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拯的真身是谁?
①
历史上的包拯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刚正不阿,并且非常英勇果断,勇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同邪恶的势力进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呼,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进行崇拜,有人觉得他是文曲星的转世。
②
包拯出生在咸平年间,在天圣五年的时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但是由于双亲年迈不愿出远门,包拯选择辞官奉养双亲。几年之后,双亲相继离世,包拯在墓旁筑起了草庐,迟迟不愿离去,同乡父老多次来劝慰。很久之后,他才接受了吏部的调选,去担任了天长的知县。
庆历元年,包拯又被晋升为端州的知府,后来又升任了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许多官吏权贵趁着进贡的期间来敛取砚台。
包拯下令要求制造砚台的数量只要满足进贡就好,他在任职的期间没有拿一方砚台。
不久之后,有被封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当时张尧佐仗着自己的侄女是贵妃便有很多的职位,包拯认为他应该辞去其中的职务。
在包拯再三的轻奏下,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的职位。
包拯还曾经出使到契丹,与典客进行了交谈,最后使得典客竟然无言以对。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判官,转运使等职务,后来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向皇帝谏言,请求皇帝免去由内廷施舍的恩赐。
包拯为人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做事果断,敢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称号。后来人们又将他奉为神明来进行膜拜,由于民间传他是黑面的形象,因此也称他为“包黑炭”。在文言文《包拯二三事》中,主要写了关于包拯为人处事方面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具体的内容。
文章首先是讲了包拯所做的的官职。
包拯活到六十三岁,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做过很多的官职,比如像知县、知州、转运使、知谏院等等,曾经还出使过契丹。
在端州做郡事的那几年,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为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所以在京师等地就不用说了。
包拯的“清心直通”是他做官的宗旨,他用这个要求别人,当然更多是要求自己。
之后又讲了包拯为官清廉的小故事。包拯对待犯法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例外。包拯在故乡当知府,他的舅舅犯了法,他一点都没有讲私情,按照法令秉公处理。曾经担任荆州南路,发现转运使王逵对百姓特别刻薄,又残害了很对百姓,于是包拯通过连上七次书终于让王逵免去了职务。
生活简朴的故事。包拯在当官之后,虽然身份比较尊贵,但是他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器具都跟老百姓一样。对于那些贪图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他是最看不惯的。
包拯的品质
包拯的品质不用多说想必世人也是知道的。
他的品质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忠君爱国,以人为本,刚直不阿,清廉不屈,以身作责,不怕权势的威胁。
真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让后世之热所缅怀。
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
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
包拯的忠君爱国体现在他向皇上呈上的奏折里,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包拯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愿望,比如愿陛下遵而行之等句子。
他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心思融在每一个奏折里,想必皇上也能够明鉴。
在包拯的心中除了国家,还有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
没错,包拯正是将这句话付诸行动的实践者,所谓从理论到实践,正是这个道理。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吏贪污的时间屡见不鲜。
老百姓被官吏压迫得生活不能自持。
包拯把这个问题看在眼里,于是直接上奏皇上,请求薄赋税,改盐法等。
他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深的同情。
至少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做到尽力而为了。
有着刚直不阿品质的他不害怕权贵。他写过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大致的意思也就是做官的话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弃。这也是伴随包拯一生的座右铭。最后是讲包拯
③
在神话故事中好像是文曲星君
④
包拯的真身是天上的文曲星君,主管天理、文件文书、证书,管科甲名声、文墨官场、功名、文雅风骚,
二、包青天是真实存在的吗?
真实的。包青天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原名包拯,被人尊称为青天包大人,是北宋时期开封府(北宋时期首都)府尹,包拯行为做事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深得老百姓爱戴,当朝驸马陈世美杀妻灭子良心丧,包拯不畏权贵,顶着巨大压力秉公处理,把他斩了。
包青天是真实存在的。
包青天他是北宋时期的人,真实的包青天是那时的名臣。包青天进入官场之后,他的升官之路一帆风顺,当了26年的官升了25次。历史上的包拯不是靠断案赢得名气,而是靠他善于怼皇上,经常对皇上宋仁宗口若悬河,怼得皇上一脸懵。
大家对包青天的长相有一定的误解,以为包青天头上会有月牙标记,一张大黑脸走天下。真实的包青天并不是咱们印象深刻的长相,包拯的脸不黑,他的额头上也没有月牙。包拯碰上了一个好皇帝,即使将皇上骂死,皇上也没有对包拯有什么别的坏心思,宋仁宗的好脾气成就了包拯。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个近乎执拗的人,他没有什么朋友,但他务实忠诚。身份和地位都很高,他从不巧言令色。他吃穿用度和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他是一个刚毅的人,不阿谀奉承别人,很多人都很怕包拯。
包拯至今都在戏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他的戏曲仍在流行。传到现在的包拯已经是一个半人半仙的形象,他是铁面无私的,他对待案情公平公正,他是一个执法如山的人。包拯的形象承载了老百姓们对清官的所有想象和期望,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喜欢他的刚正不阿和他的清正廉明。
三、寇准,是不是包拯?
寇准不是包拯,包拯与寇准是两个人,他们同为北宋名臣和政治家,寇准比包拯早—些,在寇准死后包拯才考中进士为官。
寇准,生于公元961年,字平仲,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不是,寇准就是寇准,包拯是包拯?
在历史上,寇准是北宋一代名成,清官,曾官至宰相。包拯就是我们熟知的包青天,是北宋一个刚正不阿的名臣,是历史上清正廉明好官员的代表。这两个几乎是同以后时代,但确确实实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四、包拯回家见嫂娘是哪一集?
35集…
包拯初生时母无奶水,长嫂几于同时产下包勉,于是包拯与包勉叔侄二人同食长嫂奶水长大,包拯视长嫂如母乃以嫂娘相称。
嫂娘本是农妇虽目不识丁却颇识大体,包拯幼少之时对诸多清官义士的故事几乎皆由嫂娘口述而得知,自谓为官必须清正均来自嫂娘教诲。
包勉官至知监之职主管官盐产地,却藉职务之便与盐枭勾结盗卖官盐牟利。包拯无意间查得包勉贪渎证据顿时陷入两难之境。庞太师得知后以己子庞昱之死责问包拯,包拯几经挣扎乃决心将包勉判处铡刀之刑。
然而若铡了包勉虽保铁面无私之名却难逃六亲不认之名,仁宗亲劝包拯将全案转交刑部以避嫌,包拯据理力争仁宗亦无可奈何,嫂娘心知必须成全包拯乃于探监之际亲手将包勉与自己毒死。
包拯见嫂娘丧命痛心疾首,亲手写下包公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鉴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