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王阳明心学精髓在于读书,读书人核心精神体系发展历程及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分析中国读书人的心路历程,先要从中国历史入手。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先是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夏商周三代,基本属于神话时代到奴隶时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如下:

一、夏朝(二里头文化)

黄帝炎帝部落联盟成华夏族,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

二、商朝(二里岗文化)

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灭亡。到第三十代王纣时,大家都熟知纣王刚愎自用,奢侈无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滥施酷刑,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亡商朝。

三、周朝(西周)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国,到公元前771年幽王亡国,共历两百多年。后期,周朝逐渐衰微,加上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周平王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西周之前社会等级是极其森严的,贵族和平民(奴隶)间是绝对分离的。庙堂之上,都是贵族子弟,平民是没有资格进入庙堂的,更加没有机会读书。也就没有真正的普世读书人,只有贵族。

到此中国的历史即将进入封建时代(注:史学界基本认为把春秋、战国之交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中国读书人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种子迸发萌芽。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前半段,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

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

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氏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得到周王的承认。

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战国时期的开始。

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

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

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战国时期由此得名。

东周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当时的中国人面临了巨大的痛苦。周王氏被架空,上百个诸侯小国彼此争战,血流成河。面对这样一个失控的局面,当时我们的民族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作为整个民族解体,还有一种可能性出现伟大的论道的先贤。结果是天佑中华,在先秦时候出现了一批论道的先贤,纷纷创立了学派。开始了百家争鸣。

到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百家思想只是有所停滞,但还是传承有序。

二、两汉经学,思想之树成长的斧正期

到了汉朝汉武帝时代,政治家汉武帝和思想家董仲舒连起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一四零年,汉武帝即位。

召集全国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并亲自阅卷,重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并下令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被罢斥。

)。

从此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以儒家为根本的道和统治者的统治理念相统一。

两汉经学应运而生。

汉代思想家们选取先秦各家的思想材料,补充、改造儒学而成经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出现了以儒为主的第一次大融合,给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是中国读书人核心精神体系第二个阶段,两汉经学。

三、魏晋玄学,思想之树的散漫生长期

东汉末年,再一次礼崩乐坏。中国读书人再一次面临精神体系的抉择。在混乱的纷争中读书人选择了道家,选择了避世修仙。进入了魏晋玄学的阶段,魏晋玄学的思想过于散漫和玄化,导致中国文化生命的衰落,整个民族失去了精神寄托,只有少数读书人获得了精神的解脱(最典型的是竹林七贤,得大自在)。

四、佛学入中原,思想之树的修正成材期

在中国文化生命濒临死亡的时刻,又一次天佑中华,佛学在两汉时期进入中国。中国读书人在翻译佛经的这个阶段,中国思想遇到了一个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大量的佛经的词语无法翻译成汉语,说明中国文化到了这个阶段还是有欠缺和需要补充的,佛教的教义为中国文化补充了最主要的两点。

(一)人生观之改善

中国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灯灭,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

佛教之传入中国,使人知生有所来,死有所往,几生死往还之权,皆操之于自己,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而祸福的招致,又往往系于人一念之间。

所以说:‘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恶入地狱。

’由于人的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好丑与苦乐。

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之说,实含有警惕性及鼓励的作用,使人于因果定律下,生者忏悔积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荐超度,以济其灵。

(二)对孝道的扩展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或除侍奉左右,冬温夏凉,晨昏定省外,还要继承先人之遗志,完成先人之事业。

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故古德说:‘人而无孝,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

’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禄,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人孝之大孝也。

’佛教孝道之提倡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

所以我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

罗什旧译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

玄奘新译文笔之生动,结构精美,对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推广夯实文化基础。

到了唐朝后期,经过大师们的消化、理解、翻译、吸收、推广,中国读书人终于做到了让佛学说汉语。

它表明了佛学思想正式融入中国文化体系。

为下一步的宋明新儒学做好了思想准备。

五、宋明新儒学,思想之树三家合流成熟期

到了宋朝,中国的核心精神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还需要一次大融合大升华。

受佛学思想的启发,禅宗来了(禅宗,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中国禅宗自初祖达摩祖师,迭传至六祖惠能大师,自此开展出五家七宗法脉广布天下,度众无数)。

禅宗的法门是修心。

修心大纲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基本上就是佛学中的心学。

得到了禅宗启发的读书人,要完成一件继往开来的大事---返本开新。

就是从儒家的根基上结出新的果实,取各方之优点的新果实---宋明新儒学。

新儒学的主题仍然是儒家,但是新道路,既将儒道佛三家融合,又以儒为根本。

新儒学新道路的主题思想树立每一个中国读书人独立人格。

老的儒学还是以师徒教化为核心,新儒学在求本真的基础上,强调了了人的本心的力量。

这一思想集大成者就是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至此中国读书人的核心精神体系通过大融合,大升华,实现了大统一。

五、清朝入关,思想之树惨遭剃头,活力大减

满族入主中原后打断了新儒学的天下传播。

特别是清朝入关前期,文化禁锢。

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颁布了剃发易服令。

自古以来有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是汉人一直遵守的原则。

在颁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不允许男人穿大领大袖,女人梳头缠足。

在文化上,清朝更是不择手段,比如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可谓是空前的,顺治曾7次执行文字狱,康熙、雍正20多次,而乾隆更是高达130多次。

清朝政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以军事统治代替文人政治,取消宰相制度,设立军机衙门。

这一政治体制中断了中国读书人天下关怀的实践路径。

家、国、天下的立体式递进式的中国读书人的核心精神体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混乱。

家被满清破门而入,大明朝被满清灭国,天下被异族入侵统治。

中国读书人收起了雄心抱负,留起了辫子。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下,清朝对大中国来说思想方面是有所禁锢,但是长远看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和疆域扩张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现在的新中国留下了幅员辽阔的疆土。

思想禁锢方面,有舍有得,为中国读书人的核心精神体系中留下屈辱的痕迹,也未尝全是坏处。

六、新中国遇见新儒学,思想之树开枝散叶,下一步需福泽天下

在清朝灭亡的时候,和每个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局面是完全一样的,群雄并起,逐入中原,强国天下。

先是袁世凯,之后是军阀轮流上台,内有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外有列强入侵,中国读书人这个时期的痛苦更加深刻。

而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我们有了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阳明心学也在慢慢地发展,特别是到了21世纪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越来越崛起的时代,阳明心学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魅力和核心价值。

现代社会阳明心学在中国读书人的核心精神体系中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树立独立的人格,如何建构道德自觉的主体?这个建构是新的建构,这个主体是指我们的心。

破山中贼易破,破心中贼难。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不可能以某一种宗教信仰立心,但是我们仍然要解决面对一个个人主义社会到来的时代,每个人的心安心立命的思想体系是什么的问题。

当我们正在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和一些人生的目标的时候,必须得到哲学上的启发。

在我看来,我们要回归我们中国核心精神体系--新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

王阳明临终含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30531155009c34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