其用人迟疑,国家治理及官员选用朝令夕改,官员党争仍此消彼长。

明朝经万历、天启年间国力大损,恰逢当时各地民变势力强大,以及后金(清)的连年入侵,朱由检最终无力回天。

李自成攻入顺天府后,明思宗于紫禁城景山自尽,明朝灭亡。

时间

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

背景

崇祯元年戊辰

(1628年)

施凤来 三月致仕

李国 五月致仕

来宗道 六月致仕

周道登 十二月降

韩爌 十二月进

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李标、钱龙锡、刘鸿训、韩爌

崇祯二年己巳

(1629年)

韩爌

韩爌、周道登、李标、钱龙锡、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孙承宗

后金第一次入塞,进攻北京近郊。

崇祯三年庚午

(1630年)

韩爌 正月致仕

李标 三月致仕

成基命 九月致仕

周延儒 九月进

韩爌、李标、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

崇祯四年辛未

(1631年)

周延儒

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

崇祯五年壬申

(1632年)

周延儒

周延儒、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

崇祯六年癸酉

(1633年)

周延儒 六月罢

温体仁 六月进

周延儒、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钱士升、王应熊、何吾驺、何如宠

崇祯七年甲戌

(1634年)

温体仁

温体仁、吴宗达、王应熊、何吾驺、钱士升

七月,后金第二次入塞,进攻宣府、大同地区。

崇祯八年乙亥

(1635年)

温体仁

温体仁、吴宗达、王应熊、何吾驺、钱士升、文震孟、张至发

正月,高迎祥、李自成等攻陷凤阳,焚毁明皇陵。

崇祯九年丙子

(1636年)

温体仁

温体仁、钱士升、张至发、林焊、黄士俊、孔贞运、贺逢圣

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五月,清兵第三次入塞。

崇祯十年丁丑

(1637年)

温体仁 六月致仕

张至发 六月进

温体仁、张至发、黄士俊、贺逢圣、孔贞运、刘宇亮、傅冠、薛国观

崇祯十一年戊寅

(1638年)

张至发 四月罢

孔贞运 六月罢

刘宇亮 六月进

张至发、黄士俊、贺逢圣、孔贞运、刘宇亮、傅冠、薛国观、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

八月,清兵第四次入关。

崇祯十二年己卯

(1639年)

刘宇亮 二月罢

薛国观 二月进

刘宇亮、薛国观、程国祥、杨嗣昌、蔡国用、范复粹、姚明恭、张四知、魏炤乘

崇祯十三年庚辰

(1640年)

薛国观 六月致仕

范复粹 六月进

薛国观、薛国观、范复粹、姚明恭、张四知、魏炤乘、谢陞、陈演、杨嗣昌

崇祯十四年辛巳

(1641年)

范复粹 五月罢

张四知 五月代,九月降

周延儒 九月进

范复粹、张四知、魏炤乘、谢陞、陈演、周延儒、贺逢圣、张至发、杨嗣昌

正月,李自成攻占洛阳,杀福王朱常洵。九月,李自成在项城击败陕西总督傅宗龙。

崇祯十五年壬午

(1642年)

周延儒

周延儒、贺逢圣、张四知、魏炤乘、谢陞、陈演、蒋德璟、黄景昉、吴甡、王应熊

三月,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塞。

崇祯十六年癸未

(1643年)

周延儒 五月罢

陈演 五月进

周延儒、陈演、蒋德璟、黄景昉、吴甡、魏藻德、李建泰、方岳贡

二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五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九月,李自成在郏县大败孙传庭。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攻占陕西全省。

崇祯十七年甲申

(1644年)

陈演 二月免

蒋德璟 三月免

魏藻德 三月进,三月卒

李建泰

三月进,五月免

陈演、蒋德璟、魏藻德、李建泰、方岳贡、范景文、丘瑜

该年正月,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三月李自成陷北京,明思宗于景山自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21102184006be9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