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春秋晋国历史故事,三分晋国典故?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从此分成三个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一直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但晋国由于公族实力从晋献公时期就收到压制,导致晋国的六卿专权,在公元前403年终于完成了三家分晋,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一个年轻人有着年轻人固有的自以为是,只身一人出外闯荡,结果不但负载累累还得了大病,无奈回到家乡,家中兄弟姐妹不但凑钱为他治疗重病还帮他先承当了债务利息,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他深受感动。

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时,遇到了一个叫做介子推的人,介子推对他非常忠诚。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并成为晋文公,但他并没有忘记介子推的恩情。他想要封赏介子推,但介子推却拒绝了,并带着他的母亲隐居到了山林中。

晋文公派人寻找介子推,但都没有找到。后来,有人建议说,如果放火烧山,介子推就会带着母亲跑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并没有跑出来,而是和母亲抱在一起被烧死在山中了。

晋文公得知后非常悲痛,他下令将介子推母子埋葬在山下的河旁,并规定在这一天禁止用火烤食。后来,人们在这一天都会用冷食来纪念介子推母子。这个故事也就成为了“血浓于水”这个成语的来源,寓意着亲情、友情、忠诚等情感的珍贵和重要性。

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亲戚间的血缘关系比其他关系更密切。

成语来源:

《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汉文帝的母亲窦太后,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已经去世的丈夫吕后变成了牛头,吃下了自己的牛。

窦太后惊恐万状,将梦境告诉了文帝。

文帝听后,马上将牛宰掉,下令全国禁止宰牛。

后来,文帝问窦太后,牛头为什么变成了吕后的形象。

窦太后回答说:“且帝(吕后)就我是曾祖母,就我是祖母,无人与我为敌。

现在我犯了法,受牵连而受死,制成这样,正好报了罪。

”文帝听了之后,十分感动,自此遵守了法律规定,不得违反。

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故事。

晋国首任国君是唐叔虞,武王姬发之子,母亲是王后邑姜。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与晋文公重耳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即晋文公)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有次楚成王问他,将来晋楚发生战争,他会怎么做,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在争霸中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避楚军锋芒。

楚军主帅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结果楚军大败,城濮之战为晋国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和《竭泽而渔》),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晋军约八万人,楚军约十一万人。

),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

成语故事《冒天下之大不韪》楚国吞并息国的故事。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晋国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故事。

成语故事《一国三公》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写骊姬乱晋的故事。

成语故事《行将就木》晋文公在国外流亡的故事。

成语故事《贪天之功》晋文公即位后,按功行赏功臣的故事。

成语故事《相敬如宾》晋文公重用贤臣郤缺的故事。

楚材晋用(拼音:chǔ cái jìn yò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该成语的意思是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

成语出处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熟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才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木曰:“夫独无族姻乎?”对曰:“虽有,而用楚材实多。(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楚材晋用”。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31010085413caa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