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司马光砸缸 语文,「语文素养拓展」解读《司马光砸缸》,勇敢是最稀缺的

文史哲

大语文之大不仅在广,更在其深,广包括文史哲多个方面,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养料,具体涵盖诗词、小古文、历史、哲学等;其深是深入我们的生活,语文就是我们的身边生活之学。在这里,我们一起向古人问道,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去发现语文的丰富多彩,以趣味化的形式,让孩子爱上大语文,享受学习的乐趣。

不知道各位家长周末除了带娃会怎样打发时间,小半爸偶尔会看看谈话类的综艺节目,最近在看许知远《十三邀》中采访罗翔的视频。

其中罗翔对于勇敢的描述真是深得我心啊。

▲ 图源 网络▲ 图源 网络

“在我的词汇中,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因为我自己不够勇敢。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

在小半的生活中,当他遇到不敢做的事情时,我可能会跟他说勇敢点。可是到底什么是勇敢,我从未跟他详细说过。

今天小半爸分享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勇敢的话题,或许各位家长能够有一些收获。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主人公——司马光。

01

人物介绍:一代司马,立德立功立言皆可立

▲ 图源 网络

① 童年砸缸,书中自有勇气的力量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一个公务员家庭,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博闻强识。七岁的时候听到有人讲《左氏春秋》,很喜欢,回家之后就能给家里人讲出个大概,讲完之后,家里人对他一阵夸,从此更加喜欢读书了,到了“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可能是读书久了,就会显得早慧,在别人遇事惊吓时,读书之人反而会遇事不慌。所以才有了司马光7岁那年的砸缸事件,在其他小朋友离开的时候,能够淡定地砸缸救人,这件事从老家山西传到了京城、洛阳,甚至被人画下来当成学习榜样。

砸缸事件让他从小声名在外,加上聪慧好学,司马光20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

② 步入职场,一代打工人的楷模

如果把读书人入朝为官当成一场打工升职记,那么司马光的职场生涯堪称是标准的升职教科书。

我们要知道古人做官,除了才华更看重品行。

品行孝顺贤德

司马光考上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奉礼郎,就是在中央掌管朝会和祭祀相关的礼仪。但是因为他爹在杭州,为了照顾父亲,主动申请下放到苏州做判官;等到父母去世之后,守丧多年,丧期满了之后,才任国子直讲。

后来枢密院副使庞籍又推荐他做了馆阁校勘。

因为庞籍对他有知遇之恩,等到庞籍去世后,司马光更是将他的妻子当做母亲一样奉养,把他的儿子当做自己的亲兄弟,所以当时很多人都称赞他是一个贤德之人。

哪怕是在洛阳隐居时,每次都会看望他八十岁的哥哥司马旦,像父亲一样对待他,像婴儿一样保护他。

按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到老,讲话从不乱言,我没有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的,从没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

为官正直敢言

当初苏轼的弟弟苏辙参加殿试时,因为说话比较直,说了一些朝廷做的不好地方,其中一个考官胡宿认为苏辙这番言论是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

但是司马光却是力保苏辙,虽然这个人说话直接,却有一颗爱君忧国之心。可以说正是因为司马光的力保,后来苏辙才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还有一次仁宗生病了,而皇帝的继承人还没有定。在古代,如果皇帝要是一命呜呼了,而太子又没有确定,极容易会引起朝廷动荡,所以大臣们都希望仁宗能够确定太子,但是因为害怕都不敢说。

▲ 图源 网络

就在这个时候,司马光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直面仁宗:“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皇帝能够赶紧立皇子。

开始仁宗听信小人的谗言,犹犹豫豫,后来司马光继续上书,又和朝中大臣韩琦商量,持续进谏,最终仁宗才立了英宗做皇子。

业务能力也强

我们知道北宋可以说是四面楚歌,与辽国、西夏和金国都发生过矛盾,所以边界非常不好治理。当初北宋与西夏的边界,北宋的官吏经常惹是生非,导致西夏进犯边界。

后来司马光建议主政边界的官员,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动不动刀剑相加,对于舞刀弄枪挑起战争的官吏以罪论处,边界才算得到暂时的安宁。

皇帝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可能会看许多的史书。司马光担心历代史籍浩繁,皇帝不能全部阅览,于是写了《通志》八卷呈献英宗。

等到神宗继位后,又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给此书写了《序》,让司马光每天进读。

司马光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上疏论修心的要旨有三条:叫仁义,叫明智,叫武略;治国的要旨有三条:叫善于用人,叫有功必赏,叫有罪必罚。

③ 以民为本,坚决反对变法

神宗继位后,王安石执政,面对朝廷的积贫积弱,进行新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 图源 网络

颁布新法之后,司马光据理力争,认为百姓日子过得不好,是因为懒惰造成的,因为懒所以穷,因为穷才会向他人借款。现在官府出钱借贷给百姓而敛取利息,就会让富人做担保,贫穷的人还不了钱就会流落四方。

坚信祖宗的制度是不能随便改变,后来看到老百姓因为变法破产,甚至自断手臂,就更加坚定地反对变法了。

但是神宗对王安石的期待很大,希望他的变法能够使朝廷变得强大,司马光说什么也没用,只能请求离职。

离职之后也没有闲着,在洛阳花了十五年编撰《资治通鉴》,书写成后,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那个时候老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都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

▲ 图源 网络

神宗去世之后,哲宗继位,太皇太后临政,司马光赴朝临丧,同时开始主持朝政,废掉青苗、免役、将官之法。

因为工作过于操劳,68岁离开人世。

我们看司马光的一生,加上史书对他的评价,说他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礼仪。

可以说司马光是一个很成功的职场精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项他几乎都做到了,难怪后人将他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

02

古文讲解:砸缸不仅是智慧,更是勇气

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篇小古文的意思很好理解。

说的是一群小孩在庭院中游戏玩耍,一个小孩登上瓮缸,失足落水被水淹没,大伙都逃弃而去,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瓮缸,缸水迸发流出,落水小孩因此得救。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明代的时候“司马光砸缸”就被编入一些启蒙读物,作为“机智勇敢”的榜样教育少年儿童,只是具体文献版本不可考证。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教材版本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有一篇文章《司马温公》: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与群儿戏庭前。有一儿,误坠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温公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后来还有这个版本:

原文:

草地上,捉迷藏。

墙边有只大水缸,一儿爬到缸边上;

扑通一声响,跌在水中央。

缸既高,水又深,没法可救落水人。

不要慌张不要忙,拿块石头敲水缸。

缸破水流儿不死,急智都称司马光。

所以说《司马光砸缸》很早就拿来当做教材学习了,我分析是因为司马缸砸缸这篇小古文传递出***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智慧与勇敢。

先说智慧。在其他小朋友看见有人掉进缸里之后,第一反应是吓坏了,但是司马光没有,而是找到了一个石头击缸救人。读到这里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会如此聪慧,如果我们没有读过《宋史》就会有很多的疑问。

之前在介绍司马光的人生背景时,我们知道司马光从小是一个喜欢读《左氏春秋》的人,后来还特别爱读书,更多的是历史类。所以也就明白了小小年纪如此聪慧的原因,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在司马光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再说勇敢。光有智慧是不够的,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是其中真正能够成就大事的却很少。在司马光救人的时候,他心里会不会也估量着,缸砸破之后要不要赔偿。

一个是利益的得失,一个是生命的拯救,这个时候其实是最能考验人心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勇敢。

03

读文总结: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开始读这篇小古文时,我个人感触并不深,直到看了《宋史》,才明白其中传达的精神观念。

孩子聪慧,读史书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法。

勇敢,是读书之后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度的理解,明白什么事情对他来说是重要之后的行为判断。

当然,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勇于砸缸,不仅是因为他在书中吸收到了做事的智慧,更是因为家庭中的教育让他明白,人命比缸重要,即使缸破了父母也不会责怪他,甚至会表扬他。

所以勇敢的本质是孩子对生活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来自于家长的言传身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31218110007706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