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说的是谁?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淳于髡劝谏齐威王时说的话。
当时齐威王饮酒作乐不思朝政,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
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由来是哪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
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说的是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
【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解释】:鸣;鸟叫。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