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发展:
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得他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置四辅官以协赞政务.不久,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未再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又仿效宋朝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不过,当时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自操威柄.
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成祖时,内阁之称谓、体制、职责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无独立之办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内阁,故权力仍不大.到后来,杨士奇、杨荣、胡广等先后入阁,实权与地位皆有所提升.终明之世,内阁制度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仁、宣时期内阁权势显著提升.仁宗即位,阁臣由五品提升为三品,大学士杨士奇等与吏部尚书蹇义同有密封奏事权.而杨士奇等为三孤(从一品)升尚书,形成虽居内阁,官以尚书为尊.此时期内阁制度的另一演变,乃条旨制度之出现.条旨又称票拟,即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之处理意见,用小条贴于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由是阁臣取得处理国家大事之实权,利用详审奏章加以票拟之机会压制六部,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阁权日重.
土木之变后,景帝即位,内阁制亦起变化.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诰敕房、制敕房,两房均设中书舍人任书办.英宗复辟后,内阁制得进一步发展,乃首辅制度之出现.内阁大学士多至六、七人,少则三、四人,多以入阁先后、资历及君主之意愿,选定一人为首辅首揆,即内阁首领,一切大事及票拟,均由首辅主决,《廿二史札记‧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谓: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至此,内阁制度逐渐完备,首辅成实际上之宰相.
第二阶段是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年间,乃内阁制之全盛时期.
英宗时又发展出影响内阁权力之司礼监.时内阁所拟之批答需交宫中司礼太监批红,即由司礼监之秉笔太监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由于正统以后,君主宠信宦官,以致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阁臣不得不仰俯宦官鼻息,内阁权力一度衰落.
内阁制之演变由宪、孝以至世、穆,力权日见提升.阁臣每以宰辅自居,世宗嘉靖初年,杨延和以迎立有功,又得君主重用,使阁权渐重.其后,夏言、严嵩、相继为首辅,俨如宰相.至穆宗徐阶、高拱主持内阁,独断专行,形成世宗、穆宗间阁权的高峰期.神宗年幼即位,张居正出任首辅十六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大事皆由其主理,内阁制至此已发展至巅峰.
神宗以后内阁权力日渐衰退.居正死后两年,即祸发身后;盖神宗亲政不免追修受制的前怨,而张居正一手提升之阁权,亦因而大变.
神宗亲政后对张居正的报复,令继位之阁臣懔于专制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加上各部大臣与言官俱求摆脱内阁制缚,致后来之阁臣不敢揽权自恣,只能外采舆论,内迎君主旨意,内阁权力难复旧观.此外,万历中叶,神宗荒废政事,长居深宫,不与阁臣接触.其时内阁或比附结党,或受制阉宦,或沦为宦官鹰犬.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政,内阁作用更荡然无存.思宗刚愎自用,国家又内外交困,内阁己不能发挥作用.
特点:
1、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3、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综观有明一代,内阁对宦官之干政,虽亦起过一点制衡作用,如成化年间,由于阁臣一再坚持,汪直主持的西厂一度被撤.但总的来说,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内阁为司礼监扼制,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二、天启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①
天启是我国明代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年—1627年)。
柴恪(1560年—1621年),字子舒,号慎庵,明,潜江人。他从小聪颖过人,十岁能识文断句,有神童之美称。他十一岁时成为孤儿,靠外公抚养并供其读书。1579年,他回湖广参加乡试而中举。中举后又是十年寒窗苦读,终于1589年如愿以偿高中进士。
②
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时间是1621---1627年。天启年间,皇帝昏庸,爱好木工,宦官魏忠贤独揽大权,把持朝纲,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形成“阉党”。朝内正直大臣结成一股势力,形成“东林党”,和魏忠贤的阉党势力进行斗争。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明末农民战争。
③
明朝
天启(1621年-1627年)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的年号。
在《明史》中这样记载,朱由校酷爱木工,被评为历代皇帝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皇帝,其心灵手巧,在木器的制作方面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但凡朱由校制作之物,外表精美,往往有出人意料的作用。
朱由校是不折不扣的工匠大家,这对于一个古人来说,能有一技之长,已然是安身立命的本事。但这限于普通人家,对于皇帝来说,这却是“奇技淫巧”,被视为不务正业。
朱由校上位的时候,接手的就是一手烂摊子。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早朝,让国家处于停滞阶段。刚上位的朱由校,让东林党人主管内阁,都察院和六部。
此时的东林党如日中天,被称之为“众正盈朝”。前期政局清明,一众奸臣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袁崇焕等将领被任用,颇有大治之世的迹象。此时后金趁势作乱,原本被赖以重用的东林党人此时却出现了大问题—战争失败了。
在《明史》中记载,这是朱由校公开表示对东林党的不满。在魏忠贤没上位之前,东林党一家独大,平日里是争争吵吵,争权夺利,这一点在万历年间也是常事,万历帝采取的是消极不面对,而朱由校采用的则是“以夷制夷”的办法—利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
朱由校被评为昏君,但是其军事才能断然是不容轻视的。不管是万历帝,还是朱由校,在面对后金的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意见—可防,可放。
在边防方面,朱由校十分感兴趣。通常皇帝只是听边防将军汇报近况,朱由校却会亲自派人去边防查验。这点在皇帝中也是不多见的,这起吗证明了朱由校对边防的重视。
④
天启为明代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年 - 1627年)。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明光宗在位仅2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
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
少文化,好木技,被称之为木匠皇帝。
明神宗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
16岁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
后因意外落水成病,天启七年(162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明思宗。
庙号明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明十三陵之明德陵。
三、明朝内阁制的特点是什么?明代内阁的设立实质说明了什么?
1、特点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5、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由于阁臣的任用、权力大小、去留,均没有明确规定,又由于首辅与次辅间权力悬殊,在天启以前一直无明确的职责分工。
2、明代内阁的设立实质说明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四、明朝三大官僚?
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名臣,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内阁首辅。
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
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
徐阶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为嘉靖帝所信任。
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
嘉靖四十一年,得知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
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
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明穆宗时致仕归家。
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万历十一年(1583年),徐阶病卒,享年80岁,赠太师,谥号文贞。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他年满八旬,神宗遣使存问。诏书到了申府大门,申时行咽气。神宗诏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定”。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男,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为内阁首辅。此时由于新任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张居正得到其母李太后的信赖,开始独掌一切军政大事。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查出其藏有大量金银珠宝,说明张居正言行不一,贪污严重。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明朝政府为了借助张居正的敛财办法,为其恢复名誉。
官僚有很多,绝顶高手的有几个:
第一是徐阶,隐忍二十年斗死了严嵩,提拔学生张居正,打压高拱,皇帝捏着玩,什么都安排完了才告老还乡,功成身退。
第二个是申时行,张居正的助手,混官场的高手,活稀泥的大师,第三个是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但是只能是排第三的官僚,因为他活着位极人臣,皇帝几乎是傀儡,但死后被抄家清算,要不是申时行估计要绝后了要。因此列为第三。
明朝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巩固皇权,将宰相制度废除,内阁作为皇帝咨政机构,权力逐渐增大,逐渐成为明朝行政中枢,经过层层选拔和政治斗争成长起来的内阁大学士,其能力毋庸置疑,作为文官中的翘楚,现在我们来谈谈明朝历代的三大阁臣。
第三名,杨廷和(1459-1529)
杨廷和的名气并打不大,甚至不如明朝下西洋郑和以及被杨延和扳倒的刘谨,但他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一生共辅佐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杨延和为官清正,武宗朱厚照荒诞无德,杨延和辅佐期间屡屡进言未果,实行新政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武宗在世时,安化王以讨伐刘谨的名义发动叛乱,杨延和平定安化王造反,并以此契机除掉了刘谨,武宗去世后,宦官谷大用等想趁机弄权,杨延和拿出《皇祖明训》提出兄终弟及,拥立世宗嘉靖皇帝,并以皇太后的名义,除掉手握重兵的江彬,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世宗从安陆至北京即位期间,杨延和代理国政37天,废除了正德皇帝在位时的一些法律,加强边防军队建设,减少苛捐杂税,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兴作用。
杨家一门三进士,其子杨慎更是高中状元,当时世人认为杨慎中状元是正常的事,不中才是不正常,杨慎的才学可见一斑,杨延和在教育和为官上都是成功的,只是后来因大礼议事件支持张得罪世宗皇帝,辞官回乡。
第二名,徐阶徐阶(1503-1583)
徐阶嘉靖二年探花及第,也就是高考全国第二名进入政坛,其对手也是大明朝百年难遇的权臣严嵩,徐阶卧薪尝胆,用了二十年时间的隐忍才扳倒了严嵩,这几乎占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大半,他靠着自己的政治智慧孤身一人推翻了满朝皆严党的严嵩,在这场大明王朝最顶尖的政治斗争中,徐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内阁首辅。
当上了首辅之后,他推行众人合议,邀请内阁次辅袁炜一起办公,共同为皇帝票拟谕旨。励精图治,整治边情民政,清理盐税,减轻百姓负担,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人才,他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他主持抗击蒙古并且取得胜利,把很多地方蕃王的土地退还给百姓,被世人称为“名相”。
嘉靖帝朱厚熜死后,徐阶起草遗诏,用“遗诏”名义发布的其自己和张居正的政见。
“遗诏”强调了已故皇帝对痴迷道教的错误有所反省,为那些因批评皇帝而遭到惩处的官员恢复名誉和官职,将大礼议中因反对嘉靖帝而获罪的大臣全部平反,虽然徐阶晚年不保,万亩良田被抄家郁郁而终,但不可否认,他任职首辅期间的各项举措,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明王朝中兴的基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
 第一名,张居正(1525- 1582)
张居正除了是政治家,还是一名改革家,其在任内阁首辅期间,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总括赋、役,君可以用银子缴纳。
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考成法作为专门考核官员的法律,防止官员做事散漫,甚至不作为,保证了官员的执政能力。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还表现在一举扭转财政危机,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不愧为明朝首辅第一人。
明朝的三大官吏有严嵩,张居正,王守仁
五、魏忠贤时期宰相是谁?
顾秉谦
顾秉谦明末时期的宰相顾秉谦是明末时期的宰相,是万历二十三的进士,担任庶吉士,后担任礼部右侍郎,天启年间晋升为礼部尚书,依附魏忠贤,后担任内阁大学士,在天启五年担任内阁首辅大臣,跟随魏忠贤陷害忠良,崇祯继位后,遭到弹劾,削职为民,后被列入阉党传。
顾秉谦,他是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
随着阉党的一家独大,魏忠贤在朝中已经到了无所畏惧的地步。时任内阁首辅顾秉谦不仅完全仰其鼻息,更将大明内阁转变成了“魏氏内阁”,扮演着阉党急先锋的角色。
即便如此,顾秉谦还是遭到了魏忠贤的抛弃。一方面,顾秉谦实在是太老了,已经七十多岁的打手能有多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魏忠贤找到了比他更强的接班人和替代者,这个人就是冯铨。
六、1626年宰相?
顾秉谦,字益庵,明末昆山(今属江苏)人。1624年-1626年 任内阁首辅,是明朝天启末年的一任宰相,但是也是历史上一个遭人鄙视和唾骂的宰相。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编修,累官礼部右侍郎。天启元年晋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
第二年魏忠贤掌权,他率先趋附,史称为人“庸尘无耻”,“曲奉忠贤,若奴役然”。
天启三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五年正月晋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改建极殿。九月晋少师。叶向高、韩爌罢免后,他继任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