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后汉书杨震列传阅读答案,国学经典之《后汉书》导读第一百二十九讲:列传·杨震列传下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

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

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历史#

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

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聘出为豫、荆、徐、兗四州刺史,迁任城相。

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

故吏捐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

以廉洁称。

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迁侍中、尚书。

帝时微行,私过幸河南尹梁胤府舍。

是日,大风拔树,昼昏,秉因上疏谏曰:臣闻瑞由德至,灾应事生。

传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是以孔子迅雷风烈必有变动。

《诗》云:“敬天之威,不敢驱驰。

”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跸而行,静室而止,自非郊庙之事,则銮旗不驾。

故《诗》称“自郊肆宫”,《易》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

诸侯如臣之家,《春秋》尚列其诫,况以先王法服而私出B231游!降乱尊卑,等威无序,侍卫守空宫,绂玺委女妾,设有非常之变,任章之谋,上负先帝,下悔靡及。

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又以薄学,充在讲劝,特蒙哀识,见照日月,恩重命轻,义使士死,敢惮摧折,略陈其愚。

帝不纳。

秉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

太尉黄琼惜其去朝廷,上秉劝讲帷幄,不宜外迁,留拜光禄大夫。

是时,大将军梁冀用权,并称病。

六年,冀诛后,乃拜太仆,廷太常。

延熹三年,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

其年冬,复征拜河南尹。

先是中常侍单超弟匡为济阴太守,以臧罪为刺史第五种所劾,窘急,乃赂客任方刺兗州从事卫羽。

事已见《种传》。

及捕得方,囚系洛阳,匡虑秉当穷竟其事,密令方等得突狱亡走。

尚书召秉诘责,秉对曰:“《春秋》不诛黎比而鲁多盗,方等无状,衅由单匡。

刺执法之吏,害奉公之臣,复令逃窜,宽纵罪身,元恶大憝,终为国害。

乞槛车征匡考核其事,则奸慝踪绪,必可立得。

”而秉竟作左校,以久旱赦出。

会日食,太山太守皇甫规等讼秉忠正,不宜久抑不用。

有诏公车征秉及处士韦著,二人各称疾不至。

有司并效秉、著大不敬,请下属正其罪。

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议奏:“秉儒学侍讲,常在谦虚;著隐居行义,以退让为节。

俱征不至,诚违侧席之望,然逶迤退食,足抑苟进之风。

夫明王之世,必有下召之臣,圣朝弘养,宜用优游之礼。

可告在所属,喻以朝庭恩意。

如遂不至,详议其罚。

”于是重征,乃到,拜太常。

五年冬,代刘矩为太尉。

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

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内外吏职,多非其人,自顷所征,皆特拜不试,致盗窃纵恣,怨讼纷错。

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可遵用旧章,退贪残,塞灾谤。

请下司隶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门五营校尉、北军中候,各实核所部,应当斥罢,自以状言,三府廉察有遗漏,续上。

”帝从之。

于是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諠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秉上言三署见郎七百余人,帑臧空虚,浮食者众,而不良守相,欲因国为池,浇濯衅秽。

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

自此终桓帝世,计吏无复留拜者。

七年前,南巡园陵,特召秉从。

南阳太守张彪与帝微时有旧恩,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

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

秉复上疏谏曰:“臣闻先王建国,顺天制官。

太微积星,名为郎位,入奉宿卫,出牧百姓。

皋陶诫虞,在于官人。

顷者道路拜除,恩加竖隶,爵以货成,化由此败,所以俗夫巷议,白驹远逝,穆穆清朝,远近莫观。

宜割不忍之恩,以断求欲之路。

”于是诏除乃止。

时,中常侍侯览弟参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

明年,秉劾奏参,槛车征诣廷尉。

参惶恐,道自杀。

秉因奏览及中常侍具瑗曰:臣案国旧典,宦竖之官,本在给使省摩,司昏守夜,而今猥受过宠,执政操权。

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肆其凶忿。

居法王公,富拟国家,饮食极肴膳,仆妾盈纨素,虽季氏专鲁,穰侯擅秦,何以尚兹!案中常侍侯览弟参,贪残元恶,自取祸灭,览顾知衅重,必有自疑之意,臣愚以为不宜复见亲近。

昔懿公刑邴歜之父,夺阎职之妻,而使二人参乘,卒有竹中之难,《春秋》书之,以为至戒。

盖郑詹来而国乱,四佞放而众服。

以此观之,容可近乎?览宜急屏斥,投畀豺虎。

若斯之人,非恩所宥,请免官送归本郡。

书奏,尚书召对秉掾属曰:“公府外职,而奏劾近官,经典汉制有故事乎?”秉使对曰:“《春秋》赵鞅以晋阳之甲,逐君侧之恶。

传曰:‘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邓通懈慢,申屠嘉召通诘责,文帝从而请之。

汉世故事,三公之职无所不统。

”尚书不能诘。

帝不得已,竟免览官,而削瑗国公。

每朝廷有得失,辄尽忠规谏,多见纳用。

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

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八年薨,时年七十四,赐茔陪陵。

子赐。

【译】杨秉(92年-165年6月18日 ),字叔节。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东汉中期名臣,太尉杨震之子。

杨秉从小便传习其父杨震的学业,兼通《京氏易》(即《京房易》),通晓许多经书传注,常常隐居教授门生。

四十多岁时,才接受司空府的征辟,被任命为侍御史,多次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刺史,后调任任城国相。

杨秉自从任刺史、二千石以来,计算自己任职的日数接受俸禄,多出的俸禄不入私囊。

杨秉的故吏曾经拿着百万的钱送给他,但他闭门不接受。

为官以廉洁著称。

本初元年(146年),汉桓帝刘志即位,杨秉因明晓《尚书》被征召入宫为桓帝讲学,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后升任侍中、尚书。

元嘉元年(151年)四月初三,桓帝秘密出行,前往河南尹梁胤的府邸。

当天,突刮大风,拔起树木,白昼一片昏暗。

杨秉上书说认为君王不应私自外出游玩,如果发生变故,出现任章一类的谋反事件,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桓帝不能采纳。

杨秉称病请求辞职,被调任右扶风。

太尉黄琼对于杨秉离开朝廷感到惋惜,上疏认为杨秉于宫室劝学讲读,不应调到地方任职,于是被留在朝廷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当时,大将军梁冀掌权,杨秉称病。

延熹二年(159年),在杨秉称病六年后,梁冀被桓帝联合宦官诛杀,杨秉于是被任命为太仆,又调任太常。

同年,白马县令李云因直言劝谏桓帝而获罪,杨秉为李云争辩但没有成功,因而被免官归田。

同年十二月,又被征召为河南尹。

之前,宦官单超哥哥的儿子单匡任济阴郡太守,仗势贪污放纵。

兖州刺史第五种派从事卫羽调查审问,查出赃款五六千万钱。

第五种立即上奏告发单匡,并弹劾单超。

单匡困迫,于是贿赂刺客任方行刺卫羽。

卫羽发觉奸谋,将任方逮捕囚禁在洛阳狱。

单匡害怕杨秉穷追此事的来龙去脉,便密令任方等人越狱逃跑。

尚书因而召见杨秉责备质问他,杨秉回答说:"任方等人为非作歹,实由单匡主使,请用囚车把单匡押解到京师,当面考问这件事,他们作奸犯科的行踪影迹定会立刻清楚。

"但杨秉竟被判罪,送到左校去罚作苦役 ,后因久旱不雨而被赦免。

此时恰好发生日食,泰山太守皇甫规等人为杨秉辩冤,称他忠诚正直,不该长期压制不用。

后来桓帝下诏用公车征召杨秉与处士韦著,二人均称病不至。

有关部门弹劾二人对朝廷大不敬,要求下发公文让二人所属的郡治他们的罪。

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讨论后上奏认为应该再征召二人,如果还不到,再讨论如何处罚。

朝廷于是再次征召杨秉,他才到朝廷,被任命为太常。

延熹五年(162年)冬,杨秉接替刘矩任太尉。

当时,宦官势力正盛,保任他人及自己的子弟为官,遍布天下,这些人竞相贪赃枉法,朝廷内外一片嗟叹怨怒。

杨秉与司空周景共同请求惩治奸猾贪污之人,桓帝听从,杨秉于是开列上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渲等牧守以下五十多人,他们或被处死,或被免职,天下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汉桓帝在位时期,郡国的上计吏大多被留在京师被任命为郎官,杨秉上疏认为三署如今有郞七百多人,国家开支巨大、库藏空虚,而游手好闲的人很多,而且行为不端的郡守国相,想用国作为池塘,浇洗自己的罪责秽行。

认为应该杜绝不循正道的拜任,以阻塞觊觎权力的苗头。

至此到桓帝时代结束,计吏不再留京拜任为郎。

延熹七年(164年)十月,桓帝南巡祖陵,特诏命杨秉随从。

南阳太守张彪在桓帝即位前与其有旧恩,以桓帝的车马将到为由,借机增收租调,很多装入自己的私囊。

杨秉听说此事,便下文书责备荆州刺史,要求他把详情另行上报公府。

等到桓帝抵达南阳时,他身边的宦官亲信都营私谋取奸利,桓帝不断下诏,任命了很多人为郎。

杨秉又上疏劝谏说:"太微宫五帝座后,积聚着二十五星,名叫郎位。

入则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出则在地方官府任职,牧守百姓。

陛下应该割舍不忍拒绝的恩惠,断绝左右谋取奸利的道路。

"桓帝这才不再颁布任命为郎的诏书。

当时,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任益州刺史,残暴贪婪,赃款累计多达一亿。

杨秉对他进行弹劾,朝廷用囚车把侯参押解回京,侯参在途中自杀。

京兆尹袁逢从长安的客馆里查获侯参的车辆三百多辆,装载的金银珍宝不计其数 。

因此,杨秉又上书弹劾侯览及中常侍具瑗等人,请求将他们免除官职,送回本郡。

奏章呈上后,尚书召来杨秉的属吏,责问说:"朝廷设立官职,各有各的职责范围。

三公对外管理政务,御史对内监察官吏。

而今,三公超越的职责范围,弹劾宫内的宦官,无论是经书典籍,还是汉朝制度,有什么根据?请公开作具体答复。

"杨秉派的属吏回答:"《春秋左传》上说:'为君王排奸去恶,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邓通懈怠轻慢,申屠嘉召邓通进行责问,汉文帝因而为邓通说情。

汉朝的传统制度是,三公的职责,没有一件事情不可以过问。

"尚书无法反驳。

桓帝迫不得已,终于将侯览免职,并削减了具瑗的封邑。

延熹八年(165年)五月丙戌日 (6月18日),杨秉逝世,享年七十四岁,桓帝在皇陵附近特赐墓地来陪陵安葬。

蔡邕作有《太尉杨秉碑》。

赐字伯献。

少传家学,笃志博闻。

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

后辟大将军梁冀府,非其好也。

出除陈仓令,因病不行。

公车征不至,连辞三公之命。

后以司空高第,再迁侍中、越骑校尉。

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

迁少府、光禄勋。

熹平元年,青虵见御坐,帝以问赐,赐上封事曰:臣闻和气致祥,乖气致灾,休征则五福应,咎征则六极至。

夫善不妄来,灾不空发。

王者心有所惟,意有所想,虽未形颜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阴阳为其变度。

以此而观,天之与人,岂不符哉?《尚书》曰:“天齐乎人,假我一日。

”是其明征也。

夫皇极不建,则有蛇龙之孽。

《诗》云:“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故《春秋》两蛇斗于郑门,昭公殆以女败;康王一朝晏起,《关雎》见几而作。

夫女谒行则谗夫昌,谗夫昌则苞苴通,故殷汤以之自戒,终济亢旱之灾。

惟陛下思乾刚之道,别内外之宜,崇帝乙之制,受元吉之祉,抑皇甫之权,割艳妻之爱,则蛇变可消,祯祥立应。

殷戊、宋景,其事甚明。

二年,代唐珍为司空,以灾异免。

复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

五年,代袁隗为司徒。

是时朝廷爵授,多不以次,而帝好微行,游幸外苑。

赐复上疏曰:臣闻天生蒸民,不能自理,故立君长使司牧之,是以唐、虞兢兢业业,周文日昊不暇,明慎庶官,俊乂在职,三载考绩,以观厥成。

而今所序用无佗德,有形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北山》之诗,所为训作。

又闻数微行出幸苑囿,观鹰犬之势,极B231游之荒,政事日堕,大化陵迟。

陛下不顾二祖之勤止,追慕五宗之美踪,而欲以望太平,是由曲表而欲直景,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宜绝慢傲之戏,念官人之重,割用板之恩,慎贯鱼之次,无令丑女有四殆之叹,遐迩有愤怨之声。

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谨自手书密上。

后坐辟党人免。

复拜光禄大夫。

光和元年,有虹蜺昼降于嘉德殿前,帝恶之,引赐及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崇德署,使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以祥异祸福所在。

赐仰天而叹,谓节等曰:“吾每读《张禹传》,未尝不愤恚叹息,既不能竭忠尽情,极言其要,而反留意少子,乞还女婿。

朱游欲得尚方斩马剑以理之,固其宜也。

吾以微薄之学,充先师之末,累世见宠,无以报国。

猥当大问,死而后已。

”乃书对曰:臣闻之经传,或得神以昌,或得神以亡。

国家休明,则鉴其德;邪辟昏乱,则视其祸。

今殿前之气,应为虹蜺,皆妖邪所生,不正之象,诗人所谓D742蝀者也。

于《中孚经》曰:“蜺之比,无德以色亲。

”方今内多嬖幸,外任小臣,上下并怨,喧哗盈路,是以灾异屡见,前后丁宁。

今复投蜺,可谓孰矣。

案《春秋谶》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

”加四百之期,亦复垂及。

昔虹贯牛山,管仲谏桓公无近妃宫。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

”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如B079兜、共工更相荐说,旬月之间,并各拔擢,乐松处常伯,任芝居纳言。

郄俭、梁鹄俱以便辟之性,佞辨之心,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令搢绅之徒委伏田亩,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

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不念《板》、《荡》之作,虺蜴之诫。

殆哉之危,莫过于今。

幸赖皇天垂象谴告。

《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人见怪则修身。

”惟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内亲张仲,外任山甫,断绝尺一,抑止B231游,留思庶政,无敢怠遑。

冀上天还威,众变可弭。

老臣过受师傅之任,数蒙宠异之恩,岂敢爱惜垂没之年,而不尽其忄娄々之心哉!书奏,甚忤曹节等。

蔡邕坐直对抵罪,徙朔方。

赐以师傅之恩,故得免咎。

其冬,行辟雍礼,引赐为三老。

复拜少府、光禄勋,代刘郃为司徒。

帝欲造毕圭灵琨苑,赐复上疏谏曰:窃闻使者并出,规度城南人田,欲以为苑。

昔先王造囿,裁足以修三驱之礼,薪莱刍牧,皆悉往焉。

先帝之制,左开鸿池,右作上林,不奢不约,以合礼中。

今猥规郊城之地,以为苑囿,坏沃衍,废田园,驱居人,畜禽兽,殆非所谓‘若保赤子’之义。

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顺四节也,宜惟夏禹卑宫,太宗露台之意,以尉下民之劳。

书奏,帝欲止,以问侍中任芝、中常侍乐松。

松等曰:“昔文王之囿百里,人以为小;齐宣五里,人以为大。

今与百姓共之,无害于政也。

”帝悦,遂令筑苑。

四年,赐以病罢。

居无何,拜太常,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帻绶,玉壶革带,金错钩佩。

五年冬,复拜太尉。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赐被召会议诣省B22B,切谏忤旨,因以寇贼免。

先是,黄巾帅张角等执左道,称大贤,以诳E771百姓,天下繦负归之。

赐时在司徒,召掾刘陶告曰:“张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

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何如?”陶对曰:“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庙胜之术也。

”赐遂上书言之。

会去位,事留中。

后帝徙南宫。

阅录故事,得赐所上张角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下诏封赐临晋侯,邑千五百户。

初,赐与太尉刘宽、司空张济并入侍讲,自以不宜独受封赏,上书愿分户邑于宽、济。

帝嘉叹,复封宽及济子,拜赐尚书令。

数日出为廷尉,赐自以代非法家,言曰:“三后成功,惟殷于民,皋陶不与焉,盖吝之也。

”遂固辞,以特进就第。

二年九月,复代张温为司空。

其月薨。

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赠东园梓器EB78服,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

策曰:“故司空临晋侯赐,华岳所挺,九德纯备,三叶宰相,辅国以忠。

朕昔初载,授道帷幄,遂阶成勋,以陟大猷。

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庶官之务,劳亦勤止。

七在卿校,殊位特进, 五登衮职, 弭难B06C宁。

虽受茅土,未答厥勋,哲人其萎,将谁谘度!朕甚惧焉。

礼设殊等。

物有服章。

今使左中郎将郭仪持节追位特进,赠司空骠骑将军印绶。

”及葬,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又敕骠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送至旧茔。

公卿已下会葬。

谥文烈侯。

及小祥,又会焉。

子彪嗣。

【译】杨赐(?-185年11月4日 ),字伯献(一作伯钦、子献)。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东汉时期名臣,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

杨赐出身"弘农杨氏",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

后为大将军梁冀所征辟,又出任陈仓令,因病未就职,连辞三公礼命。

后以高第迁侍中、越骑校尉。

建宁元年(168年),于华光殿侍讲,教授汉灵帝刘宏。

历任少府、光禄勋、司空,因灾异被罢免。

建宁三年(169年),拜光禄大夫,又升为司徒,因直言劝谏被免。

光和元年(178年),因屡现灾异,与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陈述时事。

后为国三老,转任少府、光禄勋、太常等职。

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

黄巾起义爆发后,杨赐因与灵帝争辩而被罢免。

灵帝移居南宫时,得到杨赐在事前关于防范起义的上书,于感悟之下封其为临晋侯。

又拜尚书令、廷尉,杨赐推辞,以特进回府。

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

获赠骠骑将军,谥号"文烈" 。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因而有许多门生,拥有很高的名望。

杨赐少年时便传承家学,研习儒术,常常隐居教授门生子弟,州郡屡次礼命都不接受。

据《后汉书·桓荣传》记载,杨赐亦曾师从太尉桓焉。

后来,才受大将军梁冀的征辟,但杨赐并不以此为荣,反而不大愿意。

出任为陈仓令,因为疾病没有赴任。

朝廷派公车特征也不到,又屡次推辞三公的礼命。

后来才以司空所举高第,迁为侍中、越骑校尉。

建宁元年(168年),当时年幼的汉灵帝应当学习儒术,于是下诏给太傅胡广及三公,要求他们选精通《欧阳尚书》、《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三公因此举荐杨赐,于是以杨赐及刘宽、张济于华光殿中侍讲,以教授灵帝。

后迁任少府、光禄勋。

建宁二年(169年),当时青蛇出现在御座,灵帝询问杨赐缘由,杨赐于是封书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内官。

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出任司空。

同年七月,杨赐被罢免,改任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光禄大夫原秩为二千石,此为加秩,是给杨赐的特殊礼遇)。

熹平四年(175年),杨赐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上奏,指出经学典籍传习久远,讹谬的情况日趋严重,请求正订《六经》的文字。

灵帝同意他们的建议,遂命蔡邕等进行校勘,并将校正过的经籍刻于石碑,立在太学之外,作为经籍正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熹平五年(176年),代袁隗为司徒,当时朝廷授人爵位,没有次序,而灵帝非常喜爱游玩。

杨赐因此上书劝谏,言辞恳切。

后来因为征辟党人而被罢免,又拜光禄大夫。

光和元年(178年),嘉德殿在白天出现明暗两道彩虹,灵帝厌恶这种天象,引见杨赐及议郎蔡邕等人入金商门崇德署商议此事,使中常侍曹节、王甫主持问询。

杨赐仰天而叹,答道:"我每次读到张禹传,没有一次不感到愤怒叹息的,张禹既不能竭力尽忠,畅言治国之道,反而留心自己的幼子,乞求让他女婿由远地调回近任。

朱游想得到尚方斩马剑来处治他,确实有理由。

我凭借浅薄学识,受任先帝之末,世代受宠,无以报国。

学浅而以要事相问,想要死而后已。

"杨赐于是上疏极言陈说时事,弹劾受宠的乐松等人逢迎帝意,不务正业,并请求斥退妄臣。

奏疏上呈后,被曹节偷看,不和其意。

事后,蔡邕因直言而被流放朔方,杨赐因帝师身份,得以免咎。

同年冬,灵帝前往太学行礼,以杨赐为三老。

后再迁少府、光禄勋。

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因司徒刘郃于十月为宦官诬陷下狱死,因此以杨赐再次出任司徒。

灵帝想造毕圭灵琨苑,杨赐又上书劝谏。

但因侍中任芝、中常侍乐松认为可造,于是灵帝下诏建苑。

光和三年(180年)九月,杨赐因病被罢免。

不久,拜太常,并赐御府衣一套。

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接替许戫任太尉。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杨赐受诏入宫与群臣议论此事。

但他因恳言谏灵帝而违逆灵帝,灵帝于是以发生起义为借口将其罢免。

在张角未起义前,利用旁门左道来扇动诱惑百姓,天下人纷纷扶老携幼前往归附。

杨赐时任司徒,与掾属刘陶商议道:"张角等人逢大赦也不思悔悟,反而变本加厉,如今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讨伐,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骚乱,加速祸患形成。

应该严令刺史及二千石(泛指郡太守、国相、都尉等),简选流民,派人将其送回原籍,借机削弱其党羽,然后诛其首领,可不费力平定,你看如何?"刘陶答道:"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杨赐于是上书陈说此计,恰好他被罢免,此疏便被留在宫中。

灵帝移居南宫时,看到了此疏,感悟之下,下诏封杨赐临晋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当初,杨赐与刘宽、张济一道为灵帝讲学,他认为不应自己一人受封,于是上书请求分出食邑给刘宽、张济,灵帝于是封二人及其子爵位。

不久后,杨赐又担任尚书令,数日后出任廷尉,杨赐以自己并非世代法家出身,于是坚决推辞。

灵帝命其以特进身份回府。

中平二年(185年)九月,杨赐接替张温,再次出任司空。

同年十月,杨赐去世。

灵帝身穿丧服,三天不上朝,赠东园棺椁、衣物,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

并下诏哀悼,命左中郎将郭仪为使持节,追赠杨赐骠骑将军司空印绶。

等到安葬时,灵帝命侍御史持节送葬,兰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骑士轻车介士,前后都奏响鼓吹,又下令骠骑将军下属及司空仪仗队伍送葬至墓地。

公卿以下都参加了葬礼。

赐谥号文烈。

以其子杨彪袭爵。

次年的小祥祭,公卿又参加了。

蔡邕撰有一篇《太尉杨赐碑》,存于《蔡中郎集》及《全后汉文》。

彪字文先,少传家学。

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皆不应。

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

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

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

征还为侍中、五官中郎将,迁颍川、南阳太守,复拜侍中,三迁永乐少府、太仆、卫尉。

中平六年,代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

明年,关东兵起,董卓惧,欲迁都以违其难。

乃大会公卿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洛阳,于今亦十世矣。

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百官无敢言者。

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五迁,殷民胥怨。

昔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荡,民庶涂炭,百不一在。

光武受命,更都洛邑。

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

《石包室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

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

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

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卓不答。

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

”卓意小解。

爽私谓彪曰:“诸君坚争不止,祸必有归,故吾不为也。

”议罢,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琬、彪等,诣阙谢,即拜光禄大夫。

十余日,迁大鸿胪。

从入关,转少府、太常,以病免。

复为京兆尹、光禄勋,再迁光禄大夫。

三年秋,代淳于嘉为司空,以地震免。

复拜太常。

兴平元年,代朱F651为太尉,录尚书事。

及李C765、郭B023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语在《董卓传》。

及车驾还洛阳,复守尚书令。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

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

彪以疾罢。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

《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

”操曰:“此国家之意。

”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

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

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

后子脩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操为之改容。

【译】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

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

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

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

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

汉献帝时,遍历三公之职。

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杨彪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

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

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

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黄初六年(225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其著作现仅存《答曹公书》一篇。

杨彪出身于著名的弘农杨氏,曾祖父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并且都以忠直而闻名。

还是世代研习《欧阳尚书》的家族。

和汝南袁氏同为当时的名门大族。

最初被举为孝廉,州里推举其为茂才,公府征辟,都不应命。

在熹平年间,杨彪因博学多闻而被公车征为议郎,任内与马日磾、蔡邕、卢植、韩说等共同续写《东观汉记》。

后来迁任侍中,转为京兆尹。

光和二年(179年),杨彪得到了黄门令王甫之前唆使宾客勒索敲诈郡国的财物共计七千余万的证据,并把此事告知司隶校尉阳球。

阳球早就对王甫恨之入骨,于是迅速把此事上奏灵帝,并逮捕诛杀了王甫及其党羽。

大家都因此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后被征为侍中,相继任五官中郎将、颍川太守、南阳太守、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等职。

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去世,杨彪世袭父亲临晋侯的爵位。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职接替董卓为司空。

同年十二月,接替黄琬任司徒。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起兵,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杨彪与太尉黄琬据理力争,因而被罢免。

不久,与黄琬一同被拜为光禄大夫(一说二人得知伍琼、周毖被杀后很害怕,到董卓那里谢罪。

董卓也因杀死伍琼、周毖而感到后悔,于是上表推举二人任光禄大夫 )。

十多天后,迁任大鸿胪。

随从献帝入函谷关,转任少府、太常,因病罢免。

后又任京兆尹、光禄勋,再迁任光禄大夫。

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接替淳于嘉任司空、录尚书事,后因地震免。

又被拜为太常。

兴平元年(194年)七月,代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

兴平二年(195年)三月,李傕遣其侄李暹率兵数千包围皇宫,想要劫持献帝前往李傕大营。

杨彪对李暹说:"自古帝王没有在人臣家里的,诸位做事,怎能如此!"李暹说:"将军已经决定了。

"于是杨彪随献帝出行。

不久,献帝派杨彪及诸位公卿前往郭汜营劝和,不料郭汜将杨彪和司空张喜、大司农朱儁、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等人扣留为人质。

郭汜又大会公卿,议论责备李傕。

杨彪说道:"群臣共斗,其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以公卿为人质,这可以吗!"郭汜恼怒,想要动手杀之。

杨彪说:"你尚且不侍奉陛下,我怎么能独自求生呢!"经中郎将杨密力劝,郭汜才没有加害他。

同年,献帝移驾东迁,杨彪尽节卫主,到了最危难的时候,几乎遇害。

献帝回到洛阳后,以杨彪代理尚书令。

建安元年(196年),杨彪随献帝定都许县。

当时百官举行大宴,兖州刺史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惧怕之下离开宴会。

不久,杨彪便被罢免。

当时袁术在淮南称僭号,曹操因此诬陷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献帝,将其下狱。

将作大匠孔融听说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就匆匆面见曹操,为杨彪辩解,曹操仍然强辩道:"这是陛下的意思。

"孔融则回答:"如果让成王杀邵公,周公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弼汉朝,举荐正直之士,斥退邪妄之人,致使四方和乐。

如今却要杀害无辜之人,那么海内旁观侧听之人,谁也不会再肃敬待您了!我孔融还是鲁国一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来朝。

" 而负责拷问的许县令满宠也对曹操说道:"拷问杨彪没有找到罪证。

如果要处决他,要找到证据才能执行。

此人有名于海内,若找不到证据而把他处决,会大失民心,请主公想清楚。

"曹操无奈之下只得释出杨彪。

杨彪到许县后,保存了不少《东观汉记》的注记。

建安四年(198年),杨彪被再拜为太常;建安十年(205年),被罢免。

次年,杨彪的爵位被剥夺。

杨彪见汉室将衰,于是诈称脚抽筋退居不出。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想要让杨彪出任太尉,先让使者告诉杨彪。

杨彪说:"我杨彪担任过汉朝的三公,遭到乱世而不能对国家有所补益,现在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再去新朝任职。

"因而坚决推辞。

黄初二年(221年)十月,曹丕拜杨彪为光禄大夫。

在初一的朝会时,位次三公,待以宾客之礼。

又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 。

数年后,有鹈鹕聚集于灵芝池中,下诏公卿举荐有独特行为、操守的君子。

司空王朗举荐杨彪,曹丕因此置官吏士兵来护卫杨彪。

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

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

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

脩之几决,多有此类。

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

”既而果然。

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

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修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及魏文帝受禅,欲以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

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

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

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年八十四,黄初六年卒于家。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

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

遂累叶载德,继踵宰相。

信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先世韦、平,方之蔑矣。

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

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赐亦无讳,彪诚匪忒。

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译】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

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曹操攻打汉中之地,刘备因险拒守,曹操欲攻不下,想要回军,又不忍心,正好军中来请示口令,曹操便传口令"鸡肋",下属不知什么意思。

主簿杨修便收拾自己行李,别人奇怪地问他:"怎么知道要出发了?"杨修说:"鸡肋这种东西,不吃扔了可惜,可吃起来又没什么可吃的,这是指的汉中,所以知道大王要回军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杨修与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又谤讪鄢陵侯曹彰,曹操闻之大怒,便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下令将杨修处死,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时年四十五岁。

而寒门庶族出身的有才之士,例如郭嘉在曹操时期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唯才是举的人才方针而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其军事谋略助曹操以武力征讨的方式打下坚实的基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210282234067c7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