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出自哪里?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出自中国民间。
1、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2、刘伯温是一个传奇,因其料事如神,而被后人或借题发挥、或凭空杜撰出了许多“奇闻轶事”。
3、很多人喜欢将助刘备三分定天下的诸葛亮、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与灭元扶明的刘伯温相提并论,其中尤以诸葛亮与刘伯温的故事最为有趣。
4、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刘伯温传说?
①
、大部分民间传说都认为刘伯温是一个神秘的谋略家和千古奇人。
2、传说中的刘伯温是中国明朝末年著名将领,才智卓越,曾经成功地完成很多难以想象的任务,如平定黄巢之乱、克服吕震之患、投奔朝廷从而改变了天下的格局等等。
3、刘伯温的传说故事非常丰富,如《义侠传》、《刘伯温挂帅》等,这些故事在历史上对于塑造刘伯温的形象、继承他的精神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关于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私人生活的故事,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和探索。
②
元末明初,刘伯温隐居于青田的山中。由于他能言善谋,许多村民都向他请教棘手的问题。
一天,一位村民慌张地跑来,脸上露出胆怯:“先生,我姓孟,住在李家庄,以卖菜为生。今天来了几个恶霸,他们要我每天交保护费,否则就收拾我,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沉思了一下,说:“待他们再来时,你挥刀向他们冲去,保证他们再也不敢来骚扰。”
不一会儿,又有一位村民怒气冲冲地走来,眼神中难掩气愤:“先生,我姓王,住在王家庄。我卖肉都十几年了,今天却有恶霸找我收保护费。我当时就想教训他们,但被我老婆拦住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想一想,说:“待他们再来时,你请他们好好吃一顿。记住,吃饭时多叫上族人。”
村民走后,一旁的书童不解地问:“同样的问题,先生为什么却给出两种不同的办法呢?”刘伯温笑着说:“孟姓是小姓,第一个人身单力薄,就算交了保护费也难免不再被欺负,只有反击才能根绝后患。而王姓是大姓,在吃饭时展示了家族的实力,恶霸们才不敢轻举妄动。”
情况果真如刘伯温所料,十几天后,两位村民都高兴地前来道谢。
对于处世的智慧,刘伯温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弱者不可示弱,要立之以刚强;强者不可逞强,要辅之以圆通。
③
传说一:刘伯温预言靖难之役。
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们自然知道朱元璋驾崩以后大明发生了哪些事。皇孙朱允炆登基,因削藩与皇叔朱棣谈崩,南京被朱棣的“清君侧”之师攻陷,建文帝不知所踪。
老百姓普遍认为,在这档子事发生以前,刘伯温就已预想到这桩惊变了。
某日,刘伯温启奏朱元璋,想要翻修南京城墙。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前段时间不是刚从沈万三那里刮了百万两银子修城墙吗,为何还要再修一遍?”
刘伯温称:“这城墙不够牢固,还得加固。”这句话让朱元璋更是一头雾水,想来修城墙时朱元璋隔三差五便要前往工程现场进行督造,一旦发现有某段城墙不合格则将该段所有民夫全部填城角。受到生命压迫的劳役,虽然,没把城墙修得像钢铁一般结实,但也差不了许多了。
朱元璋让刘伯温解释为何他一再让自己巩固城防,刘伯温说了句高深莫测的话:“臣觉得,现在的城墙防守严密,坚不可摧。不过,如果有燕子飞来,这城墙还是防不住的。”
说罢,刘伯温又作诗一首: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朱元璋不知道刘伯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当他喝多了说胡话,没有往心里去。直到刘伯温病故朱元璋驾崩,靖难之役爆发以后,人们这才意识到刘伯温话里有话。
原来“燕子”指的正是远在燕京的燕王朱棣,而“一院江山永乐平”中又含有朱棣建国后的年号“永乐”。看样子老刘早已洞悉到
传说二:刘伯温的《烧饼歌》。
朱元璋建国之初,还没有对手下的功臣痛下杀手。可能老朱自己还没端起当帝王的架子,还时常与身边的老哥们开玩笑。
某天,刘伯温觐见朱元璋,朱元璋正在吃午饭。老朱听闻太监奏报,便用碗盖住了咬过一口的芝麻烧饼。
刘伯温来的不是时候,朱元璋倒也没在意,仍与他逗闷子道:“听说你小子挺神的,猜猜朕这碗里扣的是什么?”
刘伯温闭着眼睛掐算一番后,说道:“回陛下,此物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这碗里扣的是饼。”
洪武皇帝拍案叫绝,连称刘伯温神人也。刘伯温的回答可谓十分精彩,“日”、“月”组合在一起正是大明王朝,而“金龙”说的正是天子朱元璋。
这件事过后没多久,朱元璋便咂摸出不对劲来。刘伯温这家伙莫不是有预言未来的能力?自己刚取得天下不久,龙椅能不能坐得稳?将来朱家子孙继承正统,大明江山会不会万世兴盛?
想到此处,朱元璋再次召见刘伯温,询问他江山社稷的前景和自己的万年之期。
这个问题让刘伯温十分尴尬,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总不能说陛下将在洪武三十一年驾鹤西归,皇孙朱允炆登基后没多久便被篡夺了皇位吧?
为了搪塞朱元璋,刘伯温回了句模棱两可的话:“国家兴亡天注定,有德之人才能坐稳江山。”
如果把当事人换成李世民和魏征,估计李世民会就此作罢。可时代已变迁,千百年来大臣们总是在拿“有德之人”说事儿,朱元璋可不吃这一套,他硬是要刘伯温发挥神通,再掐算一番。
刘伯温见无法应付,便只能跪在地上磕头道:“陛下,臣深知此事兹事体大,若不说则有欺君之嫌,说了又恐泄露天机。希望陛下先免了臣的大不敬之罪,臣便将那国运掐算。”
朱元璋听罢,立马让人从前些天刚铸的几十枚免死金牌中抽一张给刘伯温,让他放心大胆地说。于是,刘伯温便咏唱了一段令人费解的歌诀,是为《烧饼歌》。
在世人眼中看来,这《烧饼歌》着实有点扯淡。
刘伯温夸夸其谈,说这首歌诀里预言了未来八百年将要发生的历史事件。毕竟人们对“未来”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所以没人当回事。
直到几百年后,土木之变、英宗复辟、闯王举兵、崇祯自缢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均在《烧饼歌》里找到了出处,人们这才意识到刘伯温之高深。
或是担心得罪了权贵使后人招致报复,或是担心明言天机遭受惩罚,刘伯温的歌诀中使用了大量隐晦的代称。
例如:谈到宦官之祸时,刘伯温的“八千女鬼”指代的正是“魏”。这个“魏”姓之人,自是祸乱朝纲的魏忠贤。而“平安镇守好桂花”里的“桂”,指的便是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传说三:开棺见尸者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封建史上的惯例,越是草根出身的皇帝越要奉行这一王道,刘邦如是,朱元璋亦如是。
那些陪着朱元璋吃糠咽菜、打下万里河山的老骨头,在大明建国以后均成为朝中的顶梁柱,位列公侯。以朱元璋的个人立场来讲,他未必想杀掉这些老哥们。毕竟,庙堂中的自己高处不胜寒,清冷而寂寞,与这些老朋友的友谊弥足珍贵。
然而,若不将他们“处理”掉,将来怎么让子孙顺理成章地继位呢?这些老将大多没读过几天书,奉行武力至上,他们会服从朱元璋,却未必会服从朱允炆。
有这样的心态作祟,老朱终于下定杀心,打算在朝中进行几场大洗牌。
就在这几轮洗牌的过程中,向来嫉恶如仇直言敢谏的刘伯温成了池鱼。因为刘伯温曾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再加上他平日里说话刚直不受朱元璋待见,所以老朱决定拿他来开刀。
当时胡惟庸案还没爆发,胡惟庸尚属老朱身边的红人,所以老胡理所应当地被朱元璋当成了杀人之刀,由他来导演刘伯温的死亡。
此时的刘伯温,已被朱元璋架空。胡惟庸听说他最近几日身体不适,便带着一名医登门造访,给刘伯温开了几剂良药。
谁知刘伯温服下这些药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日恶化。
朱元璋假惺惺地派人去探望刘基,听说他已卧床不起后便“恩准”他回乡养老。不多时,刘伯温便病死于家中。家人按照刘伯温的遗愿,将其薄葬,棺中仅有一本书陪葬。
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他想要斩草除根,于是便奏疏圣上道:“刘伯温这家伙是个精通风水的奇才,他死之前一定会给自己谋一个风水宝地。想来刘伯温挑的,必是有帝王之气的宝穴。”
胡惟庸之意已不言自明,他说刘伯温这小子想自己做皇帝,想说服朱元璋将其开棺掘坟,并将刘氏后人满门抄斩。
此时的朱元璋已噤若寒蝉,最忌讳听到谋权篡位一类的言论。
朱元璋立即出巡,率亲兵杀到刘伯温的老家,将刘伯温的坟头移平。
不过,士兵将刘伯温的棺木打开时,众人都惊呆了。
朱元璋上前一看,棺材里的刘伯温手捧着一本书,且已将书翻到一页上。
朱元璋仔细瞧了瞧,这不就是前些年刊印的《大明律》吗!
刘伯温翻的这页正是有关盗墓的条目,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
”朱元璋一张老脸被羞得通红,他赶忙命人将刘伯温的棺木封好。
随后,朱元璋亲自为刘伯温选了一处吉壤,将其以国礼厚葬。
为什么死去的刘伯温会让朱元璋老脸通红,还改变了主意呢?
原来,这部《大明律》是刘伯温亲自修订的,每一个条目都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可以说,这《大明律》就是明朝的立国之本。朱元璋命人开棺毁尸,本就已触犯了刑律。按照《大明律》中开棺者不论是否盗走随葬品一律处死的条目,换做其他人理应被处以极刑。
朱元璋毕竟是一国之君,法不加身,但此举足可让朱元璋尊严扫地。以至于,此事传出之后,人们都说刘伯温真乃神人也,连身后事都能掐算得明明白白。
三、神机妙算刘伯温剧情解析?
该剧主要讲述了明朝洪武年间的刘伯温严惩贪腐、智斗奸臣的故事。《神机妙算刘伯温》的题材在社会环境中,借古喻今,在不少对故事细节的处理中,对于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有如明鉴。
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的御史中丞刘伯温不畏强权,不徇私情,甘心冒死为民请命,身为刘伯温的义子,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从一个更加贴地气镜头来衬托刘伯温的大义。
四、徐达刘伯温出自哪部小说?
出自《明朝的那些事》。
徐达功劳更大些,徐达是大元帅,李善长虽有谋略,但朱元璋本身也很有谋略,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都只起到襄助作用,朱本人比刘邦、刘备等开国之君素质更高,所以难以以萧何、张良与刘邦的关系,以及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比附朱元璋与其文臣的关系,但徐达的位置无人替代,灭元最大的战役徐达都有份,其他人难望其项背。
徐达刘伯温出自小说《大明英烈传》。
五、刘伯温诸葛亮的故事?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后世传说刘伯温挖诸葛亮墓,写了五个大字:只有伯温到。
诸葛亮:刘备军师,也是蜀军北伐关键人物,代表性事件有:"三顾茅庐"与刘备看天下事,著作【隆中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刘伯温:为朱元璋奠定王朝历下汗马功劳。
一直以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一统之后,有一次,他路过孔明庙,驻足观望一阵后,命随从进庙歇脚。
面对孔明神位,他不禁喃喃自语:孔明先生一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穷其一生也只能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够帮助主公一取天下。
看来,还是我刘伯温比你厉害!
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一副豪迈的对联“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言外之意,自然是觉得自己比诸葛先师更加厉害了。
接着,他又命手下把庙翻找了一遍,因为他想知道诸葛亮还可能留下什么,在搜索一番一无所获心中十分茫然的时候,他又令手下取下挂在上方的孔明的牌匾,惊奇的发现牌匾后面居然还写有一行字“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
什么意思?刘伯温先是一怔,然后又迅速恢复平静心情,心想,你这只不过是唬弄人罢了,你只不过是为了预防有人来翻牌匾给个提醒而已,反正你又不知道是何人来翻你的牌匾。
这个样子谁都会留个预测啊。
此时,刘伯温更是提起兴致,他让手下找到诸葛亮的坟,想打开看看里面会不会还有啥,当他的手下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个碑,刘伯温凑上去看了下,当即惊出一身冷汗,碑文写道“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
当即,刘伯温羞愧难言,赶紧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诚意地向诸葛先师磕首一千,以示忏悔。
礼毕,他身重如山,膝软如泥,不管怎么使劲却都站不起来。
正在难堪之际,他猛然发现原来在圆头碑文的下边还刻有一行小字,书曰“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
”。
刘伯温顿感孔明先生就在面前,不禁头皮发麻,发根直竖,连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的再三叩拜,方才站起身来。
此时的他已是满头大汗,衣服也已全湿透了。
当然,刘伯温也自觉抹去了之前写在孔明庙里“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那行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故事来自民间野史相传,并不能作为真正的历史参考依据,如有引述不当,或纰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刘伯温灭元扶明,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了大名鼎鼎的军师。一天,他坐轿来到岐山县,见路边立了块石碑,碑上刻着“诸葛亮三分天下”几个大字。
他心想,我一统天下都没有立碑,诸葛亮三分天下立什么碑,就叫随从把碑挖倒。碑被挖倒后,下面露出一块小石碑,小碑正面刻着“统一天下刘伯温”几个字。
刘伯温这才转怒为喜,心想,诸葛亮还算聪明,知道我能一统天下。他一高兴,没有多想就起轿走了。走着走着,不觉走了十里。他想,诸葛亮比我聪明,能算出一千年后的事,真是料事如神,不能把那碑挖倒。
于是他又返回去,重新立好被挖倒的石碑。在重新立碑时,奇怪的事出现了,那小碑的背面显出一排字来,他仔细一看,刻着:“刘伯温真有才,不该后退十里来;刘伯温真有能,不知身后还有人。”
刘伯温大吃一惊:诸葛亮知道他身后有我刘伯温,可我确实不知道以后还有谁是能人。他自愧不如诸葛亮,从此就解甲归田了。
④
刘伯温和诸葛亮“交集”的故事,一直为民间所流传。说其不服气诸葛亮比他强,于是,挖了诸葛先生的坟。
刘伯温,善谋略,会看风水,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被时人称赞他是“诸葛亮再生”。其本人却认为,自己并不逊色于诸葛亮,常常话里话外流露出自己的学问、德行、智慧及谋略,所以,他认为自己和诸葛亮应是旗鼓相当的。
甚至,他还说道:诸葛亮生前就料到谁会前来祭奠并镌文于碑,之后都被一一应验,我倒要去瞧一瞧,果真如此的话,我就给他磕1000个响头。
于是,他就去诸葛亮墓地拜祭了。
先看见一巨碑,上有五个篆体大字“吾到无人到”。他施礼后,又看了一眼,不禁大笑。因为,他没有找到碑上的“预言”,认为,这就是一个“谬错”。于是,将这碑给砸成了三截。
然后,他又继续向后走了不到二十步,又见一圆头巨碑,挡于路中,布满了苔痕,依稀可见字迹。除去灰尘污垢后,仔细辨认字迹,刘伯温心中大惊。原来,碑上的五个楷体大字,是诸葛亮亲手所书的“只有伯温到”。
对此,他羞愧万分,双膝跪地,磕响头1000。礼毕后,却是无论如何用力也无法起身。这时,他突然发现碑的下面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他照做后,方才站起。此番经历,让他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是,又特意去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俯首拜师。见桌上一碗凉水,床下一双朝靴。颇为好奇,将水饮尽,又穿上靴子,心中有点得意。哪知,他出门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有两行诸葛亮亲书的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他一见,知道坏事了。
刘伯温能掐会算,知道这是诸葛亮在提醒他。在路上,他问轿夫:沙丘镇离这有多远?听了轿夫的回答后,他让轿夫兜了一个大弯,绕过此镇。在回京都的驿道上,要横穿一条干涸的漏沙河床。这时,就见两群顽童,一东一西,各占领一个沙丘,彼此玩耍对打。
东边的沙丘,是八卦阵式图,西边的沙丘,是长蛇阵图。这群顽童你来我往,有攻有守,口中还不停喊着:“东沙丘胜啦,西沙丘败啦”。他一听,心神大乱。心想,诸葛亮居然能算到自己的今日,这都是我自己的狂妄,而招来的祸事。
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悔过”,以警示后人。搁笔后,气绝身亡。
除此之外,在我家乡也有这样一种传说: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登位后,有一次下去巡查,途中路过诸葛亮墓前,看到碑文上写道:天下第一军师。当时心中很不服,心想:你自称天下第一军师却不能保刘备一统天下,而我却让朱元璋当了皇上,你我到底谁是天下第一军师?
随即,刘伯温命令属下将其拆毁。不料,刚挖去墓碑便露出了一个很大的暗室,暗室中有一口很大的油缸,缸中的灯芯还是亮的,只是油已经快干了。缸边有一行醒目的题字:老刘老刘快快添油。刘伯温大惊:赶紧吩咐属下添油并将墓重新修好,后事可想而知。
有人可能要问:暗室为何灯不灭?呵!那得看是谁修的!
其实,这只是野史上的一个小故事,自然当不得真。刘伯温根本就没有挖过诸葛亮的坟,根据史典,刘伯温生病,朱元璋让宰相胡惟庸探视,并赐药,刘伯温服药后,没几日就“病故”了。所以说,他的死,和“毒药”有关。
他死后,家人也遭到了“迫害”,被抄家,被流放,刘氏一门所剩无几。很多自称是其后人,大多都是冒充的。不过,也有史料说,他的九世孙刘瑜在嘉靖十年被袭封为伯爵。其实,这则故事神话了诸葛先生,却是“贬低”了刘伯温。
真正历史上的刘伯温,他不仅仅是人们熟悉的军事家,还是个文学家。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消灭先后顺序上,他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给出了正确的建议,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且,他的儒学思想对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有直接影响。
由于,他精通天文,再加上,他在助朱元璋建立明朝中,一直扮演着“智囊”的角色,故,后被民间拿来和神机妙算的诸葛军师相比。但是,他为何会如此被“黑化”呢?其实,故事是说了:人不可自大狂妄,否则下场会很难看。
但是,为何会将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放在一起对比,这一点颇耐人寻味。诸葛先生在民间的地位很高,是因为《三国演义》,但是,书是后人所撰。而刘伯温在民间的“名气”,却是身前就有,如果,没有刻意宣传,民间哪知道他的“谋略”?
野史的故事,虽是让人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却是以“教育”的题材,来刻意“抹黑”一个人,这也并非鲜例。刘伯温和诸葛亮无仇,倒是有人和他“有仇”。回顾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很多答案应是呼之欲出的。
看故事,就是消遣,若是当了真,那就没什么意思了,要不然,诸葛先生也就真的会掐算到你何时读了他的故事了。当然,看历史史籍,更要求我们要戴上“思辨”的眼镜,毕竟,时间的长河中,噪音总是此起彼伏。
那么,刘伯温跟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
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武庙十哲有没有军事地位?武庙十哲数次变更,诸葛亮是少数几个没有争议不曾变动的人,就这一条,足以证明他军事上的地位!说白了,笔者觉得刘伯温撑死就一个谋士,自己不带兵也不领政,何德何能与武侯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