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威王的典故?
①
齐威王通过广开言路,积极采纳谏言,励精图治,成为战国七雄之首。而且齐威王在位期间修建的稷下学宫,更是为天下文人志士向往之所,是当时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中心。这样一个丰功伟绩的国君,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
开始励精图治的齐威王,完全和以前判若两人,就连眼光也是超出其他的诸侯王。
一次齐国和魏国的首脑在郊外打猎,魏惠王因为小家子气,在齐威王前炫耀自己的那十颗璀璨的夜明珠,还借机刺激齐威王。
不过齐威王很是淡定,他说他没有这些俗物宝贝,他对齐国的宝贝的定义同魏国是不同的。
齐威王告诉魏王,他国内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士,善于治理国民的文臣就是他的宝贝。
魏惠王听了羞愧地离去。
②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
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
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驾崩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享年59岁。
二、孙膑田忌齐威王都有什么典故?
因势利导:
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去攻打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5万去救援。 田忌向军师孙膑求教救韩国之策,孙膑说:“魏军多,我军少,而且路途远,从下面进兵韩国不行,我军直接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击,可获全胜。”
果然,魏军主帅庞涓听说齐军进攻国都大粱,惟恐京都有失,立即日夜兼程回救。 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孙膑又向田忌献 计说:“那三晋的战士,素来勇猛凶悍,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怯。我们要‘因势而利导之',用减灶的办法来迷惑敌人。” 田忌说:“请问军师减灶之法?”
孙膑说:“我军在进入魏国境内的第1天,筑10万个灶台,第2天筑5万个灶台,第3天筑3万个灶台。
” 田忌依计而行。
尾追在后的魏军主帅庞涓已追兵3天了,而且越追越高兴。
因为他第1天察看齐军扎过的营地,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算来足够10万人用的,第2天就只够5万人用的,到第3天就只够3万人用的了。
见此情景,庞涓洋洋得意地放声大笑道:“我原说齐军胆小,你们看,到我国才3天,兵士逃跑的就超过半数了。
”于是,他决定扔下他的步兵,只带精锐的八千轻装骑兵,日夜追赶齐军。
孙膑获得这个情报后,认真地计算了庞涓的行军速度,准确地推算出在黑天的时候,庞涓会赶到马陵(今邯郸市大名县东南)。
马陵地势险要,道路狭窄,可以埋伏军队。
孙膑建议田忌派人,在道路上堆放些树干、石块,并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下一块,让它露出白色的木质,大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
”又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约定;晚上但见树前有火把,就一齐放箭。
夜里,庞涓率骑兵果然追到了马陵这个地方。
他骄横轻敌,丝毫也没有看出什么破绽,想辩别一下方向,再往前追。
透过朦胧夜色,他看见白色木质上有字迹,便命令手下人点起火把照着去看。
庞涓就着火光去看树干上的字迹,就在这时,埋伏在道路两侧的齐军万箭齐发,向他射来。
魏军遭此突袭,顿时大乱,各不相让,四处逃命。
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拔出宝剑,对天长叹一声,说:“这一仗又帮助孙膑这小子成名了!
”说毕,刎颈而死。
齐军乘势全歼魏军,并生俘了魏王的太子中,然后才胜利地撤军回国。
孙膑也因这一仗而名扬天下。
“因势利导”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做事情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引导和推动。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 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 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 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 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围魏救赵: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批亢捣虚:
桂陵之战,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
桂陵战后的十三年(前341年,齐威王十六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于是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
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魏国国君魏惠王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
于是,他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
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骠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
孙膑还具体提出了诱敌的方法:就是在与魏军接触后就假装败退,退却中第一天挖十万个炉灶,第二天减少到五万,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个,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迅速减弱,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
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就逃走过半了!
”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今汉南范县西南),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
就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头木头上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
”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一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说:“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
”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
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
但他还不服气,在自刎之前慨叹:“遂成竖子之名!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凯旋而归(参见马陵之战)。
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三、齐威王在田忌赛马前期有什么故事?
齐威王喜欢听竽的合奏,被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所骗。
四、围魏救赵的典故完整版?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庞涓率领500战车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今长垣西北),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五、齐威王赏罚选文记述了齐威王的哪几件事?
1、提倡讲真话,反对讲假话,严惩弄虚作假、贪赃枉法之辈。阿大夫原本无能,却重金贿赂齐威王手下的人,“钱权交易”,买来“保护伞”,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好话,妄图钓名沽誉,捞取更大的官位更多的钱财。对于这种人,齐威王毫不客气,弄清情况后就“烹”了。连那收取贿赂替人涂脂抹粉的家伙也给“烹”了。
2、注重政绩,注重调查,不让老实人吃亏。
即墨大夫干得很好,却天天有人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
反之,阿大夫无能,却有人给他吹嘘。
齐威王不轻信,而是派人去即墨、去阿作实际的调查。
并且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决定奖惩。
即墨大夫是老实人,只知努力做好即墨的事情,不知还须做好齐威王手下人的工作,没有送金银财宝给这帮能够决定下边人命运的官员们,惹恼了这帮贪赃枉法之徒,所以便遭到他们的颠倒是非的毁谤。
若是齐威王不加调查,轻信他们的胡说,即墨大夫这样的老实人便要倒霉了。
3、强调地方官员要突出抓好兴农、富民、守土几件大事。在战国后期,在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这几件事确属各诸侯国图强称霸的当务之急。
“烹”,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残酷的刑法。
是将人投入铜制烹饪器中,活活煮杀这样一种刑法。
战国时诸侯多有用此酷刑的。
至今读来,仍使人毛骨悚然。
这种酷刑后来被废除了。
但是,更为残酷的刑法并未完全消失。
到明代时,甚至有了将人活活剥皮的酷刑,还要求刽子手必须剥一张完整的人皮,并且在剥的过程中,那被剥皮者不能提前死亡。
用什么样的语言都难以形容想出这样的刑法来的皇帝,他们是灭绝人性的东西。
我们这里姑不对此类刑法作剖析。
就齐威王的故事而言,严惩贪赃枉法之徒的方针是应当肯定的。
六、齐威王纳谏故事的大体意思?
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七、齐威王孙膑田忌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70字?
27 齐威王很好奇,便向田忌询问是谁帮他出谋划策的,田忌便推荐了孙膑,孙膑见到齐威王,两人交谈后,相见很晚,从此,孙膑便和田忌一起,为齐国征战,先后围魏救赵,围魏救韩,杀死魏国大将庞涓,一举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八、关于齐国的历史故事?
孙膑的故事
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生於阿鄄一带,曾和魏国将军宠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深感自己的本领不如孙膑,怕他超过自己,就派人将他召到魏国,施以膑刑,即将他的膝盖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残。想让他从此隐居,不在出外活动。
指导田忌赛马
一次,齐国派使臣到达魏国,孙膑以刑徒的模样暗地裏会见了使臣。
齐国使臣认为他是个奇才,便偷偷地将他运回齐国。
齐国将领田忌以宾客的高等礼遇待他。
田忌常与齐国的诸位王公子弟赛马赌胜,且赌金甚高。
他对田忌说:“将军这次押上重金,我能让将军得胜。
”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开赛前,孙膑说:“您用自己的下等马和齐威王的上等马赛,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自己的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
”结果一负两胜,赢了齐威王一大笔钱。
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麼办法。
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发现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为军师。
桂陵之战
西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率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於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去援救赵国。
田忌的意见是率军直趋邯郸,孙膑却说:“欲使杂乱的结子解开的人不会去生拉硬拽;欲劝阻别人打架的人不会去参与搏击。
避开其强势,直接攻击其空虚部位,利用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则自然便解决了。
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攻打,精锐部队必然都在外面战斗,而留在家裏的都是些老弱残兵。
将军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那麼魏国必然撤军自救。
这样我们便一举解了赵国的围而且也坐享魏国疲惫之师的利益。
”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魏国果然撤军邯郸,回来救大梁。
齐军在庞涓回师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伏兵截击。
田忌听从了他的意见,结果将魏军打得大败。
“围魏救赵”变攻坚为击虚,变被动趋战为以逸待劳,变击敌有备为出其不意,比直趋邯郸参战确实高明得多。
马陵之战
西元前369年,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直趋大梁,迫使攻韩魏军回救。
与桂陵之战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10万,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不但决心击败齐军,而且确定了乘势吞并莒地的战略意图。
孙膑认为,魏军强悍骁勇,轻视齐兵,应因势利导,示弱避战,於是采取退兵减灶的办法,引诱魏军追击。
庞涓果然中计,率军紧追,后见齐军逐日减灶,更以为齐军逃亡减员严重,就索性丢下步兵,以轻车锐骑兼程追赶。
齐军将其诱至今山东剡城附近的马陵道伏兵以待。
此处山峦起伏,道狭地险,适於伏兵。
因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进入齐军伏击地域后,齐军万箭俱发,魏军大乱,庞涓智穷兵败,自杀而死。
齐国管仲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被人杀死,他的弟弟小白在鲍叔牙的护卫下,从莒国赶回齐国争做国君,路上遭到管仲的拦截。管仲一箭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装作中箭,悄悄进入了齐都,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
管促又叫管夷吾,齐国颍上人,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早年生活贫困,做过买卖,在周游各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后来公子纠的门下。鲍叔牙是管仲的挚友,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久闻管仲的才能超人,竞不顾“一箭之仇”,诚心诚意地委任管仲为相,尊称他为仲父,放手让他治理齐国。
管仲在齐国实行了许多改革。
他在部分地区废除了按夫征粮的税法,改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徭役,不准掠夺家畜。
他鼓励开垦土地,煮盐、冶铁,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在行政上,他把齐国的士、农、工、商按地区编制起来,分为21个乡,工商6个乡,士农15个乡,便于管理。
同时,他又按5家一轨,5乡一军,把服兵役的15个士农乡组成三军,每军1万人,寓兵于民,兵民合一,增强了战斗力。
因此,齐国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管仲看到周天子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着一些小国的安全,就辅助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在列国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死后,齐桓公的霸业也逐渐衰落。
也不知道够不够,
九、恩威并施的典故?
恩德武威同时并用,是古来将帅、君王所重视的统御谋略之一。
《百战奇法·爱战》云:“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孙武认为,统御部卒,必须用恩威并施之谋。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
当初李渊任隋朝官员镇守太原时,与李靖有矛盾,李渊准备起兵反隋时,李靖曾想告发他。
后来,李渊占领长安捉住了李靖,差点把他杀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见李渊与李靖之间存在恩怨瓜葛。
616年,李渊令李靖征讨萧铣,李靖初战有功,李渊不计前嫌,论功行赏,使李靖深为感动。
后来李靖在战争中又有失利,李渊大怒,严斥李靖贻误战机,要将他处斩,这时,又有人为之求情,李渊又放了他一马,使李靖对李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李靖决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锐大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族首领冉肇则,俘5000多人,乘胜收复开州、通州,为李渊夺取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典故2: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是运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
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领兵声讨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带),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一带的军民倚仗地势险阻,一直不服蜀汉统治,我们现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们离开之后,他们还是会叛变,所以,我们不如攻心为上,以心战治之。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当年5月份渡泸水(今云南保山县西北),擒拿了孟获,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阵的方略摆给孟获看,孟获不以为然,说初次与诸葛亮打交道,不明虚实,只要像这样的阵势,我肯定能取胜,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孟获不久又领兵来战,又战败而归,被诸葛亮俘住,就这样擒了放,放了擒,连续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获时,他却不肯离去,说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获的心被攻下了。
然后,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领召集起来,宣布南中各地继续为他们管辖,蜀军不设官,不留兵,并将随军的衣物、粮草捐献给了当地官兵,以补偿连年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损失,得到了南中军民的拥护。
从此,夷汉相安无事。
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同时使用,从古到今的很多政治家,统治者,大多都会使用这样软、硬两种策略。
你臣服于我,就施以恩惠,同时还用武力与惩罚的手段来对付叛逆行为。
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就是一位十分擅于利用恩威并施这项策略的政治家。
在《三国演义》这个长篇小说里就讲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把他恩威并施、降服人心的策略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又出神入化。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丞相诸葛亮有了北伐中原的打算。
当时的蜀国南部,就是云南贵州交界处,少数民族的大酋长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先解除这一后顾之忧。
在当时就有人对他提出了建议,派一员大将南下就足以能够消灭孟获,丞相就不必考虑那“不毛之地”了。
然而诸葛亮对此却有更加长远的考虑,他要对孟获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
当地很多个部落并不是如同铁板块一样联系在一起的,孟获是叛乱的带头者,也是影响最大的酋长。
诸葛亮很清楚,蜀国的大敌是北方的曹操。
对于南方部族,不能采取赶尽杀绝的错误政策,而要分化瓦解,孤立孟获,用计生擒孟获。
孟获被俘之后并不服气,说诸葛亮靠诡计取胜并非真英雄。
诸葛亮对此并没有难为他,对他进行了当场释放,让他回去之后起兵再战。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一次次生擒孟获,又一次次将他释放。
直至第七次,诸葛亮不但生擒孟获,俘虏了他的妻子和弟弟,还使得其他部落纷纷归顺自己,孟获的部族也是众叛亲离。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亮对孟获一家人仍然尊重并以礼相待,终于使孟获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地臣服于蜀国。
这样使得蜀国南部从此之后便平静稳定了下来。
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应用的范围极为广泛。
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一旦用在“赏罚严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样的小事上,也都属于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
宽猛相济,恩威并施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乔是当时一位极其有名的革新派的政治家。
他在郑国执政数十年,能注意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奢侈”,改革田制和兵赋制度,公布刑法条文,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得小小的郑国,国威也由此颇有提高。
子产实行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宽猛相济”的策略。
子产的政绩,赢得了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极力称赞。
子产在自己临终前安排后事的时候对儿子太叔诳“我死以后,必然由你执政。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用宽大来使老百姓服从。
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这样就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看起来较懦弱,百姓因此轻慢而玩弄它,因此到最后淹死的人就非常多,所以为政宽大不容易。
”在子产死了之后,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力行宽大。
到最后,郑国盗贼越来越多,经常聚集在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里捣乱。
在这个时候,子太叔就会感到很后悔。
“我要是早听子产的话,就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
”因此,发兵围剿,把盗贼全都给杀了,这样才使得盗贼有所收敛。
南宋理宗时,在衢州江山县有一伙人想占山为寇,且已商量好了暴起动乱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使人想不到的是,传递消息的人被官府抓住了。
知州陈埙在详细了解了这些人的情况之后,便打定了主意。
他在此地按兵不动,派人送肉送酒给准备当草寇的人,而且还带口信说:“你们不好好做良民而做起了草寇,不去耕田而舞刀弄枪。
这样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吗?如今送些酒肉给你们,希望诸位能够各自珍重,如不听劝,本官只杀无赦。
”这些准备举义的人在得知密谋已泄,官府有了另外的一些准备之后,便纷纷前去自首。
紧接着,陈埙又下令:凡献出兵器的自首者全部予以重赏,因此,没过多久投弃官府的人越来越多。
陈埙根本就未发一兵一卒,就轻松而又顺利地平息了这场即将发动的暴动。
齐威王当政后,委政于卿大夫,九年之间,国势衰微,邻近诸侯纷纷来犯。
汉代初期,刘邦刚刚平定了天下。
有一天,张良告诉刘邦,有一些人准备谋反,刘邦将信将疑地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呢?”张良回答道:“自从你当上皇帝之后,封赏的都是你的亲友知己,使得很多有功的人感到失望,同时还又怕你追究小的过失,所以很多人便商量起了谋反。
”刘邦心急地问:“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张良反问:“皇上从前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我早就想除掉他。
”张良说道:“到了现在,你必须在百官面前立即对他进行封赏,这样才能够使得那些惴惴不安的人平静下来。
”刘邦接其行事,果然,一场潜在的危机平息了。
由上面的这些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学会“暴力”和“怀柔”这两项手段。
当你看到自己的下属都是松懈无比,毫无战斗力时,你就必需采用严厉的措施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纪律性与集体荣誉感,正所谓乱世用重典;另一方面,这一政策实行了一个时期,在达到一定效果之后,可以再施行宽松的政策给予安抚,要做到一收一放,一松一紧。
这样才能使天下得以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